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期刊文章推荐(No.2015-4)教育改革与发展我国英语教育的再思考——实践篇(桂诗春)来源:《现代外语》2015年5期推荐标签: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最终目标;我国英语教育的社会认知和舆论导向本文指出,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流行触发起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分、我国英语教育的定位、过渡语(如基本体)的特点、最终目标的确定、基于使用理论和课堂教学的关系、我国英语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我国英语教学的社会认识和舆论导向等等问题都值得外语教育界认真探索。构建大学英语课程综合评价与多样化测试体系:依据与思路(金艳、何莲珍)来源:《中国外语》2015年3期推荐标签:大学英语;课程评价;大学生英语能力测试为制订《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价与测试组在全国21所高校中开展了改革需求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采集到571名教师和1266名学生的有效答卷。本文基于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与测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评价改革思路,为制订《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评价与测试部分)奠定基础。我国英语类专业的素质、知识、能力共核及差异:国家标准解读(王立非、葛海玲)来源:《外国界》2015年5期推荐标签:共核;差异;国家标准;英语类专业本文基于高等学校英语、商务英语、翻译三个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比解读三个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素质、知识、能力共核及差异,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英语类专业应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质量、标准、需求、创新、实践、教师发展、教材、评估等八个方面下功夫。人才培养国家战略视域下的法律英语人才培养(李凤霞、张法连、徐文彬)来源:《外国语文》2015年5期推荐标签:全球化;国家战略;法律英语;人才培养本文指出,法律英语人才培养具有国家战略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要求下应遵循“三化”原则:“多元化”指依据知识类型或学科所属领域实现人才类型的多样化和异质化;“特色化”指高校应立足资源优势和历史传承办出自己的特色;“职业化”是指结合职业发展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等问题的指导原则,因此高校应沿循多点发力、长线发展的模式,按照“三化”原则培养足以参与国际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的法律英语人才。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肖友群、曾小荣、肖岚)来源:《外国语文》2015年5期推荐标签:多元智能理论;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智能理论鼓励提倡发展复合型外语人才,其培养模式主要包括(1)英语+专业倾向课程,(2)英语+专业,(3)专业+英语,(4)复语:英语+法语、英语+日语、英语+小语种等,(5)主辅修,其主要素质包括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复合知识和技能、非语言和知识智能,即在语言能力和复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积极的学习与生活情感态度,锻炼其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理论、方法及应用(史兴松)来源:《山东外语教学》2015年6期推荐标签:跨文化交际;商务交际能力;商务英语人才本文通过对跨文化商务交际理论进行梳理,指出跨文化商务交际不仅涉及文化、商务、交际三要素,还需考虑即时交际语境中多元个人文化身份、动态商务工作环境、交际双方权势关系的协商与互动等多维因素对商务交际实践产生的具体影响。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知识与技能、交际知识与技能、综合思辨能力等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成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培养目标,这为我国培养建设国际化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提供启示。测试与评估自动写作评价研究与实践五十年——从单一、合作到交互(王勃然、金檀、赵雯)来源:《外语研究》2015年5期推荐标签:自动写作评价;单一评分;合作评分;人机交互;写作构念基于研制技术、测试信度和评价构念的解析,本文把自动写作评价研究与实践的5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单一分数评定阶段、合作分数评定阶段和人机交互评改阶段,阐释了这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代表性系统和优缺点,讨论了自动写作评价的发展动因和存在问题,并展望了该领域在研究视角和评价构念等方面的未来态势。共享文件夹——英语写作形成性评价的可选路径(顾卫星、陆翔)来源:《外语测试与教学》2015年4期推荐标签:共享文件夹;英语写作;形成性评价;路径共享文件夹基于校园网络交互学习平台,综合了学习文件夹和电子文件夹的优势,具有资源的共享性、操作的动态性和评价的过程性等显著特点,既便于学生个体跟踪和改进自身学习现状,又便于学生群体开展互动和合作学习,也便于教师诊断和反思教学过程,是英语写作教学评价由单一的对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多元的对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转变的可选路径。问题预览对多项选择听力理解测试的影响(潘之欣、刘淑敏)来源:《外语测试与教学》2015年4期推荐标签:问题预览;听力测试;新闻听力;听力策略在机助听力测试中,多项选择问答题的文本录音、题干和选项三者的展示顺序和方式可以自由调配并组合。本文旨在探究问题预览方式对多项选择听力理解测试难度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研究利用一套新闻报道听力试题,比较了全题预览、题干预览、选项预览和无预览这四种方式下考生听力成绩与策略试用的变化,为问题预览在新闻听力测试中的具体应用提出建议。基于知行合一模式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量表构建研究(沈鞠明、高永晨)来源:《中国外语》2015年3期推荐标签:知行合一模式;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本研究基于先期构建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的理论框架——知行合一模式,研制了适用于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的量表,并用该量表对500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测评,而后对量表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以及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且模型拟合度较为理想,符合量表编制的理论构念,可用作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的工具。