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与世界格局当今世界性的金融经济危机,是美国等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内在矛盾及世界各种力量之间矛盾斗争的产物。这场危机又将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预示着国际权力格局未来的变化走势。当前的金融危机可溯源到里根—撒切尔时代的三种政策理念:提倡住房私有化、放宽金融监管和崇尚“市场万能”原则。从里根时代开始,美国把这种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兜售。近30年来,美、英两国把其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金融服务、电子通讯等行业的“新经济”领域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成效,但也滋生了不少问题。美国的基本问题是极尽奢侈、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难以为继,严重削弱了美国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美国严重依赖于海外支持:极大地依赖国外资金、国外廉价产品与国外石油能源供应。居民的超前消费,国家的赤字财政与巨额贸易逆差,使国家和个人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美国于是就用过度的金融创新,靠滥发钞票、美元贬值,靠透支未来用以维系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这不仅严重损害美国的信誉和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影响美国国债的发行和美元的垄断地位,使美国的经济更不景气;而且会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抑制各国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美国经济自身的竞争力也受到严重削弱。美国传统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普遍不如欧洲和日本,而由于高消费造成的劳动力成本高昂,则更使美国的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美国意识形态的霸权也处于“危机中”。“美式民主”是美国引以自豪的一种重要出口“品牌”。为此,美国大力推行“价值观外交”,不遗余力地向他国推销美式民主。采取的手段或明或暗,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和发动战争的方法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且不说阿富汗战争和公开用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的伊拉克战争,人们从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等国相继发生的“玫瑰革命”、“橙色革命”中,也都能找到美国“输出民主”的痕迹。不过,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美国不仅在“输出民主”的过程中遭到顽强的反抗和抵制,而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不仅加重了政府的债务负担,削弱了美国的基本实力,而且恶化了美国的国际环境,在政治上使美国的声誉受到严重伤害,表明绝对的军事优势并不能自动转化为政治胜利,被视为是美国霸权开始走向衰落的一个标志。一、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这次危机的危害和影响尚在裂变中,还远不见谷底,但有个事实已非常清楚,即:目前对世界经济运行影响极大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非常不合理。在这样的体系中,为了美国的一国利益,美元可以为所欲为;美国捅了娄子,整个世界跟着倒霉。这种以一国利益为上的体系弊端,在运行了数十年之后,终于恶性爆发,国际社会一片呼声,要对这种体系进行改革,尽管怎么改主张不一,但必须改已是异口同声。在国际呼声中,有的要建立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有的希望实行“大国共治”,中国希望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总之,普遍希望通过改革能建立约束美元为所欲为和改变单一美元本位体系的新机制。美国当然极不情愿改变由它一家垄断国际金融体系的局面,但危机当前,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姿态,同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如果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真能改变或者制约美国垄断的局面的话,势必会对整个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应看到,所谓这场金融危机撼动了现有的国际体系,并不是说这个体系已摇摇欲坠、即刻崩溃,而是说明这个体系的公信度和共认基础已被动摇。国际体系的改革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推动改革将会成为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金融货币体系作为国际体系中的子体系不是孤立存在的。现有不合理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生存于当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之中,是在这个大的体系的支配和纵容下起作用的。要改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势必要触动现有国际经济政治体系的调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可以说是从一个节点上,激起了国际社会更多地对整个国际体系合理性的质疑。国际社会在探讨如何改革现有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同时,不可能不思考、不触动现有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二、金融危机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一)金融危机冲击美霸主地位法新社认为由于投资者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担忧与日俱增,华尔街股市大幅下挫。零售额下降,是美国经济可能陷入更大困境的一个迹象。大多数美国经济学家评估,美国09年第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0.2%,第四季度的降幅为0.8%。衰退并不仅仅会导致经济急速下滑,衰退的危险性在于,经济可能会很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无力走出困境。但反对者说,急剧的变化已经发生,时候快到了。就伊拉克和阿富汗代价高昂和旷日持久的战争,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糟糕的金融动荡,政治和国内经济所面临的空前的信任危机。伊朗和委内瑞拉等国断言“帝国”的终结,俄罗斯则宣告“多极世界”即将来临,届时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强国将占据统治地位。就连德国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也说过。(二)西方势力下滑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顾问多米尼克·莫伊西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西方势力全球性下滑”,文章中指出,西方是输家。借用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的话来说:东方在增长,西方在衰退,西方充满担忧,东方满怀希望。金融资本主义接近崩溃,加速了国际政治的革命。国有化是美国对这场危机作出的最初反应。但是,欧洲面临的主要障碍恰恰就是民族主义。在有“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心态,在形势糟糕的时候,这种心态就更不可避免了。欧盟领导人峰会上,萨科齐提出“欧洲的应对方案”,欧洲国家“不再人人为自己”。峰会在最后一刻签署了一份大规模行动文件,欧元区15国领导人承诺:“不让任何一家大型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中垮台。”认可各国以“布朗方案”为基础向银行体系注资,以共同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目前,各国累计的救市资金已超过2万亿欧元。