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总规解读尹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心城市86万人中心城市86万人岐山、扶风眉县县城各5万人岐山、扶风眉县县城各5万人陇县县城5万人陇县县城5万人麟游县城1.6万人麟游县城1.6万人凤翔县城8万人凤翔县城8万人千阳县城2.2万人千阳县城2.2万人凤县县城2万人凤县县城2万人太白县城1.2万人太白县城1.2万人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解读城乡规划2015116030尹力城市概况城市区位宝鸡市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西端,位于东经106°18′21″至108°03′14″,北纬33°34′50″至35°06′16″之间,处于陕、甘、宁省区交界地区。宝鸡东连陕西省杨凌、咸阳市和西安市,南接陕西省汉中市,西、北与甘肃省天水市和平凉市毗邻。全市南北长约160.6公里,东西宽约156.6公里,总面积18172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面积3574平方公里。见图行政区划宝鸡市辖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太白县和凤县等3区9县。见图城市人口宝鸡市域总人口为375.7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0.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0%。宝鸡中心城区人口为85.9万人,其中户籍非农业人口62.71万人,占73.0%;户籍农业人口15.18万人,占17.7%;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8万人,占9.3%。地形地貌宝鸡市地形地貌复杂,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处于秦岭褶皱带、鄂尔多斯台向斜和渭河地堑交接带。渭河以南属秦岭山地,渭河及其沿岸为渭河平原,渭河以北为黄土台塬。地形特征是南、西、北三面环山,中部为西窄东宽、向东逐渐敞开的渭河平原。全市地貌以山区、丘陵为主。山地丘陵区面积1463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0.5%;平原面积354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9.5%。市区北临黄土台塬,南依秦岭山脉,西为群山所阻,东接宽阔的关中平原,分布在渭河两岸的高漫滩及一级阶地之上,东西长40多公里,南北宽3-5公里。气候特征宝鸡市地处大陆腹地,受季风环流和地形地势影响,是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在我国气候区划中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全年气候变化受制于季风影响,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春季升温迅速而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干燥和温热多雨交替出现,秋季降温快多连阴雨,冬季天气干冷少雪。光、热、水资源较丰富,年日照1860-225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7.6-12.9摄氏度,最冷月元月平均气温为零下0.8-4.7摄氏度,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19-26摄氏度。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92.3毫米,各县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97.3-837.2毫米之间。年最多风向为东风,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极端最大风速超过40米/秒。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8%-72%,平均水面蒸发量800毫米左右,干旱指数为1.0-1.5,气候偏干旱土地资源宝鸡全市共有15个土类,34个土壤亚类,83个土属,286个土种。秦岭、关中地带以山地棕壤为主,秦岭低山地带北侧以褐土系列为主,南侧以棕壤系列为主。山地土壤有褐土、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及高山草甸土等。宝鸡全市土地面积181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为3643.4平方公里(54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0.1%,人均耕地面积为1.44亩水资源宝鸡市以秦岭山脊为界分属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秦岭以南属长江流域,主要河流有长江一级支流嘉陵江及汉江,秦岭以北属黄河流域,分布有黄河一级支流渭河及其若干支流,以及泾河的部分支流,宝鸡市主要有冯家山、段家峡、王家崖、石头河、东风、白荻沟、信义沟等水库。其中大中型水库4座,为冯家山水库、段家峡水库、东风水库和白荻沟水库。矿产资源目前宝鸡市已发现各类矿产44种(含亚种),发现各类矿产地202处,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29种,经勘查探明储量的矿产地有94处,其中大型矿床13处,中型矿床27处,小型矿床54处。在全国45种主要矿产中宝鸡探明有资源量的18种,占40%历史沿革宝鸡历史悠久,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也是我国城市兴起最早而又十分发达的地区之一。宝鸡古称陈仓,据《三秦记》记载,陈仓以古陈仓山(今鸡峰山)得名。宝鸡之名始自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沿用至今。早在新石器时代,宝鸡就是先民们活动生息的地区之一。宝鸡共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数百处,其中最著名的北首岭遗址,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记载,早期遗存为公元前5150—5020年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7150多年,是早于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的一种文化遗存。宝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周秦王朝发祥地。公元前11世纪,周先祖之一的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宝鸡市岐山县),“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史记·周本纪》),建立了周王朝早期的国家组织。古公亶父被后世尊为太王。周在古公亶父死后的季历和文王时期,先后征服了西落鬼戎、始呼、翳徒之戎,邻近的许多部落和方国也归附于周,巩固了周族在渭水中游的统治,为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基础。宝鸡是秦前期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地区,是秦始皇能够“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一举统一全中国的前期奠基地。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以秦襄公攘夷,护送平王东迁之功,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从此,建立了秦国。秦文公四年(前762年),秦在“汧渭之会”(今虢镇附近)建立国都。秦宪公二年(前714年),为备战攻戎,秦将国都由汧渭之会徙往平阳(今陈仓区东阳平村),并建有封宫,以此为政治中心。至秦武公十一年(前689年),西起甘肃中部,东至华山一线,整个关中及渭水流域,基本为秦国所控制。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迁都于雍(今宝鸡市凤翔县)。此后,秦国先后有十八位国君以雍为国都,共历时29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宝鸡属内史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属雍;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改为中地郡;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又改属内史;景帝分属右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仍因之;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右扶风,为三辅之一。