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云南丽江古城文化景观探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宋才发:云南丽江古城文化景观探讨云南丽江古城文化景观探讨宋才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北京100081)一古朴、安谧、平和、悠然的丽江古城,位于我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宋末元初(13世纪后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丽江这个以“四方街”为代表的“大研镇”,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一块海拔2400米的云贵高原台地上,地处东经100°14′,北纬26°52′。2002年底设置丽江市,市辖区人口14万,居民以纳西族为主①。丽江是当地老百姓的丽江,因为这里有着他们祖先的气息,在古城面积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居民中57.5%为纳西族②。“丽江”西枕狮山,北依象眼山,周围青山环绕,潺潺的泉水穿巷走院,形似一块“碧玉大研”(“大砚”)。所以,丽江在历史上称之为“大研”。丽江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体现了依附自然的传统审美原则。城北15公里的地方,矗立着海拔5596米高的玉龙雪山,终年积雪,至今未曾被人类征服过。玉龙雪山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地质、地貌、矿藏、野生植物等方面都独具特色,是著名的度假和游览景区。距离丽江70多公里的地方,有个著名的虎跳峡,它位于丽江县城和中甸县城的中心地带,金沙江中部的玉龙雪山与哈吧雪山之间,峡长17公里,落差200多米,有18个险滩,两岸雪山峭壁笔立于江面上3000多米高,是世界上最深、最险的峡谷之一。丽江坝中部是一个以纳西族(纳西族古称“么些”)居民为主的古镇,它以其建筑布局之科学著称于世,乃我国古代城市建筑之瑰宝。“丽江古城镇的历史,比被誉为世界城市样板的英国翰洛城早数百年,并且布局比翰洛城更科学。它是我国仅有保持古城全貌的古镇,为研究我国城市建设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③丽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宋元时期(10—14世纪),丽江曾起着藏、汉、白、纳西等民族文化、经济交流枢纽的作用,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集镇以及军事战略要地。早在10万年前,就有旧石器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生活。唐代初期属姚州都督府,先后归属于“吐蕃”和“南诏”,宋时属“大理国”。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设“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丽江”的名称自此沿用至今。明代至清初,丽江由木氏土司世袭统治;1723年,“改土归流”设“丽江府”;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杰出的历史人物有明清两代纳西族诗人木公、木增、桑映斗以及清末的爱国将领和廷彪,历史学家方国瑜等。丽江古城是若干个历史时代相叠加的历史性城镇,在元明时期主要发展了狮子山东侧,以“木土司府”为中心的街区和中河等地段。清代改土归流后,在北面发展起以“流官府衙”为中心的街区,以四方街为连接,使古城成为一个整体,民国时期又有进一步地完善和扩展。尽管古城沉淀了不同时代的建筑样式,结晶了各个时代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审美情趣,反映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它们的整体建筑风格却始终是统一的,体现了纳西文化的连续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原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①张武冰、晋淑兰主编:《新编实用中国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②《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③周艺文等:《西南民情之旅》,河南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2性。距离丽江城100来公里的泸沽湖畔摩梭村寨,为圆木结构的古老楞房,格局古朴自然。该村至今保留着母系大家庭传统而古老的生活方式,被人们称之为“奇异的母系王国”,是当今研究母系氏族历史嬗变的最佳场所①。丽江古城是一座山水之城。意大利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城又名为“水城”,威尼斯地处亚得里亚海西岸,新月形湖中央,水是这个城市的优势,它由188个小岛组成。丽江古城素有“高原水乡”之称,被誉为“东方的威尼斯”。它的脚下就是碧波荡漾的高原之海——黒龙潭,其水清澈如镜。丽江古城的中河是古老的自然水系,沿着东大街入城;西河是人工河,元代纳西族首领阿良胡率族入主古城西区,在玉龙桥处开挖一条西河,把中河的水分流后又一次引入古城。东河也是一条人工河,“改土归流”后,由流官管理古城东区,在玉龙桥处开挖东河,把中河的水分流后再次引水入东城。这样一来,“三水”共同流向丽江古城,街道随水渠的曲直而婉转,房屋顺地势的高低而组合,造就了古城丰富多变的街景空间,充满了大自然的盎然情趣。在水的利用上,古城建筑自然形成,主街傍河、小街临渠。沿河左岸的建筑物,是顺中河流向同步的土木瓦屋长廊,临街为铺,临河为楼。土木瓦屋是丽江古城建筑布局的基本格式,前铺后楼则是古城建筑的基本特征,房屋的抗震、遮阳、防雨、通风等方面也颇具特色,堪称中国民宅建筑的范本。古城民宅的天井、庭院、照壁、花墙等古色古香,又极富民族特色。沿西河流向的新院巷和兴文巷一带,因水渠密布,跨水临渠的家庭建筑极为普遍。基本是水渠东家进、西家出、穿墙过屋,形成了一幅“家家流水,户户垂柳”天然的画卷。丽江古城的人称水渠是“古城的血脉”,水是“古城的灵魂”,水为古城添光加彩,没有水也就不会有丽江的秀丽。有水必有桥,威尼斯城也称为“桥城”。古城丽江与威尼斯一样,由于流水密布,在大约2平方公里的城区内,就架有76座桥,它们质地和形态各异。中河因是最大水系,把古城一分为二,为了人们交通方便,中河上的桥以坚固厚实为特色,河宽桥大、河长桥多,且多为石桥结构。东河和西河都是人工河,水浅渠窄,所以河上的桥多以简便实用为特色,木板桥或者石头桥居多。古城不乏名桥,如万子桥,这种石板是由千万颗沙粒凝结而成的,显现了工匠独特的构想力和对捐资建桥者的美好祝愿——“子女万千,永远昌盛”。再如玉带桥(“马鞍桥”),位于木府前的护城河上,为单孔石拱桥。据传木氏土司是摹仿当时京城天安门前的金水桥修建的,桥宽9米,长3米,突破了一般桥梁纵向大于横向的尺度比例,加之位于衙署,因而官气、派头十足。“桥”构成了丽江古城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还有一个方面是威尼斯没有办法比拟的,这就是“古泉”。由于丽江在玉龙雪山脚下,所以古城地下到处是喷泉,井浅水旺,涌流不竭。传统的古城井泉一般都是“三眼井”,即依水势的流向,分别由高向低串联起三个有圆形护栏的水潭。