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施产学研合作育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吕俊杰摘要:本文介绍了我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产学研结合育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践,经验表明: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功之路。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产学研结合;技术技能型;人才一、前言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大多数工科学生在生产企业实践“动手难”,实习环节的效果难以保证,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薄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相适应,高校培养的工程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场需要,毕业生往往在毕业后需要真正完成工程师培养任务。但另一方面,整个社会依然缺乏工程师培养体系,企业不愿意承担工程师培养任务。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动力不足、人才培养与现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较为突出的矛盾。因此,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要借鉴美国学制的情况下,要完成欧洲特别是德国、法国等国家高等工程教育关于工程师的培养任务,其唯一的有效途径就是坚持产学研合作育人,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重庆科技学院秉承长期依托石油、冶金两大行业办学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不断加强与行业和地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针对高等工程教育中工程实践教学薄弱的问题,找准校企在人才培养中的共同需求和结合点,以校企协同构建基于真实工程环境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将校内真实工程环境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实现校内真实工程环境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和课程的校企共建共享,校外实习基地稳定有效,使工程实践教学现场化、真实化、课程化和模块化,强化和实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也成为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培训的重要基地。二、主要的做法2在校企共同组建的产学研合作工作委员会的指导协调下,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前提,以校企协同共建具有真实工程实践环境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为重点,以完善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为保障,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一)搭建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第一,校企协同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围绕联合共建的校内真实工程环境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结合现场生产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衔接,共同修订工程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开发实验实训项目,重点开发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无法真正“动手”的实践项目,建立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构建起了基于真实工程环境的、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促进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源头抓起,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重点做实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突出产学合作培养人才。设立人才培养方案专项调研经费,支持和鼓励各专业对企业和市场进行广泛调研,强调企业专家和全体教师(包括基础课教师)的广泛深度参与,要求各专业将对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调研真正落到实处,定期提出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论证、修订全过程,充分吸纳行业企业专家意见,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反映生产现场实际需要,做到六个“充分体现”,即充分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充分体现社会实际需要与学生发展;充分体现行业企业专家的全程参与;充分体现广大教师的广泛参与;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深度论证;充分体现产学合作教育理念。——校企协同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围绕联合共建的校内真实工程环境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结合现场生产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衔接,共同修订工程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开发实验实训项目,重点开发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无法真正“动手”的实践项目。如直接涉及到企业生产效益的项目,学生在现场往往很难得到亲自操作和训练的机会;又如,石油、冶金都属于安全事故高风险行业,涉及到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项目,无法在现场生产过程中来“真实再现”,但又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这就需要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根据现场生产的安全事故案例,共同开3发模拟和“再现”现场生产事故的实践训练项目,如石油钻井中的“井喷”、钢铁冶炼中的“连铸漏钢”等。这些项目,不仅用于培养在校学生,也是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开展再培训的重要内容,成为了校企合作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校企共同共同实施教学考核与质量监控。长期以来,学校坚持校内教师与现场技术人员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聘请现场技术人员承担部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由双方共同完成教学考核,共同实施质量监控。特别是在毕业设计方面,长期坚持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结合现场生产实际“真题真做”,企业导师侧重对学生进行现场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指导,校内教师侧重对毕业设计规范和知识综合运用的指导,两者充分结合,既培养了学生,又锻炼了教师。第二,校企协同共建具有真实工程环境的校内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立足行业实际需求,围绕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需要,采取共建共享模式,与中石油重庆气矿、重钢集团、美国卡万塔能源等企业联合共建了源于现场,而又不拘于现场的石油天然气钻采集输技术与装备、冶金工程技术与装备、化工过程及装备、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与装备等校内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真实“再现”了现场生产过程,并通过模拟和仿真等方式“再现”现场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或故障,如石油钻井中的“井喷”、钢铁冶炼中的“连铸漏钢”等,与现场生产实习互为补充,既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的效果,也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再培训搭建了平台。