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激励艺术初探【摘要】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张亲切的笑脸,一个关注的眼神,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奖励。在孩子们心中,精神鼓励远比物质奖励更为重要,或许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学困生会加倍努力,为自己的人生描上几笔亮丽色彩。或许是老师不经意的鼓励,让丧失学习信心的学生重拾勇气。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激励是值得教师关注的课题。【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激励艺术一句鼓励的语言,一张亲切的笑脸,一个关注的眼神,对于低段学生来说,那是对他们最好的奖励。在孩子们心中,精神鼓励远比物质奖励更为重要,或许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学困生会加倍努力,为自己的人生描上几笔亮丽色彩。或许是老师不经意的鼓励,让丧失学习信心的学生重拾勇气。或许……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激励机制成为教师值得关注的课题。1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激励存在的问题1.1“满堂夸”现象新课示强调教师要尊重、赏识学生,于是在一些低段数学课上,我们听到了无数的“真了不起”、“你真棒”等等的鼓励语。有的老师认为,传统教育过多地否定学生,使学生缺乏自信心,因而新课标提但是多鼓励学生,哪怕学生只有一占成绩,也要表扬,只要有一小点进步也要鼓励。因而教学过程中出现无论学生的表现是否值得表扬,无论学生什么原因而说对了教师预设的答案,教师就一味进行表扬。1.2认为鼓励力度越大越好在公开课上,尤其是一年级学生的公开课上,教师往往用“苹果”、“金星”等奖励孩子们,一堂课下来,有的孩子脸上贴了好多“苹果”,看起来可爱又可笑。许多教师都说,上课时,对学生的奖励力度越大,孩子们的学习越积极。1.3重视课堂表扬,忽视课后激励教师对于学生的激励语言,更乐于展示在课堂上。而一下课,教师对于学生的作业情况或课后辅导,过多运用批评与否定。教师们在课后的心情被一些学困生糟糕的作业破坏,于是不再想到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孩子们了,只想狠狠地批评一顿。2存在问题的分析2.1尊重赏识不等同一味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即时的口头评价鼓励学生,让学生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这是非常正确的,但一味的表扬与激励使学生往往对自己没有清醒和全面认识;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比如只听得表扬,不能听批评,盲目自在。而一听到老师的批评就丧失信心,大受打击,从而一蹶不振。尊重具有相对性,对一个人的尊重不等于一味顺从、迁就,尊重一个人就要严格要求他。因而,尊重不拒绝批评,课堂上教师随意的夸奖对学生起不到因有的积极作用,反而会降低教师表扬的权威性和价值性。2.2激励力度把握分寸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学生分成两组,做同样一些数学题,对第一组的人,每做出一题奖1美元,第二组则完全不奖励,结果是第一组的学生做得又快又好。实验完成后,有一段空闲时间,学生喜欢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于是人们都猜测,第一组的学生有更多的人继续做题,因为奖励已培养了他们做题的兴趣,可实验结果却出乎人们意料,是第二组的学生更多。实验表明,过多外在奖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2.3激励更要延伸到课后对学困生的课后辅导与作业分析。教师更应把鼓励话语持在口中,因为学习成绩不佳,这2些孩子内心已充满了自卑,如果教师一味指责,那么他们就更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这时,一句温暖的话语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3激励艺术初探3.1在课堂上合理运用人体肢语来评价①说一句温暖的话语公开课上,一位老师执教《找规律》。可能是借班上课的缘故,她叫了一位男生,这时许多小朋友都笑起来,其中一位小男孩还大叫道:“××很笨的。”这时的老师并没有马上让那位男生坐下,而是坚定地说:“我相信这位男生能回答的!”尽管这位男生并没有回答出来,可是一句“我相信……”相信会在他的心里温暖好久。教师往往用直观的语言来激励,如能适当合理运用,效果会较好。②给孩子一个赞许的目光在上《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时,我让学生自己寻求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规律,学生有的数格子,有的用尺子量,忙得不亦乐乎。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得出了公式。这时我用赞许的目光环视了学生,学生们立刻感知了我对他们的表扬,学习的劲更足了。③做一个新切的手势一位老师的公开课,他的课很精彩,一道难题拦住了同学们的去路,一位机灵的小男孩解答出来了。老师兴奋得直摸他的头。并且,还一个劲儿地让学生给他掌声,小男孩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开始激动起来,难以平静。往后的半节课中,他还沉浸在激动中,无法专心听课。其实,教师只要用手轻轻抚摸他的头就够了,相信大家都能领会老师的意思。一个小小的手势反而更加亲切。此外,点头、微笑等等人体语言对学生的无声地传递着鼓励与赞许,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更会相通。3.2在课后对学生进行激励①进行语言激励作业辅导时,对一些学生及时表扬,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因而在作业辅导时,不防对学困生多进行一些鼓励。②运用文字激励有些教师喜欢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上一些话,如“你进步可快了!”“这次作业做得很棒!”“你上课的样子老师很喜欢!”等等。这些简简单单的话,看似普通但作用很大。③在评价中进行激励评价,看似小事一桩、无足轻重,好像就是说“对”或“错”,实则远不能如此简单,应该在“细微处显精神”,“滴水中现光彩”。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有坚实的教育评价理论作后盾。作为教师,尤其不可小觑对学生回答的及时而艺术性的评价。这些评价是教师对学生思维过程、知识体系、语言方式、答题技巧等综合方面的高度概括与评价,对学生的渴望被认同心理的保护起着巨大的作用。要清楚地知道,评价有哪些方面?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可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操作、实践活动等形式。对学生思想状况的评价:可通过学习态度,工作积极性、与同学的关系、对待长辈的态度等形式。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评价。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不同,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发扬学生的个性,课堂是孩子表现自己、张扬自己的最好场所,教师就要把握好时机,把握好评价的尺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总之,激励是充满智慧的,激励是人性化的。