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实习目的:通过一个多月在设计院的实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了解轨道交通设计工作的流程和工作内容,加深对铁路设计工作的认识,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相联系,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以便毕业后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检验在校的学习所获得的成果,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查漏补缺,提高综合设计的技能,以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实习内容:1、了解设计院的工作和程序,工程师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了解设计院的不同工种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合作方式。2、了解有关铁路设计的法规、规范、标准。结合实习工作,在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的具体安排下,学习运用计算机绘图,进行建筑设计方案或建筑施工图的绘制。3、能熟练运用cad进行图纸的改良,掌握制图软件。实习时间:因申请了校外毕设,所以在签约单位实习。实习地点:某设计院集团。实习成果我在某设计院集团跟着同事做西安北客站到机场的城际轨道项目,这段时间以来我参与了线路的基坑监测点的绘制、地面线的绘制及相关设计说明的撰写及更改。一:基坑监测点的绘制在做基坑监测相关工作时学习了基坑工程的相应规范,并详细了解了相似工程项目的情况,如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项目。(1)测点设置方法、规定及要求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并应满足监控要求。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并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大的代表性部位及周边重点监护部位,监测点应适当加密。应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监测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基坑及支护结构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围护墙顶部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的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个监测孔。当用测斜仪观测深层水平位移时,设置在围护墙内的测斜管深度不宜小于围护墙的入土深度;设置在土体内的测斜管应保证有足够的入土深度,保证管端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处监测点。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2、每道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3、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4、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地质条件复杂处的立柱上,监测点不宜少于立柱总根数的10%,逆作法施工的基坑不宜少于20%,且不应少于5根。锚杆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3根。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位置。土钉的拉力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宜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30m,每层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各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受力、变形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底部隆起监测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宜按纵向或横向剖面布置,剖面应选择在基坑的中央、距坑底边约1/4坑底宽度处以及其他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数量不应少于2个。纵向或横向有多个监测剖面时,其间距宜为20~50m。2、同一剖面上监测点横向间距宜为10~20m,数量不宜少于3个。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2、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测点。在竖向布置上,测点间距宜为2~5m,测点下部宜密;3、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1个测点,且布置在各层土的中部;4、土压力盒应紧贴围护墙布置,宜预设在围护墙的迎土面一侧。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受力、变形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竖向布置宜在水压力变化影响深度范围内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监测点竖向间距一般为2~5m,并不宜少于3个。基坑内地下水位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采用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两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当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周边拐角处,监测点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2、水位监测管的埋置深度(管底标高)应在最低设计水位之下3~5m。对于需要降低承压水水位的基坑工程,水位监测管埋置深度应满足降水设计要求。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在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相邻建(构)筑物、重要的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2、水位监测管的埋置深度(管底标高)应在控制地下水位之下3~5m。对于需要降低承压水水位的基坑工程,水位监测管埋置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3、回灌井点观测井应设置在回灌井点与被保护对象之间。