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序号1)课题1、光的传播备课日期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9月2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通过实验了解光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光可以透过透明物体,了解光的反射现象。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教学准备1、光沿直线传播实验材料——蜡烛、带小孔的硬卡纸、纸管事塑料软管。2、手电筒、投影仪、光学演示箱、蚊香、透明水槽、水。3、各色纸片、玻璃镜片、不锈钢板、木板。4、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或投影片,如手电筒灯光、车灯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2、指导学生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1、谈话: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没有光,地球将会变得怎样?人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2、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能发光。(1)教师出示一些光源的投影片。(2)讲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能自己发光,如蜡烛、火柴、电筒、太阳、萤火虫等。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都叫光源。太阳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大源。(3)学生讨论:镜子在阳光下能反光,镜子是不是光源?电池能使灯泡发光,电池是不是光源?月亮是不是光源?为什么?(1)谈话: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板书课题)(2)出示投影片——透过密林、云层和门窗的阳光。(3)讨论:生活中你是否看到类似以上图片中的现象?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怎样传播的?(通过讨论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假设)(4)实验验证假设。①讲述: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可以用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根纸管或塑料软管来做对比实验,也可用三张带小孔的硬卡纸做实验。②学生看课本第4页实验1图示,分组实验,并在可以看到烛光的插图上画出烛光传播到眼睛的路线。③汇报结果并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④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1的结果。3、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⑤教师演示实验2:调整光学演示箱使进光孔为3个,在箱内充满烟雾,使灯光或阳光通过光栏射入箱内,可以看到三条直线光束。⑥学生分组做实验3:把一束光线射入玻璃水槽里的水中,为增加效果,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粉质颜料,并把实验室窗帘拉上。⑦讨论:光在透明物体中是如何传播的?⑧小结:光线是直线传播的,而且光线能透过透明的物体。⑨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2、3的结果。(1)提问:我们为什么能看见周围的东西呢?(学生可能回答:因为我们有眼睛)在漆黑的屋里我们虽然睁着眼睛为什么也看不见东西呢?为什么一开灯又看见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有光,光把东西照亮了)(2)观察:光以不同角度照在镜面及其他物体上,观察光的反射现象。(3)分组实验:利用投影仪灯光、手电筒灯光或把室外阳光反射进室内,研究不同材料、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的本领。(4)学生汇报结果。(5)讲述:我们能看见周围的物体,是因为光线照亮了这些物体,光又从这些物体上反射到我们眼里的缘故。物体表面越光滑平整,反射光的能力就越强;物体颜色越浅,反射光线的能力越强。(6)学生填写课本第4页实验结果。4、教师总结。课后感受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充分认识光是以直线传播的。学生对小孔成像能解释清楚了。教案(序号2)课题2、凸透镜备课日期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9月13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有聚光、放大和成像的作用,了解凸透镜的应用。2、学生通过对凸透镜的研究,进行定理观测,初步认识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学习测量它的焦距和放大倍数。3、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研究凸透镜是怎样成像的。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动手制作能力。教学准备1、焦距不同的各种凸透镜,纸屏、蜡烛。2、投影仪、幻片、凸透镜成像原理图投影片、老花眼睛、铁架台。3、塑料尺、火柴、印有彩色图文的透明纸、照相底片、手电筒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认识凸透镜。(出示一只放大镜和一副老花眼镜)谈话:同学们都见过爷爷的老花眼镜或者放大镜吧?说说你有哪些玩法呢?(学生一般都玩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至少也能回答出“能放大”“能晒着火柴头”等玩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放大镜和老花眼镜还有哪些玩法和其中的奥秘。(1)学生用手摸凸透镜。(投影——竖放的放大镜镜片)(2)讲述: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凸透镜,放大镜和老花眼睛都是凸透镜。(板书课题)(1)指导学生看课本第5页插图,熟悉实验内2、认识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和放大倍数。容。(2)组织学生拿着凸透镜、火柴和直尺到室外阳光强的地方玩凸透镜。(一部分学生用凸透镜自由玩,一部分学生不用凸透镜,直接将火柴放到阳光下晒,然后再交换做实验)教师要巡回指导,如凸透镜面要和阳光垂直,调节镜面到火柴头的距离使光斑最小最亮,手拿放大镜不要晃动等。也可让学生边玩边研究怎样玩才能达到以上几个要求。(3)各组汇报实验现象,学生一般会回答:①火柴头被点燃了。②蚂蚁、小虫被晒死了。③纸被烧冒烟了,纸被烧出一个小洞。(4)师生小结: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成一个亮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集中了太阳的光和热,温度很高,所以能使火柴燃烧。因为老花眼镜也是凸透镜,因此不能用它去看太阳或其他强光源,以防烧伤眼睛。(5)教师示范用直尺测量凸透镜焦距,并告诉学生什么叫焦距及其测量的方法。(6)学生分组测量凸透镜焦距,并记录数据。(7)师生回到室内并进行实验小结:凸透镜有聚光和放大作用。(8)学生参照课本第6页插图,即用两把相同的尺子测量凸透镜放大倍数。为了避免凸透镜的晃动,可以用铁架台固定放大镜。(1)讲述: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凸透镜有聚光和放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插图进行实验;也可以右手持凸透镜,左手拿一张白纸,按上述方法进行实验。