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学院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题目: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分析课程:宏观经济学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年级:姓名:学号:授课教师:年月日1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分析摘要:失业问题,是总供求矛盾的反映,是宏观经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当多的国家,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高等教育的产品之一,大学生只有与相应劳动结合并为社会和个人带来效益时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所在。而失业的存在使得人才资源闲置浪费,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发挥。本文对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现状、问题与成因进行了探讨,并对解决失业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关键字:大学生,失业问题,宏观经济,高等教育人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我们处于一个需要人才并不断涌现人才的时代。按理,在我国现阶段人力资源水平总体不高的形势下,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无疑会提高社会劳动力素质,其就业不应成为太大的问题,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一、大学生失业现状大学生失业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在毕业以后的半年内没有找到工作岗位,而且没有继续接受教育或培训,且正在主动寻找工作的经济社会现象。2014年5月13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继续增加,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2014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创历史新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有两种表现:其一,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新提供的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的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其二,某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方面“高不成、低不就”,陷入选择性失业的怪圈。由此看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失业可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自愿失业一般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不愿就业,有业不就,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属于失业的范畴;非自愿失业则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愿意就业,却无业可就。而选择性失业,既不同于自愿失业,因为这些人有强烈的就业愿望,且在积极地寻找工作;也不同于非自愿失业,因为这些人并非无业可就,而是挑肥拣瘦,宁可失业也不愿“屈尊就嫁”。简言之,选择性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在择业过程中因主动放弃某一或某些就业机会,而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失业的状况。2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选择性失业在许多社会群体中都存在,当前在部分大学毕业生中尤为突出。总来看,大学毕业生选择性失业于己于国都不利。就大学毕业生而言,选择性失业的弊端主要有:它意味着在从学校迈向社会的起始阶段遭受挫折,对个人心理和成长道路都有负面影响;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壮志未酬”,较高的人力资本投入尚无回报,已经成人却未能自食其力;韶华流逝,后续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择业难度有增无减。当然,也有个别大学生在走出选择性失业的低谷之后,最终找到了较为可心的工作,利益大于代价。但是,这种情况毕竟极少。就国家而言,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性失业与某些单位的缺岗现象和低素质员工的顶岗现象并存,既造成了人才浪费,不利于优化整个社会的人才资源配置,也不利于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其实,大学生就业难已是“老生常谈”,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在我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各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大背景下,办学者、上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必须适应这种“新常态”,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才能破解大学生就业这道难题。二、失业原因分析(一)大学生自身原因1.就业能力不足。现阶段的部分大学生为应试而学习,快考试了才端起书本念书,大学四年处于一种漫无目的的混日子状态,因此学习不优秀、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有很多;另一方面,一些高学历的人也不一定有高能力。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下降。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已改过去单靠文凭或职称来认定人才的普遍做法,提出了把品德、知识、能力与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仅仅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2.择业期望值过高。“大学生失业”与“农民工短缺”,就业无门与空岗无人,这种强烈反差的关键在于择业观念有偏差。许多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存在问题,他们认为高学历就不应该进车间,不愿从基层做起。国家机关招人不多却受追捧。调查结果表明,有30.3%的大学生最希望进入国家机关,依旧位列就业选择首位。而国家机关的用人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比例仅为3.9%,供求关系严重不平衡。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民营企业,愿意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高达39.2%,在用人需求中排第一位。但是从调查数据来看,首选民营企业的毕业生比例仅为8.6%,远远低于国家机关、外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国有企业。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据统计,近50%的大学生在就业期间因达不到企业要求的吃3苦耐劳水平而被淘汰。麦当劳、好利来等一些知名企业表示,由于不能承受基层的艰苦锻炼,在试用期就被解聘的人数一直居高不下。(二)高校原因1.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基于政府为导向的而不是基于市场为导向的,从而导致一些专业设置不能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调整而偏离市场需求,造成供大于求或求大于供的不均衡现象。2.高校的管理模式。大学生入校后,各高校一般采取放任的管理模式,缺乏必要的监管。很少开设基于未来人生规划和社会实践的课程,培养出的大学生素质单一、适应社会能力及实践能力低下,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和创新意识。3.实习期太短、缺乏监管。高校一般规定的毕业实习期为1-3个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但短短的一个月或三个月的实习期对于学生来讲并没有多大的实际帮助。