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专题汇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外国教育史专题汇报学科教学生物孙秀秀2015/10/23古代部分公元15世纪010219世纪末03近代部分现代部分外国教育史古代部分古希腊教育1古罗马教育2西欧中世纪教育3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4地区斯巴达雅典地理环境希腊南部,国内多平原希腊东南沿海经济类型农业为主工商业,航海业发达城邦性质公元前8世纪建立的军事专制城邦公元前7世纪形成的民主共和城邦制教育制度由国家统一管理国家与社会共同管理教育目的培养勇敢忠诚的战士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教育内容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音乐,舞蹈,德育教育方法集体教育,体罚,实战演习个别教学,启发式教学教育对象女子接受与男子同样的教育内容男性缺点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不重视个人的智慧和个性轻视女子教育1/古希腊教育古风时代的教育(前800——前500)1/古希腊教育古典时代的教育前5世纪-4世纪一、智者:人们把有智慧、有能力、有理解力、技术超群的人称为智者。他们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智者的四个共同特征:1、思想特征:相对主义(本质主义的对立面)、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2、在辩论术、文法、修辞方面有所建树(三艺)。3、以收费授徒为职业4、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以人为中心苏格拉底(前469-前399)一.教育目的论:主张培养治国人才;二.智育论:强调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三.德育论:提出“美德即知识”和“德行可教”。四种美德:正义、勇敢、节制和智慧。四.“苏格拉底方法”:又称“产婆术”。“苏格拉底方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步骤为:①讽刺②助产术③归纳④定义;柏拉图(前427-前347)一.“学习即回忆”:学习并不是从外界得到什么东西而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二.《理想国》:构建了一个培养哲学王的教育体系。1.在教育管理上,国家管理教育。2.教育目的上,强调灵魂转向,培养向善的品质。3.教育对象上,男女接受同样的教育。4.在教育阶段上,重视早期教育。5.在教育内容上,将四艺确定为学校的教育内容。6.在教育方法上,强调游戏的重要性。三.论述了“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发展“七艺”。重视培养人的思维。四.学园:于公元前388年创立的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场所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灵魂对应的教育灵魂的类型灵魂的归属营养的灵魂(营养、生长发育)植物体育感觉的灵魂(本能、情感、欲望)动物德育理性的灵魂(思维、理解、判断)人智育一、灵魂论与教育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先是体格教育,然后是情感教育,最后是理智训练。二、“白板说”认为人心就像一块“白板”,知识来源于对事物的感觉及后天经验。三、论教育的作用(影响人发展的三因素)Aristotle认为,天性、习惯和理性是人成为人的三个要素,天性、习惯服从理性,理性的获得主要依靠教育,因此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占主导作用。“三要素理论”是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理论雏形。也是卢梭划分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的依据。四、吕克昂:公元前335年创办的哲学学校。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和相应的实验和训练,并建有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经济教育方式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共和早期农业发达家庭教育农夫、军人公民道德教育共和晚期商业发达希腊式学校;拉丁语学校雄辩家丰富(读写算、语言、七艺)2/古罗马教育作用:承上启下。逐步从原有的、相对落后的状况中摆脱出来,建立正规的学校教育制度。2/古罗马教育一、帝国的政治与教育变革公元前30年,进入奴隶制帝国时期。教育目的培养官吏和顺民;初等教育国家监督;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教师国家委派。二、帝国时期各种教育(一)初等教育以平民子女为主,教学重点由文学学习转移到文法分析。(二)中等教育拉丁文法和罗马文学取代希腊文法和希腊文学;教学走向形式化。(三)高等教育教育目的从培养演说家变为培养官吏;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出现了各种专门学校(法律、医学、哲学等)。教育性质:高等教育教育目的:培养传教士和教会领导初级教义学校高级教义学校督教的兴起与教育2/古罗马教育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两部分。西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徒设法把宗教精神渗透到学校教育中,最终使宗教教育征服了世俗教育,教会学校后来成为西欧唯一的学校教育组织形式。教育性质:初等教育教育目的:普及基督教教义2/古罗马教育一、西塞罗(Cicero,前106-前43)《论雄辩家》。1.教育的直接目的就在于培养雄辩家。2.雄辩家必须具有良好的、多方面的素养:(1)具有广博得知识。(2)掌握雄辩的技巧。(3)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3.培养雄辩家的方法:练习(模拟演说、练习写作)二、昆体良(公元35-95年),其《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1)论教育与天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天赋(2)论证了学校教育的优越性。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还提出分班授课的主张(班级授课制思想的先声)(3)强调德育的重要性。提出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4)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和语言发展(5)论述了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主张教学要量力而行、劳逸结合、循序渐进、课程按多样性原则编排、反对体罚等(6)对教师的要求:德才兼备、宽严相济、多勉励、少斥责、因材施教、教学应明白易懂等2/古罗马教育2/古罗马教育奥古斯丁(公元354-430年)古罗马帝国后期神学家和哲学家,他依据柏拉图的理念说和灵魂不死等理论解释《圣经》,并加以发挥创造,使宗教和哲学相结合,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原罪论(人生而有罪);赎罪论(只有皈依上帝才能得救);禁欲论(应压制人的情欲,摧残肉体以拯救灵魂)教权至上论(神权高于王权);灵魂不灭论(灵魂可以与肉体分离,死后可以升天)他主张以皈依上帝为教育目的,以禁欲主义为道德核心,以《圣经》为中心教材,以神化的“七艺”为课程,服从、体罚为主要教育方法,成为后来教会学校的主导思想。01基督教教育1、修道院学校2、主教学校3、教区学校教育内容:七艺与《圣经》02宫廷学校设在国王或贵族的宫廷中。学习七艺、拉丁语、希腊语、采用问答法教学。主要培养官吏。03骑士教育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学习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培养统治阶级忠诚的保卫者。