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情境串理念下的统计教学基本流程(一)基本流程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课的开始阶段,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的、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富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明确探究方向,为统计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2、解决问题,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描述数据和作出决策的方法是统计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落实这一目标的具体流程如下:(1)针对问题,收集数据(2)整理数据,学习方法本环节可按尝试整理、体验方法——合作交流、理解方法——比较反思、优化方法这三个步骤进行。(3)分析决策,解决问题3、自主练习,应用方法4、总结反思,整理方法三、情境串理念下的统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课程标准指出:要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蕴涵信息的;体验数据是随机的和有规律的,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从以上阐述中可以看出,标准把“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掌握一些简单数据处理技能”确定为统计教学的首要目标。要实现以上目标,在统计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让学生自主产生统计的需要在统计教学中,学生对统计的需要是由老师的指令性活动产生还是由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实际需要而产生,对学生的发展有本质的区别。2(二)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统计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1、让学生学会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收集数据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现场收集数据。二是汇集课前调查的数据。2、让学生尝试对数据进行解释与应用解释统计结果是分析数据的一种能力,也是对统计结果进行判断的基础。开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得到数据结果的活动,目的是从数据中获得判断和预测。(三)关注学生在统计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状态体验是学生从经历走向感悟所不可缺少的过程。(四)注重统计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统计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靠课堂教学。因为统计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课堂教学中往往很难完全展示一个统计的全过程,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将课内外结合起来。1、向课前开放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可将教学过程向课前延伸,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搜集整理有关的数据,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2、向课后延伸为了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针对学生刚学习的统计新知识、新方法,设计开放性、拓展性的课后实践题目,采取各小组在课外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方式,适时组织开展统计活动。(五)淡化术语与纯粹计算,强调相关概念的统计学意义统计教学中包含较多的概念、公式和统计图表。比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这些内容的教学,既不能简单地作为名词和术语性学习来处理,也不能仅仅作为相应的代数和图形知识的学习来处理,应当突出这些概念、公式和图表所蕴涵的统计学背景。七、图形的运动第一节情境串教学法在“图形的运动”教学中的应用3“图形的运动”是数学课程标准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加强的内容。在第一学段,主要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在第二学段,主要包括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将简单图形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或旋转90°;将简单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设计简单的图案,以上内容都只要求在方格纸上完成。了解图形的运动,对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对图形美的感受与欣赏都是十分重要的。一、背景分析以往的小学数学课程,一般只学习图形的对称。课改以来我们对“图形的运动”教学做了大量的行动性实验研究,发现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教师对相关概念的认识不准确(二)不重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图形运动的相关知识(三)不重视让学生感悟相关概念的本质特征“图形的运动”领域中的相关概念,大都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有所感知。但生活中的现象并不都是数学意义上完整的概念。一些教师在这个领域的教学中,不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相关概念的本质特征。(四)不重视让学生自主探索图形运动的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二、情境串理念下的“图形的运动”教学基本流程(一)基本流程1.提供素材,感知现象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建议特别强调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又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的、具体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运动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感知运动现象,为下一步逐渐将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数学化打下基础。2.研究素材,掌握特征4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图形运动的概念,必须经过学生对生活素材的分析、综合、比较、想象、描述、模拟、分析和推理等活动。因此,在前面观察各项运动,初步感知运动现象的基础上,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各项运动进行分类、比较,并加以语言或动作描述,然后举例,这个过程就是抽象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学生对图形变换的特征初步有了本质的把握。3.模拟运动,探究方法像上面所述,空间观念的培养,几何直觉的发展是要经过各个层次培养的,虽然前面学生经过了观察、分析、比较、描述、举例等一系列抽象的过程,但毕竟还是停留在生活的层面上,停留在说的层面上,还没有完成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还是仅仅在研究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因此,本环节需从几何图形这个角度进行图形运动操作。通过从模拟实物运动,到几何图形运动,从观察点的运动到整体的运动,学生逐渐建立起动态表象,逐步体会图形运动的思想方法。经过了这个“做”的过程,生活中的运动现象真正得到了数学化。4.拓展创新,体验应用学习掌握图形运动的方式方法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到数学应用之美。教师要注重选取丰富的生活素材,组织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形运动,感受其普遍性,体会其中的美,从而使学生展开想象,激发起创作欲望。