——石油天然气钻采集输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是学校进一步彰显石油行业背景特色,紧抓石油行业和重庆及西部地区富集的高产、高压、高含硫气田勘探开发以及西气东输工程急需培养一大批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良好机遇,为满足石油、机械、化工、安全、自动化等专业办学需要,由中石油投资700万元资金和大量现场生产设备、学校投入2000余万元,总价值近5000万元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和石油企业文化与石油科普教育展示平台。——冶金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是为冶金行业培养大量急需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满足学校冶金材料、机械电子、化工、安全类等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完全自主研发集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冶金工艺过程及装备、控制技术于一体的可以操作的工业虚拟现实系统。由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和学校共同建设。它具有真实性好、服务面宽、操作性强、使用费低、安全性好、利用率高、示范性好等特点。4——化工过程及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是我校紧密结合石油天然气行业和冶金行业需要以及重庆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长寿化工园区建设对化工人才的大量需求,将工厂环境引入学校,在学校内建立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或真实的工厂环境。该教学平台由“石油炼制,天然气化工,化工工艺,化工仿真,分析测试”五大模块组成,涵盖了化学工程、材料检测、冶金分析、安全工程、资源环境工程和自动控制于一体的共享平台。——垃圾焚烧发电关键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是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庆科技学院、重庆钢铁(集团)公司所属重庆三峰卡万塔环境产业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组建,政、产、学、研相结合的专门从事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研究、教学平台。我校与美国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公司、投资商、运营商、美国的上市公司-卡万塔能源公司签署了合作建设垃圾焚烧发电中试基地的协议。根据协议,卡万塔公司先后共计出资2000万元,在我校建成一套完整的日处理量为6吨垃圾的焚烧及气化中试基地,开展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炉排式气化燃烧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并应用于实践教学中。该教学平台由“垃圾物化特性分析与测试,预处理系统,推料系统,炉排系统,气化器/燃烧室,灰烬收集系统,烟气净化处理系统,烟气、灰渣以及飞灰检测与分析、控制系统、系统建模及仿真等模块组成。涵盖了机械工程、热能动力工程、化学工程、材料检测、冶金分析、安全工程、资源环境工程和自动控制于一体的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学校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资助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结合现场生产实际联合开发实验实训项目近70项,编制实验实训指导书近30本。依托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管理平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全面开放,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服务,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服务,也为科普教育服务。目前,我校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已经成为重庆市科普旅游基地,已接待科普旅游上万人次。(二)构建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是有效利用行业企业和社会资源的重要方式,是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以联合共建工程实践教学平台为纽带,校企之间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产学合作关系,企业成了学校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双方在学生培养与选拔、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应用技术研发等方面协同建立了共建共享的互利双赢的产学合作机制。5第一,构建高层联系机制。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与政府部门领导和行业企业高层建立密切关系,互通信息,互相支持。一是主动加入行业组织和地方政府产业合作协作组织。学校已经加入了美国国际钻井承包商协会(IADC)、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冶金教育学会等行业组织。这些组织成为学校与政府和行业企业对话的重要平台。二是与重要企业、高校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西南铝、武钢集团、重钢集团等重要企业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方面展开深层次的合作。三是创办“就业促进·变化中的新机遇”论坛。定期邀请政府主管部门领导、行业企业精英参加论坛,探索合作就业途径,拓展合作就业渠道。第二,构建共建共享机制。产学研合作,以共建为途径,以共享为目标,通过共建实现共享,通过共享深化共建。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建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共享,找到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兴趣点,共建共享成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驱动力。一是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向学生更加深入地宣传了企业文化,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考察学生,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搭建了平台。二是依托共建平台,举办了“中原(油田)班”、“鄂钢班”、“重钢班”等订单式人才培养班,并长期为合作企业开展工程技术人员的再培训,已培养订单式人才2000余人,每年为企业培训工程技术人员5000余人次。三是与合作单位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共同申报专利技术和科研成果。我校科研经费总额的70%以上来自于具有长期稳定的产学合作关系的企业,并产生了一批联合申报的科研成果。如由我校教师联合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申报的“川东地区低效气田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构建反馈改进机制。一是开展调查研究。学校组织中层干部、博士教授利用每年寒暑假走访石油冶金企业,了解社会和企业发展对科技攻关的新需求、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科技创新团队,跟踪企业发展需要,对接企业科技攻关项目,提升合作发展的水平;同时,根据企业一线反馈意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二是召开三年一度的教学工作大会、科技工作大会、学生工作大会。邀请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相关人士参加,就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改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依据。(三)建设虚实结合的工程环境,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6冶金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传统实验教学普遍存在高温环境操作危险多、资源能源运行成本高、设备贵重动手机会少、工艺复杂生产流程长、污染严重环保压力大;石油工程类专业现场生产实习操作困难,设备复杂、危险源多等特点,以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够和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应用型冶金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的引入,可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工程实践训练,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零消耗、实验过程的零污染、实验容量的无限化,丰富了实验教学的内容,消除了实验的危险性,增加了学生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