欧盟所有27个成员国首脑在2009年10月15日至16日又在布鲁塞尔开会,欧元区领导人达成的救市方案得到所有欧盟国家的认可,并且布朗和萨科齐“重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呼吁也成为欧盟的共识。(三)新兴发展中大国地位有所提升金融危机向全球扩散,对各国都产生冲击和影响,但性质是不同的,对美国的冲击是根本性的,关系到经济是继续增长还是衰退的问题,而对其他国家影响则是有限的,更多是经济增长的压力加大。如果此轮金融危机按照一些专家估计持续两至五年的话,意味着美国与其他大国实力对比将进一步发生变化。香港商报发表题为《全球格局转向经济政治多极》的评论文章指出,美国金融危机恶化并导致全球金融市场激烈动荡和全球经济面临滞胀,将削弱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进而削弱其对全球政治的发言权。亦即是说,有助于世界走向“政治经济多极”。总的来说,观察世界格局,一是要看影响世界局势发展变化的各主要力量主体的力量消长(对比)状况;二是要看各主要力量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状况。从各主要力量主体的力量消长状况来看,表现形式上仍然是“一超多强”的力量格局,但具体分析,无论是“一超”还是“多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的“一超”——美国已威风大减。尽管其谋求世界霸权、主导国际事务的战略没有变,但已处处显得力不从心。这次金融危机美国是始作俑者,它不仅让人们看到了这个超级大国自身虚弱的一面,也让人们看到了其主导国际事务能量不支的一面。美国不仅难以解决国际上面临的种种问题,而且还使其自身的问题殃及了国际社会。在危机面前,美国的对外战略作调整和收缩是必然的,曾经一度嚣张的单边主义收敛了,而寻求与其他力量主体合作的声音多了。当然也应看到,美国在衰弱,但还不至于衰弱到当年英国被取代时那种日落西山的状况。目前国际上也还没有任何其他力量主体能将它取代。美国也不甘衰弱,同时也在极力防范和遏制任何可能对其形成挑战的力量的崛起,但遏制力的弱化和其他力量的兴起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今的“多强”已今非昔比。从这次应对危机的表现来看,一批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大国的力量和作用在增强。不仅原已在“多极”之列的中、俄的地位更加突出,而且又有一批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等进入了“准极”的行列。前不久的20国集团峰会已让人们感觉到现在的“多强”真正多了。“一超”弱了,“多强”多了,世界格局力量主体实力消长的状况表明,世界更像多极化了。从各主要力量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状况来看,虽然矛盾依然丛生,但在全球化作用下,无论是“一超”与“多强”之间,还是“多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趋紧密。这次金融危机,原本只是美国的次贷问题,但通过不健康的金融操作和全球化的作用,造成了国际性的危害。全球化不仅使许多国家享受到了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方式等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好处,同时也让各国尝到了一旦出现危机,大家都难脱干系的苦果。全球化的纽带让世界各主要力量主体之间形成了利益交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关系。无论是“一超”还是“多强”,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支配下,彼此均成为“利益攸关方”。利益上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必然形成各方寻求合作的共需。大家都明白,在全球化这条船上,想不被海啸掀翻,就必须同舟共济。胡主席在20国集团峰会上发言的主题就是“通力合作、共度时艰”,这也是国际社会的共识。这次会议发表的宣言也表示,要通过持续的伙伴关系、合作和多边主义来战胜挑战。三、从中国视角看金融危机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经济学理论认为,危机和复苏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两个不同阶段。实际上,危机和复苏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在危机的后期,危机中有复苏,复苏中有危机。目前世界经济运行正处于这样一个状态。各方面的信息表明,国际金融危机的尖峰已经过去,世界主要经济体均已出现止跌回升的复苏迹象。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影响自爆发之日就已开始。目前,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经济V型复苏,进入新的增长周期的态势已经形成。中国经济的复苏必将对世界经济止跌回升提供助推力。中国政府对金融危机的应对,不仅对中国经济产生良性刺激,而且对国际社会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因此从中国视角来讨论这一个问题无疑是必要和有意义的。(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对比加速消长以中国(China)、印度(India)、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金砖四国”(BRICK)崛起为标志的新兴经济体的不断壮大,意味着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动摇,国际金融危机使西方国家经济遭受重创,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对比的加速消长,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难以为继,其结果是20国集团取代8国集团成为世界经济论坛的主角。2009年9月25日,20国集团会议在美国匹兹堡发表联合声明,宣布20国集团取代8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协调的首要全球性论坛。声明中,20国集团领导人同意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至少增加5%,将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体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至少增加3%。据报道,目前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为17.4%,中国仅占3.72%。经过一轮新的改革后,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将大幅增加,有望超过日本,投票权比重由原先的第六位升至第二位。G8被G20取代,标志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和话语权的相对下降,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和话语权的相对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已经进入加速变化阶段。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断言:单极世界已经落幕。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力量的中心。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则指出: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美国的全球领导能力走向末路的征兆。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的预测是:美国的统治能力将在2025年之前大幅削弱。八国首脑高峰会议(G8峰会)是指现今世界八大工业领袖国的联盟,始创于1975年六国首脑高峰会议(G6峰会),始创国有6个,包括法国、美国、英国、西德、日本、意大利,其后加拿大于1976年加入,成为七国首脑高峰会议(G7峰会)。第8个成员国是俄罗斯,该国于1991年起参与G7峰会的部分会议,至1997年,被接纳成为成员国。20国集团(Group20)由八国集团、欧洲联盟以及一些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国家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的20国集团创始会议1999年12月16日在德国柏林正式举行,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按照惯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