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才发: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探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探讨宋才发*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弄清楚的一个根本问题。重新探讨社会主义的本质,对于消除人们的种种疑虑和困惑,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在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中逐步显现的,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只能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而逐步深化。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本质的区别,其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空想社会主义者观察社会的出发点是人的“理性”、“意志”之类的精神因素,认为人的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科学社会主义者的出发点则是客观事实,认为“社会主义并不是像梦想家的臆造,而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和否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之后,给社会主义赋予了全新的含义。他们尽管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没有、也不可能系统地论述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但是,他们已经规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这些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是:(1)在资本主义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2)实行无产阶级专政;(3)有计划地调节社会生产;(4)实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表现,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任何其他社会形态的标志。因此,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了解和认识,就是对社会主义形态的本质的把握。党的十四大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确认和理论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结果,是时代赋予社会主义的新含义。邓小平在1992年春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言简意赅的科学概括,不仅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共识,而且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一大理论创造,载入了党的十四大报告和十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最完整的理论概括和表述。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国情,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提出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见时强调指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2即是说,各国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事实和过程如果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些结论就应该随之不断地修正和补充,社会主义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深化认识。社会主义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它起码有三个层次,最基本的层次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的属性,是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所在,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表现。第二个层次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它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一些基本特征,直接体现和决定着社会主*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页。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6卷,第419—420页。2义的本质。第三个层次是社会主义体制,它是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和实现形式,它既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的制约,又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及各项方针政策。只有真正弄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才能真正做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才能牢固地把握生产力标准,看准了事情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把经济建设推上新台阶;才能大胆地借鉴和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我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它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还需要继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未来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丰富和发展包括社会主义本质在内的一系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实践高于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同样必须服从于社会主义实践。1953年周恩来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就是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取消了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归国家所有了,就是农业、手工业集体化了。”130年之后的1984年,邓小平又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他又进一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一条,这的确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的理论突破。理论和实践的演进和发展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深化的。邓小平倡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恢复了社会主义实践应有的权威。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但是,这决不等于用某种一成不变的理论来框定活生生的实践。我们既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赖以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特定的历史环境来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也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阶段来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如果离开了这一点,就不能解决任何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邓小平所说的“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就是这个道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是用社会主义的实际目标来界定的。党的十四大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表述,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必须解决的最重大的问题。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并没有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曾经“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发展生产力推到次要地位上;脱离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和前人的结论,不懂得社会主义建设要适合中国国情;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否认社会主义存在市场,限制乃至取消商品生产;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所有制过分单一化,把高度集中的体制等特点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才通过“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和途径,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实际目标放在首位来理解社会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2离开了用实际手段来追求的实际目的去理解社会主义和未来共产主义,其“目的”势必成为天方夜谭。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包括五个基本要点,但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方面: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里,根本任务以根1《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05页。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36页。3本目的为方向,离开了根本目的,其根本任务就失去了出发点和归宿,因而就失去了其作为质的规定性的意义。从另一个侧面看,根本目的以根本任务为基础,脱离了根本任务,根本目的就失去了客观真实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所以,社会主义本质是由这两个基本方面构成的、缺一不可的有机统一体。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之所以必然产生的客观依据。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旧制度并建立了新制度,使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解放。但是,社会主义如果不赢得与资本主义和旧制度相比较的优势,如果不能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始终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的状况,人们迟早会抛弃这种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中所说的:“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才有可能把生产力和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持久巩固,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衰落。”1然而,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关于社会主义原理的重大理论贡献。因为在早先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没有过的,即使马克思恩格斯也没有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同时看作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内容。正是由于我们党没有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纠正了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破除了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和做法,确定无疑地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才迈出了坚实的新步伐,才使得“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列宁说过: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40多年后的中国,为什么还要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呢?这是因为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在仍然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初级阶段,我们发展生产力面临着完成传统的产业革命和迎头赶上当代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因而,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认识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十分突出和必须贯彻始终的重要原则。邓小平从总结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教训中指出:“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2因此,党的十四大把发展生产力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正是对邓小平一贯思想的进一步概括和发挥。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一特征,它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那种谈社会主义全然不谈生产力的错误倾向,也根本否定了把发展生产力放到社会主义次要位置上的观点。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邓小平又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手段,这就是发展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赞同了这一观点,以党的文件和章程的形式确认了建立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我们在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上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它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可以说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生产力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其内涵包含两层意思:(1)它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仍然存在着一个继续解放生产力的问题:(2)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和手段。任何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革命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变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既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16页。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04页。4是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始终的,那么,就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它反映到经济、政治、科技、教育体制上就压抑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四大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范畴,它在理论上丰富了唯物史观。同时它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任务的认识,进一步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深刻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4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改革是根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机制、惰性机制的有效方式,是对障碍机制核心部位和骨干系统的革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