课程建设基于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CBI课程实证研究(王薇)来源:《外语研究》2015年5期推荐标签:内容依托;学习者需求;专门用途英语;CBI课程通过对南京一高校非英语专业大二金融班和农科班两班学生的商务英语ESP课程采用CBI教学,发现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内容需求、学习满意程度评估和学习效果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故该校将尝试针对不同水平、不同专业的学生,将ESP分成EOP和EAP两个方向,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基于翻译能力培养的MTI课程设置研究(祝朝伟)来源:《外语界》2015年5期推荐标签:MTI;翻译能力;课程设置;PACTE翻译能力模型翻译能力研究表明,翻译能力是一个由多种子能力构成的复合体,可以后天习得。本文基于学界较为认同的PACTE翻译能力构成模型,参照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口笔译硕士项目的课程设置,分析了我国MTI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并从翻译能力培养角度提出了课程设置改进建议,具体包括增开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的双语子能力、语言外能力和翻译知识能力,增加必修课程比例增强策略子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延长基本学制等,以此确保翻译人才培养质量。从教育哲学角度看改革时期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裴霜霜)来源:《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年4期推荐标签:教育哲学;认知发展课程观;大学英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本文认为,教育哲学是课程决定的起点,不同的哲学取向影响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材料的选择,因此对课程背后的意识形态和哲学构想的讨论直接影响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发展方向。以Stern(1983)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从教育哲学尤其是认知发展课程观角度,本文讨论改革时期大学英语课程开设的理据、定位和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等问题,并提出改革时期的大学英语课程仍应从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出发,以培养“全人”为目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互交融。进行课程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层次差异,做到基础英语、外语通识教育与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课程相结合,按层次、按阶段培养。外语教学国外学术英语写作研究与教学(1990-2014)——基于SSCI和知识图谱的演化趋势分析(杨冬凌、陈坚琳)来源:《外语电化教学》2015年6期推荐标签:学术英语写作;话语分析理论;学术英语能力理论本文立足于ESP、EAP和话语分析理论等几大学科领域,采用知识图谱分析的方法,分析SSCI数据库收录的EAP写作研究文献,历时和共时理解自1990至2014年25年间的EAP写作研究传统与热点,包括4个时间段的阶段热点和研究热点的整体动态演变,分析潜在的研究发展趋势。对国外EAP写作研究演化趋势的分析,为我国EAP写作研究和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产出导向法“驱动”环节的微课设计——以《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艺术与自然”单元为例(杨莉芳)来源:《中国外语教育》2015年4期推荐标签:产出导向法;输出驱动假设;微课设计本文主要报告作者如何通过设计微课来实现产出导向法“驱动”环节的亲身体验,并提出反思。围绕“驱动”环节,作者详细描述了微课制作及其反复修改的全过程,分享了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并通过反思提出优化方案,包括情境与目标的过渡、“促成”与“评估”阶段的思考等,为教师利用产出导向理念设计微课提供指导。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产出导向法“促成”环节的课堂教学尝试(张文娟)来源:《中国外语教育》2015年4期推荐标签:产出导向法;驱动;促成;学用一体;大学英语本文介绍了作者如何尝试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课堂,并利用产出任务驱动学习、利用输入性学习促成产出,实现学用结合并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基于课堂实践,作者展示了一个单元的课程设计,重点介绍了教学流程中的“促成”环节,为外语教师实际教学提供参考。多模态话语中的转译现象研究——以从大学英语课本到英语课堂教学的转译为例(张德禄、瞿桃)来源:《外语电化教学》2015年6期推荐标签:多模态话语;转译;课本;大学英语教学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理论为基础,以从大学英语课本到英语课堂教学的转译为例,研究了转译的影响因素,分析了转译引起的模态、媒介和意义三方面的变化及其在教学中的效果,从转译的变化可以看出,良好的转译可以改善英语教学的效果:模态转变使教学生动有趣,媒介转变可以增强课堂互动,意义转变可以使教学重点突出、形象具体、明白易懂,提高效率,促进知识的消化吸收,这都为利用转译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启示。全球化信息时代新读写能力的特征与启示(代树兰)来源:《外语电化教学》2015年5期推荐标签:新读写能力;基本特征;教学与研究的启示在全球化信息时代,阅读、写作及交流的性质正在发生根本变化,基于社会符号学理论的多模态读写能力观、基于批评读写能力而形成的理论观、以媒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媒体读写能力观都成为新读写能力需要考虑的方向,教师应理解和有效利用现代技术环境中所要求的新技术、新策略,重新审视读写能力的内涵,并对其理论基础及其对教学的影响与要求进行深入研究,尽快将新读写能力的培养付诸教学实践并纳入评价体系。教师指导与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发展——“学术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的反思性教学研究(杨鲁新)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年5期推荐标签: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教学指导本研究为反思性课堂教学研究,采用质性个案研究方法,分析了教师指导对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发展的影响。为了探索适合我国英语学习者提高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作者融教学与研究为一体,收集了教案、教学材料、学生作业、学生反思日志等多种数据,在教学中遵循深入浅出、学以致用、过程监控的教学原则,给学生创造了互相学习的机会。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方面显著提高,且学会思考与合作。这为老师们今后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供启发。【本文对写作类教材和专著的编写、网课设计、教师培训等提供参考。】论翻译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实战意识的培养(张莹)来源:《中国翻译》2015年6期推荐标签:翻译项目管理;实战教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本文指出,翻译项目管理课程是当前中国翻译专业硕士教育中重要却亟待探索的一门课程。通过介绍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的翻译项目管理课程,作者讨论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