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普通博物馆与民族博物馆概念之辨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宋才发:普通博物馆与民族博物馆概念之辨析普通博物馆与民族博物馆概念之辨析宋才发(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北京100081)摘要“博物馆”是普天之下一个博大的概念,博物馆定义是对博物馆性质、职能、目的和任务的科学表述。民族博物馆是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物品的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是国家的民族博物馆,高等学校民族博物馆在中国的民族博物馆中独树一帜,民族地方博物馆在我国博物馆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关键词普通博物馆民族博物馆概念辨析一“博物馆”是普天之下一个博大的概念。博物馆是人类和自然文化遗产的集合体、文化信息的贮存库、艺术和知识的园地、大众教育的平台。我国文博界认为“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①博物馆担负着征集、保护、研究和展示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的重要职能,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弘扬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它在延续人类文明、维护文化多样性诸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历来被誉为“人类文明的宝库”、“人类智慧的结晶”。博物馆又因其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作用,而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形象代表。尽管博物馆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但是博物馆的完整模式却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产物,中国的“博物馆”概念就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如果从1905年“南通博物苑”算起,博物馆在我国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艰辛历程。就总体来说,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水平,与有文字记载以来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物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民族博物馆”只是“博物馆”这个总称中的一个具体的分支或者类别,它们两者之间是隶属和从属的关系。我国的民族类博物馆是根据国情建立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博物馆。因而“中国的民族博物馆应是全面民族志的,而不限于学术民族志。”②从突出对民族博物馆的研究,以及对民族博物馆展开论述的方便起见,笔者在这里姑且把“民族博物馆”从“普通博物馆”中剥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因而本文便使用了“普通博物馆”和“民族博物馆”这样两个概念。“专门博物馆”总是相对于“普通博物馆”而言的,“普通博物馆”自然涵盖了“民族博物馆”。人们要想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离不开博物馆。博物馆是人类及其活动的客观反应,是人类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的反映。它以一种特殊具体的语言——“实物”来向观众讲话,既反映社会又服务于社会。所以,博物馆实际上是一个地域历史和文化积累的总和,又是一座帮助人们联结和沟通古今的桥梁。一座内容充实、设计精致的博物馆,实质上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③,人们正是通过馆藏文物“与历史对话”④,穿越时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基金项目:论文为本人主持的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重大专项研究项目《数字民族博物馆》的前期研究成果,《国家民委关于追加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专项资金预算的通知》(民委发[2008]268号)。①国家文物局编:《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群众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②中国民族博物馆编:《论民族博物馆建设》,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页。③刘妮丽、李雪:《一部部物化的发展史——形形色色的博物馆》,《北京商报》2008年5月14日。④记者王玲、简文敏:《为了更幸福请与历史对话》,《华西都市报》2007年3月6日。2空的阻隔而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任何人都可以从博物馆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丰富的知识,博物馆是一所对所有求知者都敞开大门的学校。它首先是通过其臧品在自然史、艺术、考古学、人类学或人种学诸方面表现过去,即表现那些已经消失的或者正在消失的社会价值,或把重点放在因现代进步面临危险的“永久的自然价值”上面。博物馆正是通过直观的价值,向观众传播一种对于立体世界客观而真实的看法,使人们在自己的和其他民族的遗产方面有所借鉴,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激发探求精神,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把文化的积累转化为历史的优势,尤其重要的是必须把这一优势转化为可以置换的一种资源。因而博物馆作为一个地域范围内的文化传播单位,它所承载的不仅仅只是文化的传播,而且充当了这一区域文化传播代理人的角色。博物馆正是通过文物陈列、展示、宣传服务等手段,来达到和实现“历史与现在人对话”的。无论遥远过去的时代曾有过多么灿烂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而文明本身又无法永生,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永恒的法则。但是人们毕竟能够跳出这种“两难境地”,通过某种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①,这个“途径”在我看来非博物馆莫属。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证”,因而“实物性”是博物馆的根本特征,它作为一种事物的运动形式,自始至终是围绕“物”展开的。这里的“物”泛指有形的文化遗产(即“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能够给人以科学的、正确的“知识”,它体现的是一个“真”字;博物馆在展示国家、民族优秀传统、人文精神的时候,又充分体现了一个“善”字;博物馆以艺术的手段打造的精品展览,更加突出了一个“美”字。所以,博物馆实际上集真、善、美于一身,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文化殿堂。在这里人们可以学习、研究、欣赏、对话,也可以沉思默想、消遣休息②。博物馆以其特有的文化魂魄、科学滋养、社会良知良能,给人以启迪、思考、慰藉和愉悦。博物馆这些独有的本质特性和直观的艺术效果,一旦与如火如荼的旅游活动对接起来,就能够起到提升参观者文化素质的良好作用。博物馆定义是对博物馆性质、职能、目的和任务的科学表述。国际博物馆协会作为全世界博物馆的权威机构,为了给博物馆下一个各国普遍能够接受的定义,确实花费了很长时间进行专门研究并且反复斟酌修改。