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3苗军芙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思考山东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分院苗军芙(250013)电子邮箱:Sdmiaojunfu@163.com2020/1/3苗军芙2一、健康概述(一)健康的含义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成立大会上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1989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使健康的含义更加完整、全面。健康即生理、心理的健康和谐状态。(二)生理健康人体各器官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并具备良好的劳动效能。2020/1/3苗军芙3(三)心理健康1948年第三届心理卫生大会上提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理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前苏联:心理健康是“很大的自由,是成功地进行体力和智力劳动的条件,也是使生活变得有充分价值的必要条件。”2020/1/3苗军芙4心理学家英格力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主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良好地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状态,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2020/1/3苗军芙5麦灵格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和其他人具有高效率的、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有满足感,或者是能快乐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2020/1/3苗军芙6心理健康可表述为: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能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2020/1/3苗军芙7二、心理健康的判别标准(一)统计学标准(二)心理测量学标准(三)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四)社会适应标准(五)生活适应标准(六)经验标准,包括医生的经验标准和患者个人的经验标准2020/1/3苗军芙8三、心理健康的特征(一)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1、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全面、准确)2、能悦纳自己,即自爱(正确对待生理特征的问题)3、合理的自我控制(合理的自我定位;坚强的意志品质)(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1、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并尊重客观规律2020/1/3苗军芙92、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需要并与客观现实保持平衡3、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三)智力正常,乐于实践,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成绩1、智力正常2、乐于生活、学习和工作3、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取得应有的成绩2020/1/3苗军芙10(四)乐于交往,人际关系融洽并有关系亲密的朋友1、乐于交往2、能够给别人以实质性的帮助并接受别人实质性的帮助3、有知心朋友(五)具有正常、乐观、稳定的情绪1、情绪反应正常2、主导情绪是积极肯定的3、情绪具有稳定性2020/1/3苗军芙11(六)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1、行为表现与年龄特征相一致2、行为表现与社会“角色”相一致3、行为反应强度与刺激强度相一致4、行为具有一贯性和统一性2020/1/3苗军芙12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一)小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1、心理发展的迅速性;2、心理发展的协调性;3、心理表现的开放性;4、心理发展的可塑性。(二)小学生心理教育的特殊性1、心理诊断的发展性2020/1/3苗军芙132、心理治疗的特殊性(1)对矫治的动机不同;(2)对治疗过程和目标的了解不同;(3)言语能力不同;(4)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5)对治疗过程的防御程度不同。2020/1/3苗军芙14(三)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1、有一定的自我意识;2、学校适应顺利;3、智力正常,乐于学习;4、能与家长、教师、同学友好相处,人际关系和谐;5、情绪正常,反应适度;6、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点。2020/1/3苗军芙15五、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一)学习问题厌学;学习效率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阅读困难;考试焦虑等。(二)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友伴关系等。(三)学校生活适应问题学校生活不适应、不适应高一年级的生活等。2020/1/3苗军芙164、自我概念问题缺乏自知、自信;自我膨胀;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差距过大;自贬的思维方式。5、与青春期性心理有关问题青春发育引起的各种情绪困扰;异性交往中的问题、早恋2020/1/3苗军芙17六、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生理因素1、遗传素质因素(先天缺陷、易感体质)2、分娩因素(早产、难产、新生窒息;分娩方式)3、发育因素(发育迟缓、青春发育的时间及引起的体形特点)4、生理疾病、外伤、中毒等因素的影响5、神经——内分泌异常的影响2020/1/3苗军芙18(二)家庭因素的影响1、家庭的自然结构2、家庭教育、教养方式3、家庭心理气氛4、家长的素质5、出生顺序(三)学校因素的影响1、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2、教师的影响(教育态度、教育方法、知识能力、人格特征、男女比例等)2020/1/3苗军芙193、学校的人际关系4、学校的风气5、学校的各种组织及组织的各种活动6、教育内容(单一、过难、活动过少)(四)社会因素1、社区因素(农村、城市)2、社会文化背景3、社会经济地位4、社会政治局面5、社会风气6、社会意识形态2020/1/3苗军芙20(五)心理因素1、心理冲突2、心理压力3、角色变化4、心理挫折2020/1/3苗军芙21七、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心理观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从心理健康角度,应重视:(1)保护学生的大脑:保证营养(饮食、空气);防止损伤(外伤、中毒)。(2)合理运用,防止过分疲劳2020/1/3苗军芙22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和源泉(2)社会生活环境对人的心理起决定作用(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4)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应重视:第一,优化环境;《学习的革命》中收录了西方育儿谚语中写到:2020/1/3苗军芙23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谴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负罪感;恐惧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忧虑;怜悯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责;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忍耐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耐心;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2020/1/3苗军芙24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分享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慷慨;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友爱中成长的孩子能感受关爱;表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感激;接受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爱;承认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有一目标;真诚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头脑平静地生活;安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2020/1/3苗军芙25第二,鼓励学生接触社会,丰富学生的生活;第三,引导学生积极实践,扩大学生活动领域;第四,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与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二)反射的理论1、反射的概念:有机体对体内外刺激的有规律的反应。2、反射的种类(1)无条件反射2020/1/3苗军芙26第一,定义有机体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先天具有的不学而会的反射。第二,种类:基本的有三种:食物反射;防御反射;性反射(2)条件反射第一,定义有机体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和学习逐步形成的反射。2020/1/3苗军芙27第二,种类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刺激—反应)斯金纳的操作性(工具性)条件反射(反应——刺激)条件反射原理在学校教育有重要作用。譬如:学生良好行为的塑造、不良行为的矫正、考试焦虑的成因分析及消除、管理行为的有效性等等。2020/1/3苗军芙28(三)自我意识理论1、概念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情感、自我行动。2、种类(1)从内容上看,可分为: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2)从现实性上看,可分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2020/1/3苗军芙29(四)社会标定理论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往往被标定为各种各样的人。个体常常会按照社会的标定来表现自己的行为,出现与标定的角色相符的行动。(五)情绪理论1、情绪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并对认识有反作用;2、情绪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2020/1/3苗军芙30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称的演变比较常见的至今仍在使用的一类是:心理卫生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教育(心育)、心理健康教育。另一类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辅导、心理诊断、心理卫生等。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和法规中,有关提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2020/1/3苗军芙311988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对学生道德情操、心理品质要进行综合培养与训练”。这是较早的一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法。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要求“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2020/1/3苗军芙32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心理健康教育”一词,指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1998年4月1日起实行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提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2020/1/3苗军芙33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中指出:“继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实施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2020/1/3苗军芙34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再一次明确提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2020/1/3苗军芙351999年8月13日,国家教育部第一次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里正式启用了“心理健康教育”。此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提法逐渐普遍和统一。2001年1月1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又指出:“中小学校都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2020/1/3苗军芙362001年3月15日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这是我国第一次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的五年计划。2001年4月,国家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20/1/3苗军芙372001年6月14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教育部教育基础司颁发了14号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途径、方法、组织实施等方面做了全面的规定。2020/1/3苗军芙38(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指教育者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