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的写作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永和一、教育案例的定义教育案例:是对具有问题性、典型性、故事性的教育教学的实例进行的理性分析。一、教育案例的定义1、“问题性”:是说案例需要解决问题。《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doc一、教育案例的定义2、“典型性”:是说案例具有普遍意义。《格格的故事》格格的故事(郭文红).doc一、教育案例的定义3、“故事性”:是说案例必须生动可读。《全班集体“怀孕”》集体“怀孕”.doc一、教育案例的定义4、“实例”:是说案例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例子,表现为教育教学的过程或者片断。《感受“嫩生生”》感受“嫩生生”(董云).doc一、教育案例的定义5、“理性分析”:指要求对典型实例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等教育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从而给读者以启示。《一节英语课的成功导入》案例(11)一节英语课的成功导入(欧朝虹).doc一、教育案例的定义“问题性”是说案例需要解决问题;“典型性”是说案例具有普遍意义;“故事性”是说案例必须生动可读;“教育教学”是说案例表现学校的中心工作;“实例”是说案例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例子,表现为教育教学的过程或者片断;“理性分析”指要求对典型实例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等教育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从而给读者以启示。二、教育案例的分类从研究内容分:1、德育案例(反映德育工作)有别于“教育案例”:《“格格”的故事》《全班集体“怀孕”》。2、教学案例(反映教学工作):《感受“嫩生生”》《一节英语课的成功导入》。3、教育管理案例(反映教育管理工作)。《一个迟到的教师》。二、教育案例的分类从展示主题分:1、主题式教育案例(主题引领下案例的展示):《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感受“嫩生生”》。2、意外式教育案例(案例展示中提出主题):《请你平移到我这里来》优秀请你平移到我这里来(案例).doc《空手进课堂》空手进课堂.doc二、教育案例的分类从表现形式分:1、综合式教育案例(相对完整的过程的展示与分析):《“格格”的故事》。2、片断式教育案例(教育教学片断的展示与分析):《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感受“嫩生生”》。三、教育案例的结构教育案例的要素:“背景”“故事”“评析”“背景”为故事的叙述进行必要的铺垫;“故事”则应该有起因、经过、结果;“评析”是对故事进行理性分析。“故事”是评析的基础,“评析”是故事的升华。三、教育案例的结构三种结构:1、先叙后议的教育案例2、先议后叙的教育案例3、边叙边议的教育案例尤其以先叙后议的教育案例为多数。四、教育案例的写作1、巧选实例(1)实例可以是完整的教育教学的过程(《“格格”的故事》),也可以是过程中的一个意义片断(《感受“嫩生生”》。(2)实例需要具有故事性,故事生动使得案例具有可读性(《“格格”的故事》)。(3)实例需要具有问题性,真问题的解决使得案例具有教育意义(《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4)实例需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使得案例具有普遍意义(同上)。四、教育案例的写作2、理性分析:实例往往停留在经验层面,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案例必须上升到理论层面,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既可以解释实例之“所以然”,解释“为什么”。。四、教育案例的写作2、理性分析:高度:哲学的和理论的分析(不是就事论事)。深度:实践的和意外的分析(不是蜻蜓点水)。宽度:全面的和完整的分析(不是挂一漏万)。准确度:材料的和规律的分析(不是离题万里)。四、教育案例的写作3、认真写作:(1)关注细节描述。案例往往叙述的是一个实例的片断,矛盾冲突的表现需要细节加以突出。(2)关注理性分析。对于典型实例的分析要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高度来认识,不要“穿靴戴帽”“贴标签”。(3)关注谋篇布局。案例写作也需要注意构思精巧,精巧的构思能够让案例生动有趣,增强吸引力。特别是开头要引人入胜。五、优秀教育案例的特征1、短小精悍教育案例一般以短小精悍为特征,案例的主要读者是教育工作者,而不是理论工作者,因此又长又大的案例一般教师往往一下子难以读完,也就难以理解,难以产生兴趣。五、优秀教育案例的特征2、生动有趣生动有趣主要取决于实例的选择和叙述,实例生动典型,叙述生动形象,整个案例就会引人入胜。五、优秀教育案例的特征3、富有启发教育案例的生命在于启发意义。实例生动也只是好玩,甚至让人感动;但是,教育案例不是文艺作品,教育案例需要启迪教育工作者。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温州九中方海东)【导语】今天早上,学校出了件怪事,从我班中走出来的男生、女生们每一个都是大腹便便的,颇似“孕妇”。这引起了校内师生的一片惊讶和议论纷纷,到底怎么了?难道是……?不可能!全班都这样呢!原来,他们正在进行一项体验活动呢,主题就是“体验母亲”。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起因】在昨天的《历史与社会》课上,我设计了一个课堂调查:班中有多少同学知道父母生日的,并能为父母庆祝生日?原以为这是个很老套的问题,他们能解决的很好。没有想到,问题老套,答案却是一样的没变,举手的人少的出乎意料。我刚想向他们说说自己关于孝心的看法并以此给他们一些教育。有一个学生竟然靠在位置上恨恨地说,“他们有的时候都会忘记我的生日啊,凭什么让我为他们庆祝生日?(太出乎意外)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定计】看着他们对我的生日忘记或是无所谓的样子,我就觉得生气……”那咬牙切齿的样子,让我有点心寒,“可是他们有那么多的事务,偶尔忘记也是可以原谅的啊?”我想要缓解一下气氛,“那他们既然这样对我,为什么还把我生出来?”这一切说的很自然,丝毫也没有不好意思。面对侃侃而谈的他,我感到震惊,更感到愤怒!但我还是冷静地压下了自己的怒火,并临时决定举行一次“体验母亲”的教育活动。(抓住教育的契机)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要求】体验活动的内容设定为“体验母亲”:每个学生准备2个8斤重的沙袋,从第二天早晨开始,将他们一前一后地缚在身上,并以此“身怀六甲”的身躯参与学习生活一天,以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开端】绑上沙袋的学生,酷似“孕妇”,一个个腆着肚子,样子十分可笑。有的调皮的学生还摸摸自己的肚子说,“孩子,快长大吧,老爸等你出来给你买好吃的呢!”