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才发:论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性与渐进性的统一论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性与渐进性的统一宋才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理想。人们通常把现代化理解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其实这不够全面。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制度,而且是一种社会形态,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仅指“四个现代化”,而且指整个社会的全面现代化。由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现代文明基础上的两个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的社会制度,因而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还是实现的途径和方式,两者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国的现代化必然带有更多的中国特色,其发展进程只能是整体性和渐进性的统一。一(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确定的科学涵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具有内在规定的概念。它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社会价值观及人的素质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过程。同时,现代化又是一个时限概念和国际概念。一般说来,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现代化,不能简单地拿现有的技术装备和经济发展水平去同本国过去的情况相比较,而必须同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相比较。一个国家,只有当它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方面达到同时期的世界先进水平,才能称之为实现了现代化。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的现代化,不仅只是物质水平的现代化,它还必须包括人的思想和行为各个领域变化在内的多方面的现代化进程。由于现代化本身显示为一种动态进程,因而社会现代化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不应当给它规定一个凝固不变的“标准”。除了某些作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如实现工业化等基础指数外,不能随意地用某个发达国家的既定标准,去套任何一个正在积极向上发展的国家。众所周知,有些发达国家的物质财富的确已经相当丰裕了,但是贫富悬殊却愈来愈大,社会正在走向堕落,人的精神面貌颓废,因之就不能说这些国家已经完成了社会现代化的任务,不需要在“现代化”意义上继续前进了。我们必须记取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曾屡次将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发展某个阶段上的某些具体表现当作现代化标准(如蒸气机、电气化等),但每一次社会发展都突破了这种限定,并以新的发展内容丰富了自己。所以,社会现代化本身既带有客观特征的发展趋势,但它的具体形态和水平从来就是相比较的产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各个国情不同的国家,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所要达到的先进水平是不一样的,因而就需要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譬如,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把大城市化或都市化作为现代化的一条绝对标准:农村人口高速度地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成为产业的中心和文化教育的中心。但是,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与此相悖的情况: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许多大城市人群流向城郊而不愿聚居于城市中心;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市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无法解决的城市交通、住房和环境污染问题,通讯工具的普及使得文化和教育的传播有可能离开都市进行,等等。这一切都说明,即使“都市化”这条标准也是值得重新思考的。尤其像中国这样人口多、密集度大的国家,大都市是否能有效地承受得了人口膨胀的压力?或许小城市(镇)化更适合我国的国情。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共产主义文明的到来是以充分发展的现代*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文明为基础的,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完成社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的社会现代化过程,它的发展是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早在1985年3月,邓小平就对我国现代化的性质、内涵作过明确的表述。他说:“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了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邓小平当时就要求报刊、电视乃至整个宣传机器,要给那些想看到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人予以反击。从根本上讲,我们要建立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谓“有中国特色,就是要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中国,公有制占主体是现代化的基础,共同富裕则是目的。共同富裕是人类多少世纪以来的理想。但是在剥削制度下,这个理想始终只能是一种空想,因为贫富悬殊是它们的根本特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越性所在。总之,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共同富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根本原则。(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全方位的整体性建设工程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整体过程,它的哲学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系统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告诉人们,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中的各个部分和各种现象都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变化着的。正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系统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的任务不仅要改变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标志的社会物质生产的面貌,而且要随之改变整个社会结构,即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我觉得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是一种包含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机的整体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以崭新的姿态奋发向上、全方位发展的特征,因而它更多地呈现出创造性,同时又能吸收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一切有益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化进程不是能够通过刻意模仿而得以实现的。只有把社会现代化的一般原则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才能与本国具体国情发生血肉联系,并进行再创造。随着现化大工业的世界分工的兴起和资产阶级的到来,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被彻底打破了,“每一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变革都有依存的关系”,2这是马克思早在1845年就指出过的。随着现代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富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现代化必须保留自己民族传统中的精华,千万不能割断历史搞“全盘西化”;同时又必须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走自己的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使所有的人达到丰裕富足的生活。然而现在几乎没有人会再主张仅用国民生产总值和个人收入标准去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进步。任何离开本国历史实际和生产力水平实际,单纯用某一个方面的指标或价值尺度来衡量现代化程度的做法都是不妥当的,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譬如,1958年后的一段时间,我国曾实行“以钢为纲”,用钢产量作为现代化标志,追求钢产量的增长速度,提出了“超英赶美”的口号。到1978年,苏联的钢产量为15100万吨,美国为12389万吨,日本为10210万吨,西德4126万吨,法国为2282万吨,英国2032万吨,我国为31780万吨。显然不能因此就说英、法的现代化平水不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势必要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其中规定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包括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全部内容,这就是:“以经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8-99页。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页。3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1这即是说,现代化作为一个全面的社会过程,它不但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要改革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除此之外,海湾战争还警示中国必须发展国防高科技。前不久发生的海湾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战争的特征和趋势,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国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之,按照总体布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物质文明建设、制度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这个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中,物质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层次,民主政治建设是中间层次,精神文明建设是最高层次。它们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机整体。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仅把物质文明建设当成现代化建设的唯一目的,而必须把三者同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当然,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这种整体意识并不排除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三者之间出现主次之分的情况。只有从总体布局和整体性上把握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和实质,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目标。(三)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对于现代化的进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过探讨。譬如,有人认为现代化是一种超历史进程;有的从英美经验出发,认为它是一种平衡进程;有的从总结德国和日本的经验出发,认为它是非平衡性进程。总之,从历史发展上看,现代化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健康的继续和延伸,它一方面批判地吸收了以往人类历史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一方面又以传统所从未有过的创造力和改造力,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迟发展”也是近年来国外学者在现代化理论研究中提出来的概念,它试图从现代化起步时的情况入手,粗略地把各个国家划分为“早发展国家”和“迟发展国家”;而早、迟的关键又在于它标志着现代化起步条件的变化。理论界一般认为,按照这种划分,我国属于迟发展国家。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经济发展速度比许多情况类似的迟发展国家要高得多,但由于迟发展效果的制约,我国现代化的整体进程仍然较慢。依据我国的国情和别国的成功经验,现代化建设不能超之过急,搞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只能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渐进发展的道路,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现代化建设的措施。在建国40多年中,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我们曾在社会改革中急于求纯,在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以致屡遭挫折,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党的十三大以来,党和政府深刻地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不仅明确地指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而且规划了实现这个历史任务所要经历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在“七五”期间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就要求今后10年国民生产总值必须保持平均每年增长6%左右,这在世界范围内将是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我国的综合国力将大大增强。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到那时我国就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这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目标是一致的,也与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是相吻合的。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分三步走既是一个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整体目标的实施方案。又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部署。综上所述,我国现代化整体性与渐进性的统一,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由于现代化发端于西方,国内外学者在考察各种因素时,基本上是源于西方的经验,在为现代化确定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8页。4模式时,往往带上了浓厚的西方色彩。就连剑桥大学的库马在论述这一点时也不无遗憾地指出:“将西方经验无保留地转移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其前提本身就很成问题,很值得怀疑。”1事实就是这样。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至全部别的内容。进行这种移植现代化尝试的国家,以为只要这样做就可以把外来的先进种子撒播在自己的国土上,丰硕的成果就可以促使它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