-1-第二十七天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本节复习要点:1、群落结构的类型:;2、群落结构形成的意义:;3、群落演替的类型:;4、群落演替的原因:。一、选择题1.图(一)中所表示的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二)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图(一)(二)中所表示的生物关系配对正确的一组是()A.①-甲B.②-甲C.③-丙D.④-乙2.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3.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4类食物在它们胃-2-内所占的比例如表C3-1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表C3-1饲养方式鱼种a鱼种b单养混养单养混养植丛中的动物0.420.050.430.40底栖动物0.120.350.230.12浮游动物0.010.050.010.04其他0.450.550.330.44①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②单养时鱼种b多出没在池底③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④混养时鱼种a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⑤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A.①④⑤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③④4.在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如图C3—3结果。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是()A.甲、乙均增B.乙强甲弱C.甲强乙弱D.甲、乙均减弱5.图C3-1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3-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6.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7.为了调查废水污染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在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距离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0.10.51.02.04.0动物类群数(类/m3)2023375058动物个体总数(个/m3)365665750l9832490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各种描述错误的是()A.土壤污染物浓度与动物类群数的丰富度成正相关B.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仍有一些土壤动物,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C.水污染会显著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D.距离污染源越远,污染物的浓度越低,土壤动物的多样性越大8.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促进了种间互助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9.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B.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加以控制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物种多样性会增加D.人类活动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10.右图所示为某同学设计的土壤小动物收集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收集器设计的原理之一是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的习性B.利用该装置可以收集到全部土壤小动物,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C.在放置土样时最好让土样充满漏斗D.利用该收集器进行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的方法属于样方法-4-二、非选择题1、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竞争生长,薇甘菊的覆盖度在10%~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类芦,其覆盖度大于80%。下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项目线虫蜱螨目弹尾目其他昆虫或小动物个体总数类群数薇甘菊入侵区189022612348228715群落交错区119813299114154315本土植物区108412014349139614数量总计4172478365211522619(1)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______。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________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________变化影响较大。(2)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薇甘菊属于______,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________。(3)薇甘菊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植物大量死亡会使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数量增加。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等的一系列变化称________。2、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3、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_。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2。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株/m2。-5-(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1.A2.C3.A4.C5.A6.A7.A8.D9.C10.A二:非选择题1、(1)薇甘菊入侵区类群数个体数量(此处强调动物整体的变化趋势,不可答具体数值)(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3)光照不足(遮盖、竞争等不可;必须强调光照,不是物种间的关系)分解者(或“土壤中小型动物”或“线虫和蜱螨类”)群落演替(次生演替)2、(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发生改变3、(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可)样方法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S0③n1+n2+n33S0(2)光垂直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