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国外支付净额国民收入(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名义GDP:即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支出法:指从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购买最终产品的角度来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多少最终产品的价值。流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转移支付:又称无偿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是重要的物价指数之一,能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即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消费函数:即消费倾向,即消费和收入之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的一种关系c=c(y)边际消费倾向(MPC):消费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边际储蓄倾向(MPS):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税收乘数: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数量增减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乘数:指每单位外生变量(如政府支出或银行储备)的变化所带来的引致变量的变动情况。资本边际效率(MEC):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的贴现率(各预期收益之和等于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的贴现率)产品市场的均衡: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流动偏好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的情况M1:狭义的货币供给,指流通中的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M2:广义的货币供给,M1+定期存款M3:广泛的货币供给,M2+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的各种组合的轨迹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的各种组合的轨迹凯恩斯区域:指当利率r降得极低时,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已成为无限大,货币投机需求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线,相应的曲线也呈水平状区域古典区域:曲线垂直于横轴的阶段,其斜率为无穷大,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IS-LM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货币需求:随商品经济及信用化的发展而发展。在产品经济以及半货币化经济条件下,货币需求强度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挤出效应: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凯恩斯极端:IS曲线为垂直线LM曲线为水平线,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货币政策完全无效的情况古典主义极端:LM曲线为垂直线而IS曲线为水平线,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政策完全有效的情况适应性货币政策:指的就是凯恩斯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也就是就是过热时用紧缩的货币政策,经济衰退时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充分就业: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法定准备率:存款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由政府(具体由中央银行)规定的比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功能财政:又称为“职能财政”或“机能财政”,是关于国家财政活动不能仅以预算平衡为目的,而应以充分发挥财政的经济职能,保持整个经济稳定发展为目的的理论货币政策时滞:指货币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政策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它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贷利率。膨胀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高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需求所形成的差额。由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均衡的,因此,差额部分的总需求是超过充分就业的实际收入的,所对应的是名义国民收入的增加或价格的上升。紧缩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需求所形成的差额。这部分差额的总需求所对应的是名义国民收入的减少和价格水平的下降。总需求曲线:反映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曲线总供给曲线:一条位于经济的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劳动供给曲线:指描述人们提供的劳动和对劳动所支付的报酬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古典的总供给曲线:经济就业水平总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总供给曲线此时为一条垂直线潜在产量: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工资价格刚性:货币工资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不能灵敏的对劳动的供给关系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AD--AS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通货膨胀: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普遍的上涨的现象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持续和显著的上涨菲利普斯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结构型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现象,如钢铁、猪肉、楼市、食用油等。如果结构性通胀没能有效抑制就会变成成本推动型通胀,进而造成全面通胀。绝对优势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地域分工说。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最惠国待遇:是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常用的一项制度,是国与国之间贸易条约和协定的法律待遇条款,在进出口贸易、税收、通航等方面互相给予优惠利益、提供必要的方便、享受某些特权等方面的一项制度,又称“无歧视待遇”。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经济活动能力的扩大,其衡量标准就是一国商品和劳务总量,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作转移、或因年轻人首次求业等情况而产生的暂时性失业。朱格拉周期理论:是针对资本主义经济中一种为期约10年的周期性波动而提出的理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强调用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原因而非外来得偶发因素解释长波起因,将经济长波归因于主要固定资本产品的更新换代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与恢复。基钦周期又称”短波理论”。1923年英国的约瑟夫·基钦从厂商生产过多时,就会形成存货,就会减少生产的现象出发,他在《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中把这种2到4年的短期调整称之为“存货”周期,人们亦称之为“基钦周期”。国民待遇:又称平等待遇,是指:所在国应给予外国人与本国公民享有的同等的民事权利地位。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种货币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金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倾销,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