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一、前言古典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多少代中国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三千余年前夫子谆谆切切,语重心长地教导年轻人应学诗,三千余年后的1999年的一个春日,我们同样听到了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的劝勉:“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古诗文教学开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二、现状调查那么,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现状究竟如何呢?就这一问题,本人于200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及第二学期期始阶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本区规模不一的四所小学不同年级(主要是三、五、六年级)12个班级共331名学生和67位语文教师。调查结果如下: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古诗文学习兴趣(表1)学生年级人数很有兴趣比例有一定兴趣比例无兴趣比例三995454.5%4343.4%22.0%五943638.3%5356.4%55.3%六1384834.8%7957.2%118.0%教师671826.9%4161.2%811.9%有兴趣的主要原因:(表2)原因增长知识“词句好”“有趣”“很美”含义深刻读背上口陶冶情操长大想做诗人人数1282927242219144比例38.7%8.8%8.2%7.3%6.6%5.7%4.2%1.2%从表(1)上可看出,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越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越小,“没有兴趣”的比例相对升高。教师的兴趣则低于学生。学生对古诗文有兴趣的原因阐述基本上是感性的,较为笼统、模糊且单一。如:“可以知道古代的人和事。”、“古诗很有道理。”等。仅少数高年级的学生阐述较为理性化些,如:“古诗经过岁月的磨练,古人写诗时又倾入精华,虽令人费解,但学习后别有一番风味。”,还有一位学生简洁的词汇进行了概括:“深奥、柔美、神秘、缤纷、感情真实”影响兴趣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还有少数学生认为学古诗十分枯燥,无实用价值。另有近14%的学生有(或无)兴趣原因一栏里空白或填“不知道”。2.夜来春雨润垂杨春水新生不满塘────古诗文掌握量学生古诗文掌握(主要指能背诵)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表3)年级课内(首/人)课外(首/人)总计(首/人)班级人均最高值(首/人)班级间差异最大值(首/人)应掌握实际掌握三54.918.223.126.47.5五1312.823.536.350.628.7六2019.619.939.548.317.7从表(3)看,课内掌握情况较好,课外掌握量与年龄并未完全成正比,而是因班而异。五年级一个班人均掌握量比六年级人均高11.1首,且比六年级中人均最高的班级多2.3首/人。经调查,原因是该班语文老师平时对古诗文教学比较重视,每周都有学习要求。虽然各年级学生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定量的古诗文,但对照《课程标准》第二学段50篇(段),第三学段60篇(段),小学阶段共160篇的要求显然存在差距(即使加上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其他白话文片断)。而且,绝大部分是五言、七言古诗,词可谓凤毛麟角,古文则无一篇。从教师古诗文掌握情况调查结果看来,则有些让人心虚和尴尬:人均47.2首,与学生差距不大,与最高的班级比甚至还少3.4首。其中,也是古诗占了绝大多数,完整掌握的古词古文较少。虽常言“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劝学》),但恐怕我们无法为此欣慰,为此陶陶然吧!3.肯未吊古酣歌否恰放黄花一两枝────教学情况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表4)内容是否指导课外诵读有否对课外诵读情况进行检查经常(定期)偶尔从不经常(定期)偶尔从不人数81191495524030比例25.2%59.5%15.3%16.9%73.8%9.2%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表5)内容是否进行课外古诗文补充教学有无列入教学计划经常(定期)偶尔从不有书面计划有,但未诉诸文字无人数1836744611比例29.5%59.0%11.5%6.6%75.4%18.0%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课内古诗文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讲解法”,即按逐字逐句地解释理解,然后让学生串讲诗意,最后背诵默写的步骤进行教学。而且,教学时往往不是从学生已有基础为起点。如教学那些学生幼小时就接触过,甚至能背诵如流的古诗,教师仍当作全新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少数几位教师采用“自学点拨法”,即让学生先自学,然后交流,教师对难点进行点拨。课外古诗文的教学方法也大多与课内无甚差别,仅一名教师谈到由学生自学大致了解诗文意思即可。还有一名教师采用“古诗综合实践课”的形式。〔注:以上个别表中师生总计数与受调查师生数有出入,原因是有若干师生在相应题目上未作答或所填内容意思不明。〕三、原因分析调查表明,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不甚理想。原因何在?主客观都有。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环境因素从上一世纪(二十世纪)以来,不仅在教育领域,我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古典文化精粕之扬弃,不说数典忘祖,至少也是矫枉过正,将“孩子连同洗脚水一起倒掉了”。“文革”更是将此推到极致,“推倒在地还要踏上一只脚”,其结果便是传统文化在我国两三代人中几乎断了代。其后,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全社会上上下下将兴奋点更多地关注到现代化与西方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无暇顾及。于是,传统文化的湮灭,人文精神的缺失,几乎到了历史最低点,令人不禁扼腕痛惜。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古典诗文,自上而下一直以来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罕有其一席之地,各级教研活动有关古诗文教学的研讨实践也难得惊鸿一瞥。家庭教育也是如此。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担忧的:“很是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2002年3月4日《都市快报》第一版就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杭州某业余学校开出“古诗文诵读班”,却因仅招到一名学生而只得暂时停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开办的英语等班早就爆满。