第一潭水人饮用,第二潭水洗菜,第三潭水洗衣,各有其用,古风民俗约定俗成②。纳西族是一个对美具有天然感受力的民族,大研古城之所以能将北河水引到城边,分三路穿入城中,再分成若干条支流引入千家万户,就体现了纳西人对水的热爱与运用时的高度技巧。可以说,丽江古城水系是研究纳西人审美心理和情感的一个极富意义的案例。丽江古城之所以能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除了它的文化内涵之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有奔流不息的流水。水给丽江古城的人们带来了生机、活力、福气和财富,水使丽江古城能够与世界名城威尼斯媲美,称丽江古城是“东方的威尼斯”一点也不过分③。丽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英文名称为:OldTownofLijiang。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会议,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城正式批准丽江古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首批以整体保护方式受全人类共同承担保护责任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世界文化①宋才发:《丽江古城的文化景观及法律保护》,《中国民族》2005年第3期,第55页。②有关资料见《中国丽江旅游的新亮点——纳西文化走廊》,《人民日报》2005年4月8日,第8版。③宋才发:《丽江古城的文化景观及法律保护》,《中国民族》2005年第3期,第55—56页。3遗产城市。与丽江紧密相连的“三江并流”,也于2003年7月2日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求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①丽江古城是世代纳西人“天人合一”生活方式的绝佳体现,是纳西人理想追求与纯厚民风的写照。丽江古城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更是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历史的完整见证。1986年丽江古城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1年被评定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丽江古城还以无法抗拒的魅力,被国际旅游组织誉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和“地球上最值得去的100个城市”之一。2005年丽江古城又被联合国授予“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称号,被评为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②。二丽江古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地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真实地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丽江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古羌人纳西族,在隋唐之际迁徙定居于丽江。纳西族在我国算不上是一个人数多的民族,但它的东巴文化却名扬中外,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和关注,已成为当今人们研究的焦点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出现了一个研究纳西东巴文化的热潮,一个国际性的纳西东巴文化学正在形成。丽江古城古朴自然,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集中地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纳西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与汉族长期相处,大多通用汉文。丽江设学堂办教育始于元代,到明永乐年间,丽江、通安等地纷纷建立学校,并请来汉族知识分子担任家庭教师。1418年检校庞文郁请准丽江建学,木府建立了“万卷楼”,收藏宋明善本书数万卷;楼外牌坊“天雨流芳”四个大字,就表明当时木氏土司家族及子弟重视学习汉文化。经过元明两朝,丽江教育也仅仅限于木氏土司家族,并没有推向民间。到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建立学宫设学之后,丽江教育才推向民间,1706年清廷在丽江设立府学。自此之后,丽江历任流官都大力兴学,历史上还曾广设义学,十分重视书院的建造。在丽江历任75位流官知府中,以杨香必和管学宣的改革影响最大。他们废除封建领主庄园,开垦粮田,改良麦种,重视农桑,发展生产;重视汉文化的深入传播,设义学,开科举;建立税制,设立户籍管理。历任流官还对纳西族的衣食住行、古礼俗、古服饰等进行改革,在有所保留的基础上,以汉族习俗加以取代和补充,大胆地移风易俗,实现了纳西本体文化与汉文化更进一步地融合,初步形成了丽江的世俗文化③。清代以后,纳西族传统文化逐渐走向成熟,并且对近代文化的发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古城是历史文化的浓缩,它沉淀了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精华。所以,给我们留下了著名的丽江学堂、黄山幼稚园、玉泉诗社、科贡坊、纳西古乐等珍贵文化遗产。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距今都有1000多年的历史。活跃于纳西民众中的东巴文化,是以纳西族古老的宗教东巴教为载体,以东巴教所用的经书、音乐、绘画、舞蹈及民众口传的民间传说为记录方式的一种宗教文化,也是一种民俗活动文化。它形成于唐宋时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涉及纳西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如纳西族人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要过传统的“三朵节”,“三朵”是纳西人民千百年来信奉的保护神。东巴舞蹈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①《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56页。②和自兴:《二十年七得》,《中华遗产》2005年第6期第12页。③周俊华:《丽江与丽江人纳西文化印象》,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4巴教经典中有专门记载东巴舞蹈的舞谱,详细记录了60多种舞蹈的跳法。《东巴舞蹈》是世界上唯一的用象形文字书写的古代舞谱,它是研究人类原始舞蹈起源和早期舞谱形成的极为难得的经典。而用纳西族象形文字写成的“东巴经”、纳西古乐、东巴舞谱、白沙壁画等,都是东巴文化的精华。融儒道佛、汉白藏文化于一体的丽江壁画艺术,无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