你发现有什么现象?3、认识凸透镜成像作用。4、进一步研究凸透镜成像作用。(2)学生分组实验。(3)学生汇报实验现象。(4)师生小结。(5)学生填写课本第7页实验结果。(6)用投影仪出示凸透镜成像原理图。提问:通过刚才实验,你知道凸透镜的位置与成像大小有什么关系?(7)讨论:为什么通过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1)引导学生分析实践1中的问题,并结合上面成像实验中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最后提供给学生下面表格,让学生边实验边填写。蜡烛与凸透镜距离(厘米)纸屏与凸透镜距离(厘米)成像情况正倒放大缩小相等(2)学生分组实验并讨论,教师巡视指导。(3)提问:①凸透镜成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缩小或放大的)②怎样做能使图像清晰?(移动蜡烛、凸透镜或纸屏)③成像的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凸透镜到纸屏的距离大,图像就小;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凸透镜到纸屏的距离小,图像就大。)(4)小结成像的大小变化规律。①演示“投影机”成像。②学生参照课本第7页图制作模拟投影机。为了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要把窗帘拉上遮光,使室内光线较暗。③各组交流“投影机”制作方法、效果及经验。如:“怎样做成像上的图案和文字才不会颠倒?有哪些做法可以使图像更清晰?”等等。5、教师总结本课。课后感受由于凸透镜在生活中比较多见,在学生中有大部分学生都曾玩过,因此教学本课较轻松,学生实验也较成功。教案(序号3)课题3、眼睛和照相机备课日期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9月18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照相机和眼睛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初步了解照相机和眼睛的成像原理。2、通过观察把照相机和眼睛进行类比,使学生知道照相机是仿照眼睛成像的原理设计而成的,从而了解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准备1、照相机、平面镜。2、眼球的构造、视觉成因示意图,照相机构造示意图。3、制造土照相机的材料。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认识照相机的构造。2、认识眼睛的构造。1、提问:(1)眼睛有什么作用?(2)如果需要把大自然中的美丽景物留下来,我们有什么好办法?(看图讨论)2、揭题:眼睛和照相机有哪些相似的地方?(板书课题)(1)提问:照相机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它是怎样拍摄出照片的?(2)出示照相机,观察照相机的构造示意图?(3)讨论:①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的哪一部分?它有什么作用?②暗盒中的底片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的哪一部分?它有什么作用?③怎样使所照景物的图像能够清晰地落在底片上?(4)小结:照相机就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1)谈话:人的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吗?(2)出示眼睛模型或眼睛构造示意图。(3)讨论:晶状体、视网膜、瞳孔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部件?它们各有什么作用?(4)师生小结:眼睛的主要构造。(1)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眼睛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是什么原因?3、认识眼睛成像的原理。4、认识近视的成因及预防近视的方法。(2)出示眼球模型演示视觉形成过程。(3)小结:眼睛之所以能看见周围的各种物体,一是必须有光,二是眼球内可以成像的构造。当我们睁开眼睛,从周围物体发射或反射而来的光,穿过瞳孔和晶状体,聚集在眼睛后面的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图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大脑,所以我们就能看到这些物体。(1)谈话:照相机拍摄景物时可调整镜头与胶片的距离使图像清晰,而眼睛观察物体只有靠连在晶状体上的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调节晶状体的焦距,使物体的图像清晰地落在视网膜上。有些同学眼睛近视,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2)观察、比较正常眼睛成像图与近视眼睛成像图,了解近视的成因。(3)讨论:如果长时间地近距离看书写字,不注意休息会带来什么后果?为什么?(4)小结:如果总是近距离看书写字,牵引晶状体的肌肉总是处于紧张状态,时间长了,肌肉就会疲劳,失去调节能力。再看远处物体时,肌肉不能放松,晶状体的弯曲程度不能改变,透过晶状体形成的图像不能落在视网膜上,我们看到的景物会模糊,就成为近视了。(5)讨论:知道了近视的成因,应该怎样预防近视?为什么?(6)师生小结(1)谈话:瞳孔在眼睛中的晶状体前,它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在较暗的室内和明亮的室外,用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看一看瞳孔有什么变化。5、认识瞳孔的作用。6、教师总结结束本课。(2)学生实验、汇报。(3)讨论:为什么瞳孔的大小会变化?(在较暗的光线下,瞳孔会变得很大,而在明亮的光线下,瞳孔会变得很小)(4)小结:在较暗的光线下,瞳孔会变大,是让更多的光线进入眼中,而在明亮有光线下,瞳孔变得很小,是为了防止过多的光线射入眼中损坏视网膜。(5)讨论:你认为照相机的“瞳孔”在哪里?它是怎样工作的?课后感受通过凸透镜成像与照相机结构的比较,学生能判断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教案(序号4)课题4、光的颜色备课日期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9月20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2、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准备1、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2、看到物体颜色的材料——几张不同颜色的纸片。3、认识光的三原色的实验材料——每人一支手电筒,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黏胶片。4、制作彩色陀螺所需材料+——火柴梗,红、绿、蓝圆形卡纸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1、谈话:(1)(出示彩虹挂图或投影片)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有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1)谈话: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2)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新课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2、认识彩虹的形成。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