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之赋此为第一”关于阿房宫“阿房宫”是秦始皇在位时营造的宫殿,遗址在今西安西南的阿房村。(“阿房”旧读“ēpáng”,“阿房”是地名,《现代汉语字典(第六版)》统一读ēfánggōng)阿房宫赋杜牧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里面道路纵横交错,宫殿屋宇林立。其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高达十数丈,可以容纳万人。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修阿房宫用的全是珍贵木料和质地优良的石料,参加修建的工役有七十万人之多。这些材料从千里之外的蜀地(四川)和荆地(湖北)远道运来。那时交通落后,全靠人拉马驮,其艰巨非同一般。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唱道:“千男呼哟万男喊,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一说)某一日,秦始皇忽然觉得咸阳的人多,先王的宫殿太小,于是就要再造一个宫殿。大臣问造在哪里,秦始皇操陕西方言说:“阿房”。阿房并不是一个实际地名,它的意思是“近旁”、“旁边”。听了秦始皇的话,大臣们就命工匠在咸阳宫旁边的上林苑建了一个“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庞大宫殿,取名“阿房宫”。(二说)阿房宫早在秦始皇曾祖父惠文王时就开始修建了,原名阿城。阿的意思是高大的丘陵,言其宫殿很高。惠文王死,工程就停下了。直至几十年后的秦始皇,才又接着修。因为在高大的丘陵上修房,故名阿房宫。(三说)传说中秦王赢政爱上过一个美丽的民间女子,芳名阿房,但这段美丽的爱情终究没有换来美丽的结局,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秦始皇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极度奢华的阿房宫。秦始皇在讨伐六国的过程中,掠来大量美女和珍宝古玩,咸阳城里的宫殿已显得拥挤,他便下令在咸阳附近修阿房宫。把尽有的珍宝和宫女搬到阿旁宫。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听说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移恨于物,竟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如同美女般风华绝代的阿房宫就这样结束了它来去匆匆而又凝聚着无数血泪和情愁的生命。杜牧,字牧之,晚唐杰出诗人。出身名门,26岁中进士,曾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自号为“樊川居士”杜牧诗歌创作成就突出,其以清丽自然的诗风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因而称之为“小杜”;他又和李商隐同时代且齐名被人们合称为“小李杜”。“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杜牧生于晚唐多事之秋,立志经邦济世,希望恢复昔日唐朝的繁荣昌盛。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外族侵略,认为必须除去祸患,国家才能安定。由于性情刚强、直陈利弊,得罪当权,所以不为重用,使他有怀才不遇的感觉,于是浪迹于江湖,饮酒赋诗以自遣。写作背景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赋》。”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的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听读注意文中的生字词读音骊山金块珠砾缦回不霁何虹妃嫔媵嫱焚椒兰辘辘杳不知尽态极妍摽掠鼎铛逦迤锱铢架梁之椽在庾之粟粒横槛呕哑参差mànjìpínyìngqiángjiāolùyǎoyánpiāochēnglǐyǐzīzhūchuányǔsùjiànōuyācēncīlílì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六国覆灭了,天下统一了;蜀地山林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巍然耸起。它盖了三百多里地,高楼重阁遮天蔽日。它从骊山的北面建起,然后向西曲折延伸,一直延伸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渭水和樊川两道河缓缓的流动,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腰带般的长廊像绸带似的迂回曲折,屋檐高高翘起像鸟嘴向空中飞啄;这些楼台亭阁,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构建,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聚集,殿角相向对峙,像在互争上下。盘旋的样子,曲折的样子,像蜂房那样密集,像水涡那样套连,巍峨矗立,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就像蛟龙,可是没有云彩,怎么会出现龙?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就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产生霓虹?楼阁高高低低,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高台上传来温柔的歌声,使人感到如同春光一般温暖;大殿里寒气逼人的舞袖飘拂,仿佛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之内,同一座宫里,而天气阴晴冷暖却截然不同。这段运用了什么手法?虚实结合:实写楼阁、廊檐,描写细致入微;虚写长桥、复道,想象神奇瑰丽。夸张: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思考:比喻: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第一段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交代阿房宫建造背景和巨大耗资概括外貌细写内部先写楼阁次写长桥复道后写宫中歌舞盛况第一段(由概括到具体)建筑人物宏伟壮丽第一段是怎样以既简练又夸张的笔法,对阿房宫进行总括性描写的?用“六王毕”等十二个字,勾勒出秦灭六国和阿房宫的建成,笔法简练,突兀有力。“覆压”两句,写出了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是一种夸张的写法。“骊山”四句,写阿房宫依山傍水的走势,非常简练。