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才发: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宋才发*技术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技术创新已成为强国富民之本。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特别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则是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是即将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还是今后再出现什么别的更进步的时代,人总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革新者。正因为如此,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技术创新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企业为基础,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新工艺构想的产生,经过研究与开发、工艺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推广应用整体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1998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出席会见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到会部分院士时曾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加快建立当代中国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大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和非赢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国家创新体系可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知识传播系统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知识应用促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变成现实生产力。4个系统既各有侧重,又互相交叉和支持,构成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家创新体系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引擎,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柱和后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知识、技术、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知识经济是以技术创新为内核的实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概念。我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是技术创新》一文中说过,传统的经济理论一般是把知识设定为外生变量。其实,在劳动者熟练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产业经济理论之所以把技术进步和创新视为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升级的核心,就因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迅速转化、渗透到各个经济系统,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人才、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综合作用,在不同的产业和部门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资金的投入、产业技术密集程度、吸收和开发技术的能力,实质上已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发达国家目前正处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而以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结构主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即使如此,它也面临着一个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压力,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自身要素的构成也必将发生变化,即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设计水平在其要素中的比例不断提高,而生产中劳动资源的使用则相对减少。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知识经济在中国是实业而非概念。它是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或者说是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我认为在当今中国,新闻媒体炒作和人们议论*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的“知识经济时代”,实质上就是从根本上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逐步进入真正的知识经济时代。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才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中国技术创新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创新既是现代企业活力之源,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它强调对教育科技的投资和对知识产生的高投入,如对人力资本的投放和对技术的高强度的投入,这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点。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可以达到减少创新时间90%,降低成本75%,减少风险60%的效果。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工业经济的充分发展,通常说来,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5000美元左右才可能有知识经济萌芽的条件。而我国人均GDP是700美元,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客观现实。已经有人欢呼知识经济时代给中国带来了一个与发达国家同处“同一起跑线”的机遇,我不赞成这个盲目的乐观。历史不可能重复,开弓没有回头箭,文明只能在积累中前进,不同的民族、不同国情的国家,“起跑线”不可能“同一”,况且我们过去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所以我认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迫切的任务之一是要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和升级。挑战的本身又蕴藏着发展的机遇,可以促使人们变压力为动力。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式发展,然后再通过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迎头赶上甚至超过该技术的世界先进水平。伴随着21世纪已经来临的步伐声,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悄然而坚定地转向知识经济。知识经济高度重视信息与技术的发明、传播和应用,小至企业大到国家,经济成功的因素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取决于收集和使用知识的效率,现代知识网络的重要性则异常突出。如果说在90年代初,人们还只看到信息技术革命将引起新的经济增长,那么,现在事实越来越清楚地表明,这场新的高科技革命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引起知识经济的全面崛起。我们必须正视这个客观现实,未雨绸缪。经济信息化程度是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信息化水平的基本标志。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诸方面无不与信息的产生、重组、分析和传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信息已成为经济建设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信息化正从整体上引导着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是科技进步的实际成果,又是促使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加速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本含义,就是加大能源、原材料和信息这三大产业支柱中的信息支柱的强度,以此来支持现代条件下的国家物质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增进国民财富,大力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确保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和能力。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作用。信息产业代表着新一代的生产力,它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因此,我国的科技创新一定要面向市场、面向产业结构调整、面向经济的全球化,建立一个能主动应变的、能响应创新潮流的“教育+培训”的网络体系。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形成的读书、做题目、考试,这套教育方法注重的是继承,缺少的是创新能力培育,必须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教育体制。我国中小学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应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切忌使它走样变形和流于形式。企业技术创新是实现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只有把经济增长点真正转移到依靠技术创新上来,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摆脱单纯地依靠引进技术和资本,为发达国家提供市场、廉价原材料、廉价劳动力的状况;才能培养和保持企业自身强大的持续创新能力,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以高新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产业;才能真正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公平地参与共同经济体系中的竞争与合作,从而实现我国经济与3社会发展的目标。技术创新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职能。现代企业之所以能够在现代经济中得以持续扩展,并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具有越来越大的竞争优势,除了日益扩大的市场空间为其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外,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具备了技术创新的职能,并由此获得了不断进步的技术。科学技术整体的合理结构,是保证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前提,为了迅速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政府必须帮助大中型企业研究制定近期和中期的科技创新战略、规划,要把提高产业特别是重点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放在重要地位。企业技术创新有赖于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科技正由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是,在当前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高科技商品化、产业化水平低,经济效益不高;(2)高科技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3)多数企业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强;(4)高科技研究与开发投入少,投资结构不合理;(5)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良性机制尚未形成。对于这些问题都必须从政策支持上予以妥善的解决。技术创新工作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但同时又是高附加值、高回报率的系统工程。根据国内外专家的共同观点,技术创新工作中的三个环节(发明、首次商业应用、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强度比率至少为1:10:100,美国电子信息行业每年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只有20%,足见技术创新的投资强度及投资风险之大。我国目前技术创新的投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商业银行的短期借款这一间接融资方式,为此就必须加快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支持系统的步伐,加大财政对科技研究开发的投入,推进科技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同时,要遵循国际惯例,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积极引进境外企业和机构,特别是跨国公司来我国创办高新技术和科研机构。利用外资的重点,要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化上面,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高新技术合作项目;运用国际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使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的活力。在国有企业设立技术创新组织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长期以来科技与经济相互分离的突破口。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认为,“我国工业发展正在进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工业现代化,根本途径在于推进科技进步。”当前,国有企业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制度的形成,必须考虑到如下三点:(1)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自觉行为;(2)宽松、合理的自由竞争环境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形成的必要条件;(3)造就一批企业家,为技术创新制度的形成提供充分保证。现代企业制度只能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必须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我国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度和力度,科技政策必须考虑现代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共十五大把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知识经济时代,抓住世纪之交国际产业结构转移的机遇,具有划时代和跨世纪的深远历史意义。实施知识管理是激活企业机制的根本举措。自从现代科学和技术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以来,技术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扩散、转移和利用速度以及强度,一直在以加速度方式迅猛加快,积累知识管理方面的知识并使之能随时得到运用,已成为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技术进步作为一种强大的现代生产力,它有赖于一个真正有约束力、规范性、广泛性和稳定性的知识和法律相统一的管理机制。这即是说,要为技术创新制度的形成和建立,提供一个适宜的发展环境和保障。只有管理创新,才能促进和形成科技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许多成功的知识型企业都建立了对积极参与知识链的职员进行奖励的激励机制。尽管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企业如果在知识经济中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就不可能有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因此,我觉得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知识管理是通过对知识的有意识利用使之变成为一种可以管理的企业资源。知识资源的本质在于,其实质内容和价值会通过经常利用和交流得到提高,这一点也是知识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出发点。4高等院校应当成为知识型企业的重要基地。21世纪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必将是科技的竞争和科技人才的竞争。专门培养科技人才并主要以理、工、农、医类知识及其相关技术为内容的科技教育,将在科技创新工程中扮演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