周边环境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均应作为监控对象。必要时,尚应扩大监控范围。位于重要保护对象(如地铁、上游引水、合流污水等)安全保护区范围内的监测点的布置,尚应满足相关部门的技术要求。建(构)筑物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建(构)筑物四角、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且每边不少于3个监测点;2、不同地基或基础的分界处;3、建(构)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4、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5、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交接处的两侧;6、烟囱、水塔和大型储仓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点。建(构)筑物的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墙角、柱基及裂缝的两端,每侧墙体的监测点不应少于3处。建(构)筑物倾斜监测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宜布置在建(构)筑物角点、变形缝或抗震缝两侧的承重柱或墙上;2、监测点应沿主体顶部、底部对应布设,上、下监测点应布置在同一竖直线上;3、当采用铅锤观测法、激光铅直仪观测法时,应保证上、下测点之间具有一定的通视条件。建(构)筑物的裂缝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在基坑施工期间当发现新裂缝或原有裂缝有增大趋势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每一条裂缝的测点至少设2组,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末端宜设置测点。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根据管线年份、类型、材料、尺寸及现状等情况,确定监测点设置;2、监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15~25m,并宜延伸至基坑以外20m;3、上水、煤气、暖气等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直接监测点应设置在管线上,也可以利用阀门开关、抽气孔以及检查井等管线设备作为监测点;4、在无法埋设直接监测点的部位,可利用埋设套管法设置监测点,也可采用模拟式测点将监测点设置在靠近管线埋深部位的土体中。基坑周边地表竖向沉降监测点的布置范围宜为基坑深度的1~3倍,监测剖面宜设在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并与坑边垂直,监测剖面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每个监测剖面上的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并形成监测剖面。同一监测孔的测点宜沿竖向布置在各层土内,数量与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在厚度较大的土层中应适当加密。(2)提供的设计资料(下图由截图获取,只选取其中一个里程断面示例)(3)设计图二:地面线的绘制由于各方面原因地质勘察部门制图仓促,将地面线用地面整平线代替,作为我们部门来说,用地面整平线无法确定刷坡线的位置,故需重新绘制这些断面的地面线。所提供线路资料如图表:里程线路右线高程线路数据DK0+542,372.515-26.45,0.165,-10.15,-0.055,12.53,-0.03,21.15,2.27DK0+600,377.62-25.34,-6.26,-20.41,-6.13,-9.7,0.10,9.53,0.01,31.31,0.20DK0+651371.337-27.74,-0.16,-16.83,3.01,-6.41,2.14,10.91,0.38,17.21,0.92,24.21,3.39DK0+749,372.963-34.31,3.39,-29.1,0.05,7.2,-0.18,13.25,-2.17,17.86,-1.43,20.15,-2.51DK0+819387.038-25.38,0.81,-12.54,0.20,10.25,-2.51,25.81,-8.74DK1+118373.115-25.48,0.11,-12.43,0.03,12.43,-0.03,20.84,-0.171DK1+060365.353-25.38,-0.43,-21.2,-0.18,-17.81,-0.16,-15.34,0.11,11.34,-0.01,21.37,-0.06DK1+020365.659-27.12,1.93,-12.61,0.88,10.9,0.071,27.45,-0.03DK1+040369.126-28.94,-0.56,-15.63,-0.56,0.51,0.02,16.23,-2.73,22.72,-2.63DK0+963371.472-26.38,6.98,-12.31,6.88,-2.36,0.617,12.56,-0.97,25.37,-1.51以线路右线为基准,以所提供线路数据绘出参照点,连接成线,即为该里程下的地面线。按所提供设计资料绘制如图:(下图使用截图得取)实习体会:这段时间的学习,首先了解到各项工作的配合流程,通过给别人做一些小的工作,明白自己所做的辅助工作是如何和别人的工作进行衔接的,比如地面线的绘制,通过把多组数据绘制成地面线,虽然是看着不太起眼的小工作,但有了绘制好的地面线,才能进一步确定刷坡位置,确定挖方及回填方量以及其他相关工作。监测点的绘制需要一个系统学习的过程,首先必须先了解相应的设计规范,如《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学习基坑监测的相应要求,设计方法,然后我拿到类似的设计资料(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的监测资料)作为参考,学习了这些资料之后,同事对我稍加讲解,我也就可以开始这项工作了。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了解,觉得地铁相关方面的工作做起来相对于国铁要复杂的多,同事介绍加上个人理解觉得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相对于地铁,国铁的设计、施工经验明显强得多,积累的设计经验、资料要充足许多,有很多相关的问题已经在以往的设计施工中得到解决,各种地质情况问题已经有了相应的技术规范,做起工作来相对容易许多,而地铁设计相关的工作并不是说毫无经验,只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质情况差异较大,如西安的湿陷性黄土地质,在以往的设计施工中经验不足,面对许多问题经验不足,设计过程并不顺畅,加上地铁施工区域一般处在市区,很多人为因素无法预估,需要大量时间协调沟通,设计资料变更频繁,需要设计者不断调整思路,相关工作难度较大。在设计院工作,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与严谨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保证你的设计不出现问题,设计中一定要多交流,不懂的一定要问,虚心向周围的同事请教。然后是多看规范。平时在生活中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