有的孩子故意在别人身上摸摸,嘴里念念有词,“你的太小了,看看我的孩子,比你大多了,以后你的孩子肯定不是我孩子的对手!”有的则是和同学们挺起肚子将沙袋相撞,说是练习孩子未来的“铁头功”,也不怕脑震荡,真是的!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一下子,教室闹哄哄的,他们也仿佛真正的沉浸在当母亲的快乐中,兴奋不已!上课了,他们陆续也回到位置上,但是兴奋的他们还是很难冷静,各种姿态的滑稽样都有!今天真是全班“怀孕”啊,呵呵!(先是兴奋)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发展】两节课后,我再次来到教室看他们。这时他们的兴趣已经大不如开始时那样的强烈了,我明白沙袋的重量发挥作用了。有的瘦小的学生已经开始用手扶着腰走路了;而有的更是坐在位置上,用手扶着沙袋,连那些平时最好动的孩子也苦着脸的坐在位置上……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下午了,我在上课的时候,发现他们似乎很累,似乎又有很多话想说……我明白,教育体验活动的效果已经出现了!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高潮】从我宣布解开绳子和沙袋的时候,学生除了张大着嘴巴喘气,用手揉着自己酸涨的腰部以外,没有更多的动作和语言,静静的相互观望的眼神在交流着自己的感悟。在走向讲台的过程中,他们都象比昨天成熟了不少,眼神中有理解,也有愧意……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结局】A:今天,我当了一回“孕妇”,确实累的腰酸背痛,而且走路办事都不方便。这时我真正地能够感受到,母亲当年怀着我的不易,真的明白为什么人家说天下最伟大的爱是母爱了!B:今天,我上楼下楼,拿东西、端本子十分的困难,每当我做不同的行为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想起母亲那个时候的艰难,这时,我深深地理解了平时母亲对我的要求。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C:我平时常常有意无意的伤害了母亲,不听母亲的话和母亲顶嘴。我现在很后悔,今天回家,我一定要向妈妈道歉,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D:我感受到了这次活动给予我的思考,我真的要做一个母亲的乖孩子!也谢谢老师的良苦用心!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尾声】教师:同学们,十多年前,你们的母亲们正身负你们刚刚解除掉重量的2至3倍,煎熬300天。那是一种怎么样的日子啊,小心翼翼、无限爱护、一心一意……从而才把我们平安的带来到这个世界上。面对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精彩世界的母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她们感动呢?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她们呢?做一个母亲的好孩子吧!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分析】在教育中,马斯洛和罗杰斯提出了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育中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地实现人性化教育。但在现在的教育中有一部分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代替人本的教育目标,从而也导致了教育的失败。这次的教育方式的设计,则在根本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孩子主动、自主的通过体验活动接受教育,从而在自主中建构自己新的认识体系,不断进步!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的教育”!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教和无奈的责骂,她更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它要求学生能够在主动的体验下,得出认识,同化、顺应旧认知体系,建构新认知体系。而且,也只有在这样的体验---认识---感悟的教育过程中受到的教育,才是最佳效果的。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并结合实践,通过与生活实践结合的教育,得到感悟,这样的教育就给了学生最深的体验,并在切身体验的认识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评析】本案例具有问题性、典型性、生动性特点;但是,理论分析有些欠缺。本案例主要体现两点:一是主体性教育,二是体验性教育。而“以人为本”的提炼似乎有些牵强。六、优秀案例评析2、《感受“嫩生生”》(南京小行小学董云)【课文】“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六、优秀案例评析2、《感受“嫩生生”》【背景】这是一年级语文课《春笋》重的一段,其中,“嫩生生”是比喻中本体“春笋”和喻体“娃娃”的相似点,而对这个相似点的理解也是一年级小学生学习的难点。于是,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六、优秀案例评析2、《感受“嫩生生”》张老师的“触摸法”。上课时,张老师神秘地拿出一根春笋,让一个学生剥一剥皮,摸一摸嫩笋,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说春笋的外皮很硬,很脏,很紧;张老师立刻给予了肯定,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裹”、”浅褐色的外衣”等词语,没有这些,也就没有“嫩生生”。学生争先恐后地都想剥一剥春笋,但,因为教学时间所限,张老师又神秘地拿出一根剥好了的春笋,让学生看一看颜色,摸一摸感觉。六、优秀案例评析2、《感受“嫩生生”》还有的学生说,春笋嫩嫩的,滑滑的。有的学生干脆掰下一小块放在嘴里吃起来,还一个劲地说“好吃”。六、优秀案例评析2、《感受“嫩生生”》李老师的“观察法”:上课时,李老师带来一张春笋的图片和一张胖娃娃的年画,挂在黑板上。问学生:“你们想想看,春笋怎么像娃娃?”于是,学生七嘴八舌:样子有点像,都是长长的……颜色有点像,都是白白的……皮有点像,都是滑滑的……。经过讨论,老师总结说,白白的、滑滑的,都是嫩嫩的感觉。春笋就像这样的嫩生生的娃娃。李老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来理解“嫩生生”,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六、优秀案例评析2、《感受“嫩生生”》王老师的“想象法”:上课时,王老师什么也没有带,就把“春笋”“娃娃”“嫩生生”写在黑板上,问:“你们见过小娃娃吗?小娃娃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小娃娃会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