本次调查中仅一名学生谈到自己读背古诗文的原因是:“家中大人每人都会,也要求我学。”2.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教材因素现代教学论认为,教材是现代课程的三大主要构件之一,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编定的系统反映阅读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重要工具。正如张志公先生所指出的;“在这完整的体系中,那本‘教科书’毕竟是核心。”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也总是以此“本”为本,开展教学活动,而现行教材在古诗文篇目的选编上却恰恰有所局限。著名的唐代文学研究学者陈尚君曾谈到:语文教育中,古诗文所占比例太少,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及广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就显薄弱,以至于有些中文系硕士生、博士生标点古书都有困难。”他所指的虽是中学和高校语文教材、课程的问题,但小学语文教材何尝不是如此?现在我们普遍使用的省义务教材也存在这种“厚今薄古”的状况。小学阶段六个学年共12册语文课本中,总计编录了24首古诗,仅占课文总数的7.4%,而且形式单一,绝句23首(其中五言7首,七言16首),律诗仅1首(且只录其前半部分)。乐府诗、古词、古文则未见一首(篇)。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则较多地呈现无序、随意状态,内容本身之间,与学生学习、生活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不易引起学生兴趣,也不易记忆、回顾。而这恰恰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障碍和难题之一。3.古调虽好空自爱今人无心多不弹──教师因素教师同时作为社会人,当然也深受环境的影响。个人的学生生涯中便缺少传统文化的浸淫,古典诗文底蕴丰厚之人鲜见,对古典诗文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等缺乏足够的认识。踏上讲台后,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繁重,校园外缤纷世界的种种诱惑,使得“偌大的世界,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教师们很难心静如水,能耐得寂寞,慢慢积淀。即使在如今如火如荼的学历进修中学到古代文学这门课,也很难真正有所提高。因为成人高校的学习往往是种“文凭教育”,更多地体现了应试教育的本质,为了对付考试,老师们主要是背诵知识性的条文,如作者名字、作品名称、内容大意,地位价值等,而对于作品本身极少接触,更不用说深入作品,潜心会学了。从此次调查结果就可见一斑:教师掌握的古诗中除因教学接触较多的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二十余首,及尚为学生时在教科书上学到的个别诗篇外,其他的掌握较少,且篇幅都较短小。古词、古文原本学得不多,更随岁月雨打风吹去,留下的大多只是模糊的影子,或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句罢了。因此说古诗文内蕴教师远不足“一桶水”,更遑论“长流水”了。4.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教学方法教师自身对古诗文价值认识不足,传统文化积淀的“贫血”,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体现在教学设计和过程的实施中,其主要表现:①重内容轻意蕴:教师往往以本(教材)为本,“我的眼里只有你”,目标定位、教学设计往往把解词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花大力气解决。先是逐字逐词地解释,再是理解每个句子,最后串讲整首诗的意思,到此便达成了目标。而古诗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却常遭忽略,成了雪泥鸿爪。②重传授,轻感悟: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较大。于是,常常是教师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云云。学生自读感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所以,我们常常可以在学生的课本上看到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译文笔记。③重背默,轻朗读:古诗文的背默固然重要,但跳过朗读这重要的一步,背默不免有似空中楼阁了。在很多的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机会很少。常常是课始学了生字读一遍,然后理解诗意后再读一遍,一首诗“学完”,统共读了两三遍。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情感显然是“不可能的任务”,了,恐怕此时还有不少学生连读通都存在问题呢!以上列所述为特征的古诗文课堂教学将古诗文最具价值的神韵剥离肢解,“碎拆下来,不成片断”(张炎《词源》)。课堂也了无神采,索然无味。5.汉家故事真当改新咏知君胜弱翁────评价机制《课程标准》之前的《语文教学大纲》,以及省编《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试用)》对一────六学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阐述中关于古诗文几乎只字未提,后者仅在第四学年中浮光掠影地提到要“了解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初步培养民族自豪感。”。《大纲》和《纲要》作为“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程度的重要标准”,对于古诗文教学的忽略(或曰“未明确提出”),必然导致教学评价的偏废。传统的评价工具────试卷在古诗文方面的测试题,方式十分单一,缺乏综合性,灵活性,只重结果,轻视过程,而且似乎练就了“驻颜术”,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几乎同一副面孔:默写课内古诗(整首或其中几个诗句),解释词句。这一“套路”为师生们所熟悉,加上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反过来必然影响教与学的内容、形式、方法及效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新出台的《课程标准》在各学段中都明确提出了古诗文诵读的要求,还单独列出关于古诗文阅读的评价建议,更在附录中,安排了“优秀诗文推荐篇目”,其指导意义自然十分深远,但恐一时难于立竿见影,尚须假于时日。四、改进措施1.四顾山光接水色凭栏十里支荷香──环境建设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可能离开某种环境而单独存在,周围的一切都会时时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它虽不能决定人,但它对人的影响和作用历来被人们所重视。“昔孟母,择邻处。”(《三字经》)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①社会环境的建设:全社会都应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大氛围。当然,这是一个背景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