04中世纪大学a.教育目的: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b.领导体制:“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c.学位制度:修完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d.课程设置:分文、法、神、医四科。e.教学方法:演讲与辩论3/西欧中世纪教育历史学家把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时期(5-14世纪)称为中世纪。意义:打破了教会教育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大多数属于行会和商会。后期由市政当局接管。1以读、写、算,及商业、手工业相关的世俗知识为主,为现实服务。2主要从事手工业、商业的职业人才,大多为初等学校。3基本上属于世俗学校,但与教会有联系。4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应新兴市民阶层需要而产生的,它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新兴市民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其种类有行会学校、商会学习、等。3/西欧中世纪教育领导权内容培养目标性质意义:城市学校打破了教会教育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并且它为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到了促进的作用。4/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拜占廷(395-1453)一、世俗教育(1)私人讲学盛行;(2)中等教育主要是文法学校,学习内容为古典文学;(3)高等教育中最著名的是425年建立的君士坦丁堡大学;(4)注重法学教育、医学教育也比较发达。二、教会教育教会受皇帝的控制1.隐修院(修道院)注重祈祷、读经、行善和生产劳动;2.座堂学校(主教教堂)教育内容是神学和世俗学科。1昆它布:(简陋的初等教育,教学内容主要为《古兰经》)2宫廷学校和府邸学校:帝国王室和大贵族为自己的子弟办的学校3学馆(学者在家讲学的地方,但比宫廷学校程度要低,相当于中等教育)4清真寺:既是宗教场所,又是重要的教育场所。传授基本知识和高深知识。5图书馆与大学:既是收藏图书又培养学者,是特殊形式的高等教育场场所。4/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阿拉伯教育教育的影响:保存和传播了古代文化;沟通了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化学、天文学和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对世界文化教育作出了独特贡献。4/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近代部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近代各国教育(英、法、德、俄、美、日)23近代教育理论(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贝尔、斯宾塞、马克思和恩格斯)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世俗教育教会教育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前期文艺复兴后期宗教改革14下半叶-17世纪初,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天主教--耶稣会新教加尔文派路德派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文艺复兴前期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北欧人文主义教育教育目的:培养公民强调世俗性和人性的解放。教育目的:培养朝臣强调宗教和道德。代表人物:弗吉里奥:率先阐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才教育);教育方法——适应儿童的爱好和年龄;教育内容——重视世俗的人文学科。维多利诺:人文主义思想的实践者。创办了宫廷学校“快乐之家”。格里诺:将人文古典文化的学习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主张西塞罗主义,从而导致人文主义走上了形式化。代表人物:伊拉斯谟:《愚人颂》。主张人文主义与宗教结合。维夫斯:《知识论》。倡导归纳法,主张教学应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莫尔:代表作《乌托邦》。主张实施公共教育制度;男女教育平等;主张学习古典;重视世俗道德培养共同点:都重视古典学科;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重视古典语言;最终都走向衰落,被新的形式取代。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二、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的卡斯底格朗《宫廷人物》强调培养“侍臣”(文雅绅士)法国拉伯雷追求完全的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法国拉莫斯反对迷信权威,倡导自由思考法国蒙田主张培养完全的绅士。英国培根提出了科学认识的方法—归纳法;倡导“知识就是力量”,提出了“泛知识”的建议,称为夸美纽斯泛智论的先声。※后期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是:1、重视教育的世俗性;2、更加贴进现实生活;3、学科范围更加扩展;4、强调教育要培养新人;5、重视本族语言的学习;6、提倡新的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归纳法、观察法等;7、注重儿童的身心特点。人文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和贵族性。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宗教发起地发起人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实践路德派德国马丁·路德利于教会和国家(1)国家掌握教育权(2)国家推广普及义务教育《圣经》为主,也学读写算音乐等以直观教学为主,主张废除体罚。创建新教学校加尔文派瑞士加尔文(普及教育之父,免费学校的创始人)重视教育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的影响;提出普及免费的教育主张把宗教科目与人文科目结合起来学习古典文科中学的管理方式日内瓦学院、法律学校和文科中学创办免费学校天主教耶稣会西班牙罗耀拉传教和教育。《耶稣会章程》、《教学大全》两个纲领性文件为标准中等以拉丁语、希腊语、文法等古典文学为主;高等教育则主要是哲学和神学。采用寄宿制和全日制和班级授课方式耶稣会学校2/近代各国教育——英时间17-18世纪19世纪初等教育慈善学校、免费学校、贫儿学校、流动学校等贝尔-兰喀斯特制学校又称导生制学校《福斯特法案》(1870年):a.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b.将国家分为数千个学区,设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c.对5-12岁的儿童强迫初等教育d.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该法案标志着英国国民初等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中等教育文法学校和公学。公学:由公共团体集资兴办,培养公职人员,在公共场所接受教育。是典型的贵族学校,教学质量高,培养了很多政治、经济领袖人物!被称为“英国绅士的摇篮”。比较著名的是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发展缓慢,仍以文法学校和公

1 / 8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