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例如:(1)彼且奚适(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也?(《逍遥游(节选)》)(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沛公安在?(《鸿门宴》)(4)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奚适”即“适奚”——到哪里;“何以”就是“以何”——凭什么,靠什么;“安在”就是“在安”——在哪里;“焉置”也就是“置焉”——放(运)到哪里。值得注意的是,例句(4)中的“土石”也是“置”的宾语,但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置”的后边,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做适当的调整——把土石放(运)到哪里。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而且又是代词作宾语,这时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例如:(5)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7)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例句(5)“忌不自信”不能理解为“邹忌没有自信心”,而应该看成“忌不信自”,即“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代词宾语“自”前置了。同样,例句(6)(7)分别应看成“莫能御之也”和“良人未知之也”,两个宾语“之”都前置了。由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无”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两个条件中少了任何一个,宾语都不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远没有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的规则严格。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能找到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没有前置的例子,如:(8)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也。(《弈秋》)(9)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另外,这种宾语前置的现象,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时不我待”。三、借助“是”或“之”构成宾语前置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具有加强语气,强调突出宾语的作用。例如:(10)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11)惟弈秋之为听。(《弈秋》)(1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惟……是……”“惟……之……”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典型格式,“是”“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惟”是“只”“只是”的意思,起强调突出作用。例句(10)的意思是“只有依靠兄嫂”;例句(11)也可以看成“惟弈秋是听”,即只听弈秋的。例句(12)的“何厌之有”即“有何厌”,意思是“有什么满足的”,这里的“之”字也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在这类宾语前置的情况中,如果宾语本身是代词,通常用“之”来辅助构成“此之谓”“我之谓”等格式,并且形成了一种固定句式,翻译成“说的就是……”。例如:(13)“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秋水(节选)》)(14)“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这类宾语前置的情况,也留存于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命是从”等。附文:宾语前置的六种情形: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卿欲何言?(《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沛公安在?(《鸿门宴》)尔何知?(《淆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是”等助词作标记。唯命是听。唯命是从。皇天无亲,惟德是依。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十渐十不克疏》)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4)、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以介词“以”和“于”为常见。例如: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②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③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④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5)、指代性副词“相”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公》)②稍出近之,……然莫相知。(《黔之驴》)③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④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6)指代性副词“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②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③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④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史记·苏秦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