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导学互动”结题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滔河乡移民小学小数课题组小学数学“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滔河乡移民小学小数“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实践研究课题组摘要:追随新课改,探索新型课堂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根据现代数学论指出:获取数学知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运用知识去解决科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是教学的主力量,课程体系作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形式,必须通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双方共同活动和交往的中介进行转换,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转化和体现。经过一年多来的课题研究已圆满完成,并收到了预期效果。关键词:导学互动模式导纲构建一、课题的提出1、基于对小学应用题教学“高耗低效”现状的忧虑。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都是采用“复习准备——讲解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的模式,结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却有很大的欠缺。学生在面对书本上的一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动脑筋的空间被大大缩小了,或者说有的时候他们就不需要动脑筋了,因为他们知道这个类型的题目要用这个方法做,那个类型的要用那个方法做。这样一种反复操作的数学教学过程,实际上并不能真正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反,这种教学缩小了学生的思考空间。2、基于对理解数学教学思想方法的反思。数学学习活动积累科学思想方法的感性经验,逐步形成灵活而缜密,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回顾刚刚逝去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数学应用意识薄弱;动手能力低;数学创造能力弱;数学教育仍然是“英才教育”而未成为“素质教育”等。这样一种状况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数学教学思想方法实践研究的再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选取与实际相联系的题目,增加探索性的题型,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给学生解题的一般策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基于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响应新课程改革,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的培养与迁移,还有利于学生在探索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这样课程的开设,它必然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来存载,也必将引起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迅速变革。实施新课程以来,广大教师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努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由于受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些课堂教学仍是耗时低效,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无情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在教学观念上,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普遍存在,使用新教材,沿用老教法。在教学目标上,一些教师注重了知识目标,忽视了能力目标,新课程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教学方式上,“注入式”教学仍占据课堂,“启发式”教学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结论给予有余,问题教学不足,考什么教什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基于此,我们确定了此研究课题。二、课题研究的依据和原则(一)研究的依据1、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①解放大脑,让学生思维;②解放双手;让学生动手;③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④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⑤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⑥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这对我们进行小学数学“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实践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2、建构主义理论。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3、《数学课程标准》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进一步告诉我们: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4、学习主体理论。教师课堂教学不仅是为学生传授知识,更应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二)研究的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创新性原则。3、主体性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呈现信息,诱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处理信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沿着“要学习——能学习——会学习”的路子发展。三、课题研究的措施与方法(一)为了开展此项实验研究,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建立完备的课题研究机制。机制的完善是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制度保障。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此项课题由邸香玲任组长,成员包括小学中学高级、小学高级教师以及青年骨干教师。2、加大专题理论学习的力度。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自主学习、导学互动等有关理论,深入领会课标精神,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把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如果说教师是承担课题研究的主体,学生是衡量课题研究的标尺,那么课堂便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课题研究也只有落实于课堂,才符合教科研的“三个服务”的方向,也才能真正贴近教育,贴近学生,研究成果也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大的推广价值。课题组成员能够把每堂课当成研究课来上,做到“心中有课题,课课有研究”。经常相互听课,互相切磋教法,教研活动抓落实,课题研究成员每学期至少上一节课题研究展示课。