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金融创新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过程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至70年代各项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到80年代已形成全球性的大趋势。它是金融深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要求,给各国的金融体制、金融宏观调节和国民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一、金融创新理论:技术推进理论财富增长理论约束诱导理论新技术革命的出现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保证。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财富的迅速增长。金融业回避或摆脱其内部和外部制约。制度改革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规避管制理论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制度改革。金融机构为了获取利润而规避政府的管制。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二、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步伐明显加快的原因:1.政府严格管制的逆效应.西方各国政府对金融业所实施的严格管制对稳定银行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同时也给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带来了极大压力,特别在通货膨胀时造成了严重“脱媒”现象.在生死存亡的时刻银行等金融机构想尽一切办法来绕过政府管制谋求生存和发展.2.在高通货膨胀率的压力下,一些金融机构为了保住存款而不得不按市场高利率付息,其经营成本大于它们在资产的收益,面临着破产的风险.迫使金融机构通过新的交易方式和金融工具,把利率不断上升的风险转移到客户身上.3.放松管制的思想。在80年代西方各国放松管制的思想和随后而起的金融自由化则使金融创新掀起浪潮.美国发布《1980年放松存款性机关管制和实施货币控制法.》。日本于1984年也发表《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在此形势下许多金融机构被鼓励对政府法令和管制的限4.技术的进步。没有存款/提款功能的电脑化,出纳工作实行自动化是不可能的.电子化所产生的信息储存,再现和传递方法等速度加快,成本降低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5.现实需要是金融创新的前提。需要是发明之母,如果目前还存在着尚未被满足的需要.就可能发明一种方法趋满足那种需求,并且会使这种创新成功.三、金融创新的内容:金融战略的更新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机构的创新单一结构向集团化发展。四、金融创新的经济效应:(一)金融创新的正面经济效应:1、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机构运作效率的提高。2、金融创新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促进了金融市场一体化。3、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改革,推动了经济发展。(二)金融创新的负面经济效应:1、金融创新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2、金融创新使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加大。3、金融创新使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被削弱。五、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金融创新(FinancialInnovation)的终局效应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强,而较高程度的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远非理论模型所揭示的那样简单。由于创新,通过信贷可获得性的变动来实施货币政策的范围日益缩小,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日趋重要,根据货币政策的效应来调节经济日益困难,一些货币政策指标如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正在削弱.对此,分析如下:一、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效应金融创新对三大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以及公开市场业务)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同步的,有的影响大,有的影响小。(一)对存款准备金的影响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中央银行通常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但金融创新使得中央银行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能力减弱。一方面金融创新使得证券化趋势增强,大量的原来可用来作为存款的资金流向了非存款性金融机构,从而改变了银行业的资金负债比例,使存款在负债中的比例下降,非存款负债比例上升,因而使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减少,存款准备金的提缴基数降低;另一方面金融创新破坏了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机理,使中央银行通过增加或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倍数收缩或扩张银行货币创造能力减弱,形成了流动性陷阱。(二)对再贴现政策的影响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订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或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需,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另一种手段。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金融创新对这两项内容都产生了影响,二者共同作用,削弱了再贴现政策的效果。首先,金融创新削弱了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的作用力。中央银行根据货币市场对资金的需求调整再贴现率,其作用与金融机构对再贴现率的依赖程度呈正比,金融机构对再贴现率的依赖程度大,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的作用就越强,反之就弱。金融创新使得金融机构对再贴现率的依赖程度减弱,由于创新,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出售证券、贷款证券化、票据发行便利、在国际金融机构借款等多种途径来满足对资金的流动性需求,于是通过再贴现来弥补资金的流动性需求的比率相应下降,使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的作用削弱;其次,金融创新使得中央银行对再贴现票据要求条件放松,“真实票据说”的影响逐步削弱,创新巧妙地使各种新型票据都符合中央银行对贴现票据的规定,从而使中央银行有关合格票据的规定失效,调整能力减弱。(三)对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的证券买卖活动来扩大或收缩信用,调节货币供应量。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实际上是向社会投入一笔基础货币,直接增加社会货币供应量或使商业银行信用扩张,反之,当金融市场上资金过多时,则卖出有价证券,使信用规模收缩,货币供应量减少。金融创新所带来的证券化趋势和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增强了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金融创新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信贷流量从银行放款转为可上市买卖的债务证券。证券日益成为公众及经济实体所持有的重要资产形式。其中政府债券因兼备良好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而成为重要的流动资产,其收益率和价格成为其他证券的标准。于是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就可以通过变动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和价格来影响一般证券的收益率和价格,调控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总量,继而调节整个经济。此外,金融创新也为中央银行的业务操作提供了大量的可供买卖的工具,使其吞吐基础货币的能力加强。二、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应金融创新正在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逐步发生深刻的变化。按照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可表述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首先是引起商业银行准备金数量发生增减变化,然后引起货币供应量发生增减变动,市场利率相应发生变动,继而引起投资发生增减变动,通过乘数效应,最终影响总收入和总支出的变动。金融创新部分地改变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使传统的传导机制受阻。首先,金融市场的创新(如欧洲货币市场的建立)使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加大,例如,一国拟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国内金融机构却可以通过欧洲货币市场筹措资金,达到信用规模,这就抵消了紧缩性货币政策效应,当一国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国内金融机构则可能将资金转移到欧洲货币市场,回避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其次,金融创新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分流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大幅度下降,这就使中央银行通过增减法定存款准备金数量来控制信贷规模的货币政策作用力降低,使运用存款准备金率传导机制部分失效,货币政策的力度减弱;第三,金融创新使货币创造的主体形成多元化,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能力减弱;中央银行传统的控制货币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来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但金融创新使非银行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其经营业务的范围越来越广,大量的活期存款涌入这些机构,创造出了大量的派生存款,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能力降低。金融创新的经济效应如何?对货币政策有何影响?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步伐明显加快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