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目录学发展分类概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壹、前言目录学的产生主要是有:治学涉经的指导、鉴别古籍的真伪、考订典籍的存佚、藉以知晓亡佚书籍的内容概要、核核书名的异同、检校古籍篇名分合与卷帙增减的情形、考证古书的完缺与分辨古籍版刻源流与优劣异同等八大项功能;而後世论中国目录学的起源,大多将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与《七略》这两部目录视为肇始之书。然而我国典籍早已出现,远自三皇五帝开始就陆续有文献的记载,至於校理群书,编成目录一事,在汉高祖与武帝时代也曾校理过兵法书,所以校书一事,并不是从刘向开始的。但是因为史料的不足,仅能以刘氏父子的汇校看成是一个开始。所以,虽然在刘氏父子之前,有叙录的撰写、汇集群书校雠目录与将图书作学术分类的脉络可循,但刘氏父子却是能将各种已有成法予以融通,建立出一套缜密目录学体例的第一人。我国印刷术肇始於唐代,到了宋代,由於雕版印刷技术的普及,书本的取得比已往容易得多;所以官家藏书与私人藏书也都比前代要丰富,藏书量大,编著存世的书目自然也相应增加,如此一来,对目录学的发展也就有新的助力。本文仅仅是笔者在研习过程中的整理与摘录,由於所参考的前辈学人书籍,涉及年代上下深远,兹就有宋一代所作的简单摘要,更进一步的论述烦请详细参阅所举参考书目。贰、宋代目录学发展与分类概况一、官修目录(一)史馆新定书目宋太祖建隆初年(西元九六O年),史馆、昭文、集贤三馆藏书共一万余卷。後来从削平的诸侯国里收来的图籍,加上派遣使者求购来的遗书,才使得内府藏书稍为增加;乾德六年编有《史馆新定书目》四卷。(二)馆阁图籍目录及太清楼书目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西元九七八年)在左昇龙门北面重建三馆,也就是三馆新修书院,赐名为崇文院;院东为昭文书库;院南为集贤书库;院西为四库,分为四部,为史馆书库;总共为六库,有藏书正副本共八万卷。端拱元年(西元九八八年)时,又在崇文院的中堂建秘阁,分三馆藏书万余卷存於其中,与其它三馆合称四馆,也叫「馆阁」。真宗时,命三馆写四部书二本,放置於禁中的龙图阁与後苑的太清楼;又下诏朱昂、杜镐、刘承珪整理内府藏书,咸平(西元九九八—一00四年)年间先後编成《馆阁图籍目录》及《太清楼书目》,但不久就亡佚了。(三)崇文总目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西元一0一五年),王宫失火,蔓延到崇文秘阁,所藏图书遭到波及焚毁,於是命王钦若提点抄写校勘馆阁书籍,陈彭年辅佐此事,并以太清楼本补写。宋仁宗天圣九年(西元一0三一年),新建崇文院落成,增募书吏,抄补图书;景佑元年(西元一0三四年),由於三馆秘阁所藏,有谬乱不全的图书,於是又命翰林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祁等人着手,勘详讹谬,定其存废,删去重复,如果有差漏处;则补写校正;又命翰林学士王尧臣、史馆检讨王洙、馆阁校勘欧阳修校正条目,讨论撰次,仿开元四部目录,於庆历元年(西元一0四一年)奏上,赐名为《崇文总目》。《崇文总目》共六十六卷,每种书下有叙释,另有序录二卷,有如《七略》的辑略以及《七志》的九篇条例,也就是小序;部类则有四部四十五类,著录书则有三万六百六十九卷。《崇文总目》自元末以来仅只存有别行的书目一卷,有叙释及序录的六十八卷本已经不传。清乾隆中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等书辑为十二卷;嘉庆间,嘉定钱东垣、秦监等人增辑,共得原序三十篇,原释九百八十条,编为《崇文总目辑释》五卷。而现存的目录专书,就以此本最早。《崇文总目》与《古今书录》、《旧唐志》类数相同,而类目则略有损益;经部删去谶纬,因为这一类的书入宋以後已经不传了,经解则附入《论语》之中,小学则包有训诂;史部删去故事增加岁时;子部将历算分为算术、历数,天文析为天文占书、卜筮,合并经脉、医术为医书;新增道书、释书;集部去掉楚辞,另从总集分出文史。其余则是类名略有改易,这些增改大都为後代的四部目录所沿用。