一到三个月的时间只是刚刚熟悉了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并没有接触到实质性的工作内容,实际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4.高校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集中在提供就业的信息、宣传就业政策、办理就业手续方面,而针对毕业生的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重要环节重视不够,使一些毕业生一旦毕业就失去方向,找不到准确的定位。(三)社会制度原因基于我国社会二元构成,户籍制度的管理也是城市和农村分离的二元管理,且户口的变迁很困难。而户口在我国与一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权利相关,使得大学生都不愿意去农村艰苦地区工作,费尽心思也要留在城市从而获得大中城市的户口。经济发达地区就出现了人才供大于求,并造成用人条件盲目拔高的人才高消费问题;而不发达地区却招不到相应的人才,出现人力资源的不合理分配。这种状况在短期是无法解决的,因为整个社会的观念导向就存在问题,城乡歧视,城乡发展矛盾始终存在,而个人谋求更好的发展也无可厚非。在社会制度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者提供更多优惠条件的情况下,整个职业追求的导向还是大中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次就业终生在岗的比率大大降低,就业的趋势走向短期就业或多次就业,这有利于人才流动,调整资源分配。而我国的户籍流动困难使得大学生担心一旦去了基层或是欠发达地区难以有再次选择、谋求更高发展的机会,因而宁可选择暂时失业等待更好的工作机会。4另外,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原因之一。城乡二元化的保障制度,不同发展地区间的保障水平都是不同的。大学生在选择工作的过程中由于考虑到就业风险、就业保障等问题就会放弃一些经济不发达,保障制度不完善地区的工作,自愿失业。近年来,国营企业、党政机关、科研单位、外资企业等发展稳定,福利待遇保障机制完善的单位受到学生青睐,挤破门槛,而私企、民企等保障不健全的单位在学生中反响并不热烈。效益好、保障好的工作机会总是相当有限的,有更多人参与竞争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因此而失业。(四)文化传统原因对失业现象进行分析时,也须注意到失业人群主要集中在低阶层这一现实。考虑到教育能促进个人向上流动,低阶层的人也就有必要通过教育来帮助实现自我的提升。然而社会本身就具有的复杂性,使得这一途径并不是阳光大道毫无阻碍。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的社会,提倡集体大家庭主义,这也导致了中国人有关系的取向,有时候办事依靠的是人际关系的亲疏,俗话说有熟人好办事。而关系所带来的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能力,带来的是类似于权利、地位、财富、机会、信息等资源,这也反映出了中国“关系文化”原因所造成的就业不公平,使得一部分学生因得不到公平的就业竞争机会而失去本该可以得到的工作。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就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过社会资本的概念,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现有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熟悉或认识的、或多或少制度化的持久的关系网息息相关……一种‘资格凭证’使他们得到信用,这里的‘信用’包含了广泛而多样的意义”1。社会资本在大学生求职中的作用越来越深,已是不可忽略的事实,社会资本的多寡直接影响着个体调动资源的能力,在中国这样重视关系与权力关系的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对社会资本有着一定程度的依赖。对于一个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来说,社会资本越多,所能活动的空间就越大,流动的可能性就越大。有关系和没关系,或是关系的深浅都影响到事情的成功与否。家庭条件好,家里有权有势,或是在关键部门有熟人的学生往往不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学生甚至一毕业就能顺理成章地进入父母或是朋友介绍的好单位,在我们身边的确有这些不可否认的事实存在。在学生本身能力等同情况下,若是一方家庭有关系者,则有关系的一方能得到就业的机会而导致另一方被排挤失业。所以,来自农村或是家庭条件差,处于社会低阶层的弱势学生群体失业率偏高。1司马雅伦等.礼物、贿赂与关系:布迪厄的社会资本再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5当然这并不表明弱势群体就一定失业,更多的时候个人的能力还是主导性因素,如果整个社会都是靠关系来运转的话,那中国也不会有如此快速的发展。(五)用人单位原因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实际才能的倾向,使得专科生的就业率比例偏低。如:目前研究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在90-95%之间,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能达到80%的就算相当不错了,而毕业后未能及时就业的人数中专科生就占了70%。用人单位普遍存在就业歧视。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歧视主要有:性别歧视、工作经验歧视、户籍歧视。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意雇佣女性,或者对男女求职者采取不平等的标准,劳动力市场上限制性别的招聘广告比比皆是,甚至针对高学历的女性。有的用人单位拒绝招收应届毕业生,许多企业和事业单位要求应聘者须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和资历。在有些招聘广告中经常出现“两年及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有相关工作经历”的条款。许多用人单位倾向于招聘本地生源地的毕业生而排斥外地生源的毕业生。有些用人单位优先录用相貌好的而不是成绩好的。三、大学生就业对策及建议(一)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实现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服务。建立和规范职业中介机构,并配备专门的人力、设备和场所,以便长期不断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建立全国连通的毕业生供求信息网,建立和完善毕业生供求信息库。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加速毕业生就业市场法规体系的建设,并成立相应的执法监督体系,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向公开、公正、高效的方向发展。完善就业渠道和供需洽谈形式,及时准确地提供就业信息,为毕业生的就业创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二)消除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加快有关劳动人事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进人指标和户口指标的限制,减轻不合理的制度约束及其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降低劳动力的流动成本,促进毕业生的合理流动。进一步完善工资制度,增强用人单位在劳动报酬分配方面的自主权,真正实现按劳分配。(三)适度发展高等教育。以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为出发点,强化学生的特殊职业技能,改革教学内容,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6推行“宽专业,厚基础”的高等教育模式,并尽量杜绝泡沫教育现象,对盲目扩招学生和扩大学校规模的高校要进行控制,规范其办学行为。适度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并加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术道德水平,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多进行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四)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建设。配备专门的人员、场所,通过就业培训、职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