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六国的妃嫔宫女、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每天清晨,只见明亮的星光晶莹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墨绿的云彩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那是她们洗脸后泼下的脂粉水;轻烟缭绕,香雾弥漫,那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美女起床四步骤:1、照镜子2、梳美发3、化靓妆4、熏香气第二段铺叙阿房宫的宫女生活。此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比喻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比喻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夸张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夸张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夸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物,韩国魏国聚敛的珍品,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这阿房宫中。而秦人把宝鼎看作铁锅,把宝玉看作石头,把黄金当成土块,把珍珠当作砂砾,连续不断,乱丢乱扔,秦人看到这些宝物,也不觉得很可惜。一、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具体描绘,夸张渲染,写尽了始皇的骄奢淫逸和宫女的不幸命运。既充满了对宫女的同情,更表达了对暴君的揭露和控诉。二、极写秦人的掠夺之甚,倾泄了强烈的斥责和愤慨之声。第二段宫女来历众多哀怨穷奢极欲妃嫔媵嫱明星…所之也承上段歌舞之盛比喻排比夸张缦立、望幸、不见二、写阿房宫的美女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珍宝来源数量处置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唉!一个人的心思,也是千万人的心思(人同此心)啊。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不加珍惜)?竟然使得阿房宫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颗颗突出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穿在身上的丝绸的纱线还要多;纵横交错的栏杆,比全国的城墙还要多;宫中音乐嘈杂一片,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喧闹。这就使天下的人民不敢讲话,只敢在心里充满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待到)戍边的士卒怒吼起来,函谷关被攻破;楚人(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宫殿)化成了一片焦土!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本段中有“六多六少”栋多椽多钉头多瓦多栏槛多管弦多农夫少织女少粮食少衣服少城郭少言语少百姓处于水生火热中!第三段是围绕秦始皇和老百姓两个对立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秦始皇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老百姓辛勤劳作,怒气填胸。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哪两个对立方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三段穷奢极欲贪欲挥霍灭亡一人之心秦爱纷奢千万人之心人亦念其家使……多于……(六个排比)日益骄固一片焦土叫、举、一炬常情积怨爆发自取灭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消灭秦宗族的是秦皇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假使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假使秦(取得天下后)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掉他们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以之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为他们(重蹈覆辙)哀叹了。秦人不暇自哀,而①后人哀之;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③后人而复哀④后人也。汉朝到唐朝的人唐以后的人第四段的那几个“后人”分别指谁?思考:这段指出秦(包括六国在内)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原因:“不爱其人”。目的:“鉴”,即:借古讽今,要唐帝国吸取秦亡的教训,向唐敬宗提出委婉的警告。“商女不知亡国恨,至今犹唱后庭花”第四段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唐统治者勿重蹈覆辙。归纳大意一、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二、铺叙阿房宫的宫女生活。三、铺叙阿房宫的珍宝,指出秦朝必亡。四、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唐统治者勿蹈辙。叙议谏写作背景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吐番、南诏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阿房宫赋杜牧剽掠其人(建宫宇)自灭秦朝六国不爱六国之人(阿房宫)自族唐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哀之而不鉴之)自取灭亡卒章显志不恤百姓以史为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重笔浓彩铺排渲染绘阿房之奢华兴亡文章小结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的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谓()矣。阿房之宫,其形可谓(壮)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谓(悲)矣。“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复习整理实词1.四海一2.骊山北构而西折3.直走咸阳4.各抱地势5.为秦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