《崇文总目》为馆阁合并著录的总目,所以篇帙繁多,抵啎之处自所难免,後代诸家陆陆续续有所修订,如:黄伯思《东观余论》摘十七条,焦竑《国史经籍志》有廿二条,郑樵更有《校雠略》,并且讥讽每书下的序释文繁无用;虽然如此,书目有叙录论析一书大旨,体制渊源於刘向《别录》,而非《崇文总目》所独创;然而《崇文总目》以著录浩繁,如有谬误,实在难免,但自古以来的著作目录,总汇於此,百世以下,要对各书作存佚、真伪、核校的工作时,仍然是一份好凭藉。(四)新唐书艺文志欧阳修辅助王尧臣修《崇文总目》,又在宋仁宗嘉佑(西元一0五六年)初撰《新唐书》,作〈艺文志〉一卷。而《新唐书?艺文志》是根据《旧唐书?艺文志》写成,但《旧唐书?艺文志》却是根据《古今书录》完成的,所以唐玄宗以後的著作全都欠缺;而《新唐书》著录时,已经到了昭宗的时代,所以作了相当的增订修补;《新唐书?艺文志》的分类大体上也根据《旧唐书》,仅仅是将训诂并入小学而少了一类,其余则改杂传为杂传记、事类改为类书、经脉改为明堂经脉。(五)秘书总目根据《玉海总目》卷五十二:神宗熙宁七年(西元一0七四年)、哲宗元佑二年(西元一0八七年)都编有书目,但是到底详细情形如何,却无从得知。神宗时,将崇文院馆阁改名为秘书省。徽宗时,因《崇文总目》中所载的书籍,有相当的数量散佚了,剩下来的大约为十分之六、七,号称为全本的,也才两万余卷,於是徽宗下令访求,这次访求所获得超出总目之外的书,达万余卷。政和七年(西元一一一七年),命令校书郎孙觌与著作郎倪涛、校书汪藻、刘彦通,以陆续获得的书编入旧目,名曰《秘书总目》,可惜也已经失传。(六)中兴馆阁书目靖康之乱後,馆阁所藏书籍,散失殆尽。高宗南渡,建都临安,才在国史院的右边建了秘书省,开始搜访遗阙的书籍,并且优厚奖赏献书的人;於是四方收藏才稍微出现,慢慢地馆阁藏书才开始增多。南宋孝宗淳熙(西元一一七四年)年间,秘书少监陈騤仿《崇文总目》类次,撰写《中兴馆阁书目》七十卷、序例一卷,由浙江漕司刊版,这一份书目共著录图书多达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同样地,《中兴馆阁书目》也有叙录与小序;根据《玉海》及《齐东野语》,《中兴馆阁书目》分为四部五十二门,比《崇文总目》增加七类。此书自元代以来就已失传,今天留存有民国廿一年赵士炜辑考五卷。(七)中兴馆阁续书目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西元一二二0年),令秘书丞张攀等人校理馆阁藏书,把淳熙以後陆续获得的书籍加以集辑,共得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三卷,撰写《中兴馆阁续书目》三十卷;而此一书目自元代以来就已不传了。若《中兴馆阁书目》与《续书目》相加,则南宋末年内府藏书应有五万九千余卷,可惜,理宗绍定四年(西元一二三一年)火灾,书籍大多遭到焚毁。南宋国史〈艺文志〉称为《中兴艺文志》,大概就是根据《中兴馆阁书目》与《续书目》合为一编。二、遵循四部之私家目录宋代私家藏书目录传世的仅只有:晁公武、尤袤、陈振孙三家。(一)郡斋读书志《郡斋读书志》为宋代晁公武撰。晁公武曾官至敷文阁直学士。承其家七代藏书,数量宏富,又於守荣州时,得到四川转运使井度的赠书,於是在公余,亲自校雠,撰写《郡斋读书志》,书成於绍兴廿一年(西元一一五一年);此事甚详於其自序。《郡斋读书志》中所著录的书,都有叙录,有的是论析书中的要旨,有的则介绍作者的始末,也有详论学派的源流,或是审定篇章的次第,它具有传统目录书的体例,但却没有小序,只在每一部类的前面有一篇总序。原书四卷,最初在四川刊印;後来在四川又出现姚应绩编的廿五卷别行本,这是在原书的基础上有所增益的。南宋理宗淳佑九年(西元一二四九年)游钧守衢州时,传刻姚本—也就是衢州本,此本收书一千四百六十一部;衢州原刻本已失传,覆刻本有清嘉庆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一九年)汪士锺艺芸精舍刊本、光绪六年(西元一八八0年)会稽章氏式训堂刊本,王先谦校刊本乃根据衢州本为底本,也多被视为衢州本。淳佑十年(西元一二五0年)黎安朝守袁州,在原书四卷之後,录入姚氏衢州本所增部份为後志二卷,再增加赵希弁藏书为附志一卷—也就是袁州本,此本则收书一千四百六十八部,附志则有五百六十八部;袁州原刻本现藏於国立故宫博物院;民国二十四年上海涵芬楼曾影印此本收入四部丛刊三编。两本今天都并行於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目录。