相信教师们的激励,学生不会对其感到空洞、乏味,而在激励中成长与进步。3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初探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阶段。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近三年来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见:一、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围绕知识关键设置疑难,促使学生对疑难问题产生探讨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使疑难得以解决。如我在教小学数学第一册“5以内的减法”时,我在衣袖上贴了5颗闪亮的星星走上讲台,幼小的学生感到新奇,兴趣随之而来,想听听老师如何讲解。我边问,学生边回答。“老师给你们送来了什么礼物?”“星星”“有几颗?”“5颗”。“我送2颗给你们,还剩几颗?”“3颗”。于是列出算式“5-2=3”。我接着说:“看王小军表现多好,我再送他1颗还剩几颗?”学生都抢着回答“5-2=3”,我就一步一步地设疑、激趣、使学生对“5内的减法”有了深刻的理解。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这种“无疑--有疑--无疑”的转化过程,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态。在对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从而使知识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学起于思,思起于源”。“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同时教师也要把握住学生提出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二、组织学生讨论,创造创新环境互相讨论,交流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开拓思路,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例如,去年,我在教小学数学第三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教师举例“7+7+6+7+7”,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能又快又好地算出答案。学生想出了:“(1)7×4+6(2)7×5-1”第二种想法更有创造性。同学们在讨论中说:”假如加数6也看成是7,有5个7,得数就多1,所以最后要减1。”从他们交流的语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脉搏在跳动。讨论是学生思维跃动的较好的方式。所以教师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造讨论的契机,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有一个思考的余地。三、引导学生想象,萌发创新灵感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际因素”。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整体性、自由性、灵活性。创造性形象对于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例如,我在教一年级学习“数的大小比较”一课中,我在黑板上左边贴4面小红旗,在右边贴3面小红旗,要求学生用数学表示,一位学生举手走到黑板前,写了一个4,写了一个3。我问是哪个大?学生回答:“4比3多,4比3大”。我引导学生想象,画了符号>,并写了一个汉字“尖”学生说:“上面小、下面大,”那么尖角表示小,开口表示大,4大于3,就可写成4>3。这样举一反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很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因此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力是衡量人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4四、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创新能力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创造力的源泉。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问题解决都会涉及到大量该领域的专门知识,离开了这些知识基础,问题解决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创造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内在创造潜力的重要途径。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具体的看、摸、折、量、比、算等操作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新知的重建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过程,这本身就是充满了生命活力,体现创新意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第五册“有余数除法”一课时,通过精心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主动地发现其中的规律。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苹果(学具)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个);(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便很快地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的除法算式,我们以前学过了,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且告诉学生余下的数叫做“余数”,在横式里余数的表示方法:9÷4=2(盘)……1(个)。这种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思考、迁移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我们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国家下一代的重任。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利用新课程标准为学生创造的宽松的学习氛围,积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展开想象,求异思维,发表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知识间的转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