1946年11月在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的章程中,首次提出博物馆是为公众开放的美术、工艺、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的机构,也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这是国际博物馆界对博物馆性质、职能、目的和任务的最初看法。直到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章程,才正式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譬如,《国际博物馆协会会章》第3条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研究、采集、保存、传播,特别是为研究教育和游览的目的提供展览。”③它既是博物馆工作纲领的核心,又是各国政府部门和组织认可博物馆的标尺④。1989年9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六届大会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而服务,对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永久性机构,并为了研究、教育和娱乐的目的,而征集、保存、研究、传播与展示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证据。”⑤也就是说,博物馆的功能是征集、保存、研究、传播与展示、教育与娱乐;它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是社会公益性的永久性机构。文博专业界人士一般都认为,这是一个较为适当的定义。国际博物馆协会2001年又给博物馆下了一个新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研究、教育、①引自《首博营建记吴晗、郑振铎提议创建首博》,《北京日报》2009年5月22日。②自庶:《博物馆要服务好旅游观众》,《中国文物报》2009年5月20日,第3版。③转引自谢哲:《博物馆免费开放考验管理智慧》,《羊城晚报》2008年5月9日,第B14版。④张晋平:《国际博协深入讨论“博物馆定义”》,《中国文物报》2004年11月5日,第6版。⑤杨玲、潘守永:《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3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2007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维也纳召开全体大会,再一次通过了经过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定义又一次进行了修订。修正后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由此可见,2007年的定义在原有几次修正的基础上,又作了三处比较重大的修改:一是调整了博物馆业务目的的表述顺序,将“教育”调整到第一位,在2001年定义中“教育”列在第二位。这个调整看起来只是表述语序的调整,实际上反映了国际博物馆界近年来对博物馆社会责任的突出强调,反映了对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关注,也反映了博物馆在工作态度上更采取外向的选择。二是将博物馆工作对象的外延延伸到“非物质遗产”,即“物质及非物质遗产”,而2001年的定义则为较宽泛的“物证”。根据人们的理解,“物证”通常只涉及具有物质实体的物件。三是去掉了沿用多年的对可视为博物馆的组织的列举,只保留了对博物馆组织目的、性质、功能和工作对象的原则表述。因为当代公共博物馆的发展,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也处在变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种大背景下,人们很难只是以组织的名称、构成成分和组织结构来简单确定其是否为博物馆。这一调整基本反映了国际博物馆界开放、包容的心态,只要组织宗旨、身份、目的、任务和主要业务活动的基础和内容符合博物馆的原则规定,并经所在国家博物馆组织的认定,就可以被接纳为博物馆大家庭的成员①。正如“生态博物馆”的产生那样,它已经从根本意义上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建筑”的束缚,为现实博物馆带来了漫无边际的发展空间。理论界曾有人把山西省喻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尽管在学科意义上它还难于被人们普遍接受,但是博物馆概念的不断延伸表明,博物馆学原有的基本概念的支离破碎,已经无法阻挡博物馆实践的迅猛发展。博物馆是陈列、研究和保藏物质文化实物以及自然标本的文化教育机构。尽管各国必须遵循《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规定的定义,但是又必须按照各自的认识和理解去对待实践中的博物馆。譬如,美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曾把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征集、保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的实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②。美国博物馆协会认为,博物馆是收集、保存最能有效地说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活的资料,并使之用于增进人们的知识和启蒙教育的机关。原《苏联大百科全书》认为,博物馆是征集、保藏、研究和普及自然历史标本、物质及精神文化珍品的科学研究机构、科学教育机构。《日本博物馆法》规定,博物馆是收集、保存、展出有关历史、艺术、民俗、工业、自然科学等资料,供一般民众使用,同时进行为教育、调查研究、启蒙教育等所必要的工作,并对这些资料进行调查研究作为目的的机关。“博物”作为一个独立概念的词汇,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它的意思是能够辨识多种事物。《尚书》称“博识多闻”的人为“博物君子”③。《汉书·楚元王传赞》也有“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之意④。公元前478年在山东曲阜孔子故居中设立的孔子庙堂,陈列孔子的衣冠琴书和生前所乘车辆,被称之为我国最早的“纪念性博物馆”。1848年西方博物馆理念被介绍到中国之后,博物馆在典藏文化、传播科学方面的功能逐步为有识之士所接受,创办博物馆即成为19世纪末中国维新志士所提倡的“开民智”⑤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效仿日本把“博物”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博物”的内容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知识;再把“博物”与“馆”连成一个组合词,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机构的称谓,中①宋向光:《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调整的解读》,《中国文物报》2009年3月20日,第6版。②徐士进、董少春:《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科学》2004年第6期。③《左传·昭公元年》:“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④《汉书·楚元王传赞》。⑤俞祖华:《论康有为的“开民智”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4期。4国博物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作为中国博物馆的源头,我国当代博物馆学家傅正伦先生认为,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发现殷府库(河南省安阳阴墟),出土“册六”兽骨刻辞,证明了当时典藏有序,故应当以殷代卜辞库作为中国博物馆之“源”。但是不少学者并不赞成这种意见。博物馆学界普遍认为,我国第一座博物馆建立于1905年,即20世纪初清末实业家张謇(公元1853—1926年),以其经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