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导航】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4、《望岳》通过对泰山不同角度的描写,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通过对国都长安被叛军攻陷以后的破败景象的描绘,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通过叙述差役乘夜抓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宦官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预习案】一、教材助读1、走近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曾做过奉天县令。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被尊为“诗圣”。2、相关资料(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岳”即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三)战乱流离时期。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二、预习自测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石壕()吏()逾()墙走泣幽咽()邺()城戍()河阳役()2.大声朗读诗歌,解释课文重点词语。(1)通假字:荡胸生曾云(2)古今异义:造化钟神秀一男附书至:室中更无人:天明登前途:(3)词类活用:①造化钟神秀()②浑欲不胜簪()③二男新战死()④听妇前致词()20⑷解释下列黑体字的意思。①吏呼一何怒:②二男新战死:③出入无完裙:④存者且偷生:⑤室中更无人:⑥夜久语声绝:⑦请从吏夜归:⑧犹得备晨炊:三、信息链接1.用“∕”划出朗读的停顿。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2、杜甫名句2、杜甫名句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探究案】探究一《望岳》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岳》的意思。(2)作者笔下的泰山有什么特点?(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名句赏析(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中“割”字用得好在哪里?2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饱含哲理,请你简要品析其精妙之处。探究二《春望》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春望》的意思。2.读懂诗情(1)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文本探究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中的“国破”指什么?“草木深”说明什么?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意思是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它的意思是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探究三《石壕吏》(一)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石壕吏》的内容。(二)读懂诗情1.全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语简要概括老妇人一家的遭遇。222.杜甫目击了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他心里怎么想?3.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文本探究⑴“暮投石壕村”一句除了点明诗人投宿的时间、地点外,还暗示了一个怎样的情景?⑵“有吏夜捉人”一句暗含哪些信息?⑶诗中哪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吏”与“妇”的尖锐矛盾?⑷诗中哪两句最能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悲苦和绝望?⑸从老人的答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她家哪些情况?⑹老妇人有无被吏带走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当堂检测】阅读诗文,回答文后各题。(一)望岳(杜甫)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3)造化钟神秀()(4)会当凌绝顶()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南岳()和西岳()(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23(二)《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6.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7.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8.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案】珍珠与蚌莫洛①一颗珍珠!②它原来就是一粒砂,——你是知道的。一粒砂,只不过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它掉入蚌壳里;它不知道自己的棱角,自己的坚硬,可是却给蚌带来了痛苦,——你可以想象:一片灰屑飞进你的眼睛,你会有着一种如何的感觉。——于是蚌要挤出它,或者消灭它;然而它没有被挤出,也不会被消灭,它钉住在蚌壳里面,永远给蚌以痛苦。于是在无可奈何之中,蚌以它的唇,以它的肌肉,磨它,舐它,卷动拭擦它,而且也以涎沫洗它,浸它,润滑它。大海的时间在浪涛的呼啸中过去……悠长的时间过去了,砂没有离开蚌,却改变了。它变成圆润,光滑,坚硬,半透明,泛着淡淡的暗光,一种永恒不变的光泽。③哦,一颗珍珠完成了。④一颗珍珠吗?不,它本质上是一粒砂;但它却已成为一颗不变色泽的珍珠了!⑤是永恒的光泽,不变的光泽;但它却一样保有它自己的砂的土色,只不过它会闪柔和美丽的光,闪朴素而真实的光。⑥但它已有永久的价值了!⑦请你记住,从一粒砂到一颗珍珠的过程。⑧可是你也会这样想着吧,砂,它并不是立意要变成一颗珍珠,所以它才向蚌的怀里投入,把生命的光辉求助于蚌;它在投入蚌壳之前和之后都没有想到,然而却于无意中给了它以成为珍珠的机缘了。⑨你也会这样想着吧,蚌,它并非有心要制它一颗珍珠,它根本没有发现自己惊人的天才;也并非愿意和痛苦作伴,它坚执的生命却一心想排除痛苦,排除给它以不安的刺激的砂粒;然而在斗争的过程中,它却连自己也难以置信。一颗世间罕异的珍珠已由它完成了!⑩采珠的人将珠取去,将蚌壳搁弃在海滩上。蚌虽死,衷心却是得到安慰了。(11)然而你会知道,世界上,砂多,珍珠是很少的;浅海中,许多蚌都因时间给它的衰老而腐烂了肉;而完成珍珠的蚌的却是不多的。(12)于是我想起你来了。(13)我说:让你的生命的唇坚执地舐咀着痛苦,你来完成珍珠一样的人生,珍珠一样的房屋的光泽。24(14)……我说了珍珠和蚌,但我希望你接着就能想到人,时代和生命的真实。1.读选文的第②段,摘录“珍珠孕育过程”的关键动词,依次填入□中。2.第②段中有一个画曲线的句子“砂没有离开蚌,却改变了”。结合上下文,说说“砂”改变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12)段中的“你”指谁?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10)段中写出了“蚌虽死,衷心却是得到安慰了”。请说说“蚌”得到了哪些安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合第(14)段,联系现实生活,你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