献帝时(189-220年),省扶风都尉,置汉安郡。曹魏(220-265年)为扶风郡。晋惠帝时(290-306年),改为秦国。北魏太武帝时(424-452年),置秦平郡,兼置岐州。西魏(535-556年)改秦平郡为岐阳郡。隋初,置岐州;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废州置扶风郡。唐初置岐州;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改为扶风郡;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改为凤翔郡,不久又改为凤翔府;代宗宝应年间(762-763年)因之,属关内道。五代属关西道。宋属秦凤路,为凤翔府。金置天兴军,属陕西西路。元初立凤翔总管府,后更为散府,先后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明仍为凤翔府,隶陕西布政使司,分属关西道。清初,仍沿旧制为凤翔府;康熙九年(1670年),裁关西道,分隶西安粮盐道;乾隆九年(1744年),改隶驿盐道,为分巡凤邻道。民国2年(1913年),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22年(1933年)撤道,由省直辖宝鸡各县;民国27年(1938年),在凤翔设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辖宝鸡,凤翔、千阳、陇县、麟游、岐山、扶风、眉县、武功、周至;民国30年(1941年)2月,第九区督察专员公署迁至宝鸡。改革方向1、分析研究宝鸡的区域定位,制定符合宝鸡实际的城市发展战略。2、坚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研究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协调产业布局与空间布局的关系。3、合理确定宝鸡中心城区用地规模,针对宝鸡城市自身特点,探索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拓展模式。4、强调综合交通主导原则,合理规划交通设施,构建大交通格局,协调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关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协调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的关系。5、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宝鸡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在更大的城市空间发展框架下构建彰显城市特色、提升文化品质的人居环境空间体系。6、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研究,提升城市综合防灾能力。解读: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座城市的定位是不同的,也导致了城市发展的空间限制,旧的宝鸡市是我小时候的记忆,破旧的楼房,错乱的街道,街道上车来车往,尘土飞扬。和现在比起来真的是天差地别。要想理解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要理解宝鸡市的发展历史。我特意回家一趟看了政府门前的宝鸡市的城市发展历史,现整理表格如下:城市发育期(1937-1949年)明清时期,宝鸡仍然是一个小县城。抗战前,城区周长不过三公里,人口只有六七千人。自1937年,陇海铁路宝鸡段建成通车后,宝鸡成为四川、陕西和西北其它省区物资交流的转运中心,为大后方南北要道,城市日渐繁荣。相当数量的工业和机关团体、军事单位相继迁入,仅虢镇就集中了五六个沦陷区的省政府,加上黄泛区的难民大量涌入,进一步刺激了城市发展,此时市区人口增加到15万人以上,成为陕西省仅次于西安的第二大城市,其中主要城区集中在金陵河以西、陇海铁路以北的渭河二级阶地上。随着近代工商业发展和人口的集聚,宝鸡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出现了某些专业化功能溢出老城依托现有村镇发展的现象,如十里铺新市区和和虢镇工业区。但受当时经济发展规模所限,及受跨铁路、跨河成本制约,城市用地还是以沿铁路北侧向西,沿金陵河向北拓展为主。三线建设发展期(1949-1978年)建国后,中央政府实施的宏观发展政策和经济布局战略对西部城市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西部建设投资加大,宝鸡迎来了城市的第二次大发展。其中在“一五计划”时期,宝鸡作为国家156项援建项目布点城市之一,依托老城,在城市边缘区布置了工业区和工人新村,城市功能圈层式格局初现。从1964到1978年,国家建设宏观布局上开始向内地转移,实施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此期间,一批大中型项目和国防工程被安排在宝鸡城区周边山区,如大型国企宝钛等。期间城建管理机构被撤销,城市建设严重滞后,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增长滞缓。该时期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未能真正带来宝鸡城市化的提升和人口的聚集。此阶段宝鸡城市用地布局特征主要体现在:城市中心各类用地混杂,分散布置小型工业;城市边缘相对集中布置工业区,沿交通路线分散布置工业点;远离城市外围地区集中布置大型工业企业,职工住宅区依工业布局。此阶段的工业化进程客观上增强了宝鸡的经济实力,为城市未来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调整发展期(1979-2000)社会主义改革初期,由于优惠政策向沿海的倾斜,西部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流失严重,外资难以引入,尤其是支撑西部大中城市经济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发展日益艰难,导致宝鸡发展势头相对减缓。宝鸡进入了逐渐适应市场机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城市发展伸展轴的轴间填充开始出现。在1981版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有所增强。快速拓展期(2000-今)伴随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扩大,中央政府提出地区协调发展战略,1999年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减缓地区差距扩大趋势。“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宝鸡第三次城市大发展的机遇。这一时期是宝鸡城市空间扩展量最大、扩展最快的时期。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区内居住和工业类用地开始向外迁移,城市边缘大规模拓展新区,主要为居住区和工业区。同时老城区局部地段也开始进行旧城改造,城市内部出现了大量现代化商贸设施,城区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多中心组团城市结构初步显现。在2001年版总规指导下,城市建设重点开始东扩南移,先后发展建设了高新技术开发区二期和代家湾行政中心区,陈仓物流园等重大设施的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形成了宝鸡城区向东发展的格局。城市空间的缺点与优化因为宝鸡市三面环山,在一个东西走向的河谷中间,渭河从中间流淌。交通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区,导致中心城市与北部台塬地区的交通联系不畅,影响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区沿渭河川道地区带型发展,土地资源难以支撑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东西长度从22公里延伸到32公里,城市带形形态进一步强化。但是,随着宝鸡城市地位的提升,城市对土地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河谷内的发展用地不能承载宝鸡市自身发展需求。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宝鸡人对这个深有体会。从南边的山坡走到北边的山坡,十多分钟。坐公交车的话已经习惯了窗外有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