三、情境串理念下的“图形的运动”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一)选取生活中典型的素材,让学生充分感知众所周知,新的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趋势之一是加强数学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关注数学的抽象与应用。所以,教学图形的运动时,大家也都想到了联系现实生活,由生活中素材入手进行教学。还要因地制宜选取一些当地特有的素材作为补充,使之更贴近本地、本校学生的所见所闻。郊区和农村的教师,更要关注到这一点,因为目前教材中的素材,大多取材于城市的生活,极少反映农村特有的事物。(二)抓住图形运动的本质特征,加深学生对图形运动的认识与理解5在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图形运动现象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对观察对象本质的把握,忽略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着重从图形运动的角度观察、思考和把握,抓出图形运动的本质特征。(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能够做出解释或验证直观判断是学生学习图形的运动知识的常用方法,学生做出的判断有时并不完全可靠,让学生在解释或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本质特征,也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为了便于随时让学生解释验证,教学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把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图形或图案先画在纸上,再剪下来,作为学具准备好,随时拿出这些学具动手验证,在指导学生合乎逻辑地表述验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方法内在的严谨性。验证时,学生可以采用折纸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测量等其他的方法,这样的验证,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特征,也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学生陈述自己的验证结果时,教师不必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合乎逻辑地说明完整的过程,但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纠正、补充学生的表述,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四)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好的数学活动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八、图形与位置情境串教学法在“图形与位置”教学中的应用“图形与位置”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四项内容标准之一,涉及“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比例尺”、“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绘制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等内容。让学生描述描述路线图,把现实的三维世界转化成二维平面图来表示,可以增强学生对物体方向和距离的理解,有利于他们在对周围事物和实物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空间观念。一、背景分析在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6(一)对“认识左右”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准确在小学阶段引进“认识左右”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发展学生的方位知觉来帮助学生认知物体的相对位置,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但这方面的内容仅仅限制在“初步认识”上,如果随意拔高要求,就会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一些认识上的矛盾。(二)注重教材情境的使用,忽视生活经验的再现“图形与位置”的知识来自丰富的生活原型,这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有的教师往往只是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而没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唤起生活经验,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三)注重知识性目标的落实,轻视过程性目标的体验以往的教学中,关注较多的是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生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途径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思维。在教学课程标准学段目标里,几乎逐条都强调过程性目标——“经历、体验、感受、探索”,探索与理解,探索与掌握……实际教学中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四)注重知识结论的记忆,轻视知识的灵活应用“图形与位置”的教学中,需要理解的知识性内容所占比重不多,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方位词的使用和图示的方式方法。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不是以记住一些知识为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注重对知识、结论的记忆,钻研这一知识点有可能考察的形式,而轻视了所学知识的运用。二、情境串理念下的“图形与位置”教学基本流程(一)基本流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方位概念、图形的位置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教学时教师应注重选取现实的、有意义的、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作为情境或题材,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这些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从事相关数学活动的机会。2、直观感受,探究新知7在创设的生活情境的基础上,学生有了初步的几何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直观的感知。本环节要以直观和动手操作为基本手段,引导学生去掉非本质的东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出数学模型,用数学的方式表示物体所处的位置。3、实践操作,积累经验在初步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提供大量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并在操作活动中积累经验,为实际应用打下基础。4、拓展应用,发展思维当学生掌握了图形与位置的相关知识经验后,本环节要组织学生解决密切结合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方位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有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比例尺的知识,开展绘制校园、家庭平面图等创造性活动,使学生综合运用方向与位置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三、情境串理念下的“图形与位置”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在进行图形与位置的教学中特别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注意和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1、教学要尽量从学生的生活积累起步,从学生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切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学习新知的背景知识。2、还要注重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从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二)创设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