晁公武自以为所录之书,史集居大多数,如果依七略分类,则每类数量多寡不均,所以还是依四部分类,共四部四十五类,大体上是依据《崇文总目》,而经部增加经解;史部删去岁时另增史评,改氏族为谱牒;子部删去算术、卜筮并入历算、五行内;集部则增楚辞;所增加的史评类为後世目录书所沿用。(二)遂初堂书目《遂初堂书目》为宋代尤袤所撰。尤氏曾官至礼部尚书,藏书甚富,《遂初堂书目》即为其家藏书目,书末有杨万里序。《文献通考?经籍考》卷卅四有《遂初堂书目》一卷,引〈诚斋序略〉,与〈益斋藏书目序〉相同,是以知《遂初堂书目》又名《益斋书目》。《遂初堂书目》编成於南宋光宗(西元一一九0—一一九四年)时,特殊的地方在:书只一卷,无小序及叙录,仅著录书名,偶尔有书冠上作者姓名,没有卷数。其体制颇为简略,〈四库提要〉怀疑是遭到传写者删削的缘故,但从今传世元末陶宗仪《说郛》所录,注有:「一卷全抄」看来,其原目本就如此简略,并不是遭到删改所致。另一个特别之处在於书目中间注明版本,凡一书收藏有几部而版本不同时,分别予以著录,有成都石刻本、旧监本、京本、杭本、高丽本、江西本、……等多达十余种不同的版本,为後世书目记版本的体制开了先河。《遂初堂书目》共有四部四十四类,虽以四部分类,却与原本的四部分类大不相同:经部增经总,收经书合刻;史部将宋朝的国史、杂史、故事、杂传别出为四类;子部将墨、法、名、纵横四家并入杂家,新增谱录,以收旧目无适当部类可收的香谱、石谱、蟹谱等书。(三)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撰。陈振孙并无藏书,後来在福建莆田为官时,传录了郑樵、方渐、林霆、吴与旧书共约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模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而写,书成於南宋理宗(西元一二一五—一二六四年)时。《直斋书录解题》原本六十五卷,清以来不传,今本廿二卷,为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参校《文献通考?经籍考》订成,四库辑本後刊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体例大致上以《郡斋读书志》为依规,但没有总序,其间偶有小序,每部书下有解题,品评其得失;特别的是:此目不标经、史、子、集,仅只将所藏书籍区分为五十三类,先後的次序仍然按照四部分类;宋元以前收藏书籍目录中以此目的分类最为详密;其中,他删去经部的乐类;新创的别史类,则为宋志、四库所承袭,子部中新立的音乐类,是受到郑寅的影响。三、不遵循四部成规的私家目录我国图书的四部分类方法从晋代的荀勖创立开始,历经南北朝,到《隋书?经籍志》编定之後才固定下来,到了宋代,开始有突破的尝试。(一)邯郸图书志宋.李淑撰。李淑曾官至龙图阁学士,是北宋有名的藏书家;北宋仁宗皇佑元年(西元一0四九年)撰有《邯郸图书志》十卷,但是书目今已不传,也不知其部类细目。今据《郡斋读书志》仅知:李淑的《邯郸图书志》将家藏图书分为五十七类,经、史、子、集共一千八百三十六部,凡二万三千一百八十六卷,另外又有:艺术志、道书志、书志,合计有八目十卷,也叫做:《图书十志》。李淑的分类法虽然不止四部,但其实仍然没有离开四部的范畴;所增列的部份,如:四志,其实与《七略》的外篇或是〈隋志〉的附录非常相像;又如:已有艺术志,却又分列书画二类;有道书类却无释典类;凡此情形都令人十分费解。後来其子李德刍有《邯郸再集书目》三十卷,也已不传。(二)通志艺文略宋.郑樵撰。郑樵即夹漈先生。传有通志二百卷,其中有艺文略一篇八卷,把中国古今目录所收之书,分为十二类:经类第一、礼类第二、乐类第三、小学类第四、史类第五、诸子类第六、天文类第七、五行类第八、艺术类第九、医方类第十、类书类第十一、文类第十二,十二类之下又区分为一百五十五类小类,小类之下,再分为二百八十四目。这样的分类法固然突破的四部的范畴,但仍有四部的痕迹。郑樵把经部的礼、乐、小学三类析出。独立为类;把子部的艺术、方伎、类书三类析出,分为天文、五行、艺术、医方、类书五大类;史部与集部则大体未变,不过在门类上小有分合或是改易名称。这样的改革纠正了一些四部中不合理的地方;《乐经》早已亡佚,而後世将律吕、曲调一类的书合称乐类入经部,又将字书、韵书、训诂等合为小学类列入经部,这些书并不是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