(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四、研究过程与步骤该项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9年5月)(1)听课调研。从2009年秋期开始,主持人结合各种工作检查或教研活动,有目的地深入不同层次的学校,听课了解数学教学现状,从中寻找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2)课题的选定与申报。2008年秋期期间,主持人选定“立足于课堂教学,用案例的形式研究探索课堂上基于生成性资源的导学策略”,并认真设计了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填写课题申报表。课题名称确定为“小学数学“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实践研究。2009年3月,课题被淅川县中小学教研室评审通过,批准为“十一五”教研立项课题。(3)制定研究方案、开题。主持人根据立项申报表中的整体思路,具体详实的制定出“课题研究方案”。随后,课题研究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2.实施阶段:(2009年5月——2010年5月)两个学期时间内,县课题指导组悉心指导我校课题研究小组认真按照“研究方案”的时序和内容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回顾整个研究过程,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课题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课前导纲研究。要求教师摈弃传统的封闭思路,用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发课堂上的互动参与,同时对学生的学情课前要有充分的预想,预想得越充分,课堂上利用导纲调控重组教学进程也就越从容。具体措施是设计并使用导纲,帮助学生自学。二是“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要求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重点研究它的出现原因、发展方向及可控性。具体措施是教师在每次协作活动上递交“问题卡”,协作会上专门开辟“问题沙龙”组织相关讨论。三是撰写课题案例。由于本课题是立足课堂教学,在微观层面上通过案例来反映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案例撰写就成了物化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事实上也是课题研究者贯穿课题研究始终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具体措施是主持人作“如何撰写教学案例”专题辅导讲座,刚性布置各校课题小组的教师每学期完成并递交2篇以上有一定质量的案例,主持人每学年选编市《教学研究》优秀课题案例专辑1册,四是规范过程性研究资料。为了加强研究过程管理,规范校课题小组的研究资料,主持人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设计了供校课题小组使用的系列课题研究记载表,有:《校课题组集体备课记录》、《备课教案纸》、《听课记录》、《校课题组集体评课记录》和《问题提交卡》共5种。以上四个阶段的研究工作并不完全是线性排列的,其中第三、四两个阶段的研究工作在第一、二两个阶段中也已经同时展开。根据“课题研究方案”,按学年认真制定出本校课题小组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并严格组织实施。校课题小组的几项经常性研究工作有:每学期组织课题小组研究活动不少于2次,课题小组成员每学期阅读相关理论书籍1本、听组内研究课不少于4节、上校内研究课1节、撰写案例不少于2篇,正常记载实验记录簿。3.总结阶段:(2010年5月——2010年7月)本阶段工作分主持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主要成员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精编并修改来自各课题校的教学案例若干则,收集汇编课题研究成果一览表,汇总课题研究网络表,编印课题研究成果集等。收集校成果性资料(录像课光盘、校课题案例集、公开课和论文获奖证书、论文发表样刊等);收集校过程性资料;收集校管理性资料等。三、研究的收获回顾整个“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全过程,课题组教师的一节节充满智慧神采飞扬的研究课,一次次问题讨论时面红耳赤的交锋,一本本字迹清晰倾注心血的实验记录簿,历历在目如同眼前。课题组的成员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彷徨,但更多的是难以舍弃的对课题研究的挚爱和追求。回首两年多走过的历程,我们欣喜的发现:教师头脑里的关于教学的想法变了,“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能力提高了,数学课堂也变了。(一)教学观念的新变。教师头脑里长期积淀且超常稳定的关于教学的认识有:在教学中,学生不是独立地,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教育学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这一传统观念导致的教学行为表现为:课堂教学的任务是教学知识,教学目标设定中最具体的是知识目标,浅者要求达到讲清知识,深者要求达到发展能力,其他的目标,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正的地位;教师备课的任务是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只是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级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也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依然是以教材为中心思考学生;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导学互动”的课堂:——教师眼里的学生不再是单纯知识的接受者,也不完全是一个抽象的群体,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如认知)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的。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家庭、社会生活坏境,积累了不同的生活经验。他们有着自己的喜好与特长、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喜欢按着自己的方式说话做事,并在学习和生活中时时处处表现出来。他们的学习活动是个性化和创生性的。他们不仅仅是“对象”、“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眼里的自我也不再局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多的是实际教学情景中学生学习状态的倾听者、运用教学智慧调控教学过程的重组者、新情境下和学生平等对话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推进者。——教学的价值追求由一维的认知价值取向转变为三维的“认知、过程、情感”亦即人的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也不再是师生围着教案转、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二)备课思路的新变。否定了课前设计精细的提问、预定标准答案、算好时间分配的传统备课思路后,“导学互动”的课堂并不是不要备课,一任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教学,而是赋予备课以新的内涵:一方面是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要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分析、对可能的期望发展分析的基础上,设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三维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主张包括应对的方法与形式,效果的预测和假设,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三)教学过程的新变。在“导学互动”的课堂上,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