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音字“曲”,你怎么这么难读懂——以《小鱼的梦》为例谈多音字教学我组的三轮试教中,都重视了多音字“曲”的学习,在学习曲的两个读音后,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行巩固,可没想到这个我们预设中很简单的小练习却屡屡成了教学中的过不去的坎儿。【分析问题】“曲qū”,为什么是过不去的坎儿?1.学情把握不准第一次教学片段师:那你仔细的看看,其中老师挑出了这个词,催眠曲。在前面咱们还学习了小山村对吗,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注意红色字的读音,一起来读读。生:新修的山间公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师:说说你发现什么了?、生:我发现“曲”是多音字。师:恩,你发现它多音了。那在第一句话里,咱们用的是哪个音呢?找个同学来拼一拼。生:qǔ师:你能读完整的吗?你来读这第一句,完整的。生:风儿唱起催眠曲。师:第二句话读的是哪个音,你能再拼拼吗?生:qū师:好。那咱们看看,曲读三声的时候我们用在跟音乐有关的地方,对不对。曲读一声的时候表示弯弯曲曲,不直,对不对?师:用qǔ这个音能组什么词?生:歌曲、乐曲师:用qū这个音能组什么词?生:弯弯曲曲师:还有吗?生:没了。学生们对歌曲、乐曲这样的词接触很多,常听常说,读音不会错。可是生活中很少说弯曲,曲线等词。那么这两个音就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既然要让孩子区分多音字的音和义,那就要在“qū”这个音上多下功夫。而第一次试教老师由催眠曲一词引入多音字,让学生读读第一句话,再读读第二句话,就开始让学生分辨qū和qǔ这两个读音,显得很仓促。2教学环节设置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第二次教学片段师: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生:1风儿唱起催眠曲(qǔ),波浪又把摇篮推。2新修的山间公路弯弯曲曲(qū)。师:字音不同,字义的区别更大。投影上有三个解释①跟“直”相对。②能唱的文辞。③不公正,不合理。你能给这两句话中的“曲”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吗?生选择字义师:读读这些词:曲线,戏曲,歌曲,曲折生:曲(qǔ)折第二次施教教师让学生去选择与不同字音相对应的字义。学生对这几个解释还处于一知半解呢,教师就让学生据义定音,真是难为了一年级的孩子了。教学时应该一环紧扣一环,体现学习的梯度,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真正领悟多音字音与义之间的联系。3.教师理解不到位不同读音不同意义的很多词挂连在一个字上。如果找不到意义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有混沌难辨的感觉。多音字常出现的误读情况也很复杂,有的字某一读音容易整体误读作另一读音,如:到处,处理,上声常被整体误读作去声。有的字可能存在着口语同书面语脱节的现象,例如尽有两个音,jìn,jǐn。jǐn是口语中常用单音节词,但人们似乎是知其音义,不知其字,在说jǐn这个音时与这个字对不上号。当看到书面语时又不知这个字原来还有jǐn这个音。于是尽(jǐn)管、尽(jǐn)快、尽(jǐn)量、尽(jǐn)早等词经常被读作jìn。本课中的“曲”字也属于这种情况。qū弯曲,曲线。qǔ歌曲,乐曲。“qū”这个音经常被误读为上声。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的教学就有了深度和广度。正式展示:师:“曲”字是一个多音字。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读qǔ,催眠曲的曲。你能用qǔ来组个词吗生:乐曲,曲子,歌曲师:刚才同学们组的词语中你发现什么时候读qǔ生:表示音乐的时候。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再来读读这些词。生:歌曲,乐曲师:那么什么时候读qū呢,教师用手势画曲线来提示学生。生:表示不直的时候读qū师:谁能用qū来组词生:弯曲,曲线师:出示词语,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词。生:曲线,曲直师:在课文中读催眠曲,我们把这个词送回课文中再读读。【归纳与梳理】现代汉语多音字来源很多,如:词义引申引发的多音字,汉字简化引发的多音字,文白异读引发的多音字,古代假借通用文字造成的多音字,古今音变造成的多音字等等。因此,多音字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减少学生误读误用。要在语言环境中加强理解,在运用中得到感悟。1.联系词性区别读音有的多音字不同读音代表不同词性,如:好:形容词hǎo,优点多的;动词hào喜爱。2.用意义区别读音字总是与词相联系的,一个字造出来的词有一大片,词义可能全不一样,但是字只有一个,把某一个字的某一读音里的意义搞清楚了,就能了解一批词语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使字音字义脱离语境、脱离词语的运用。从词入手的积累是必需的,但要使自己的积累有规律可循就得抓住字这个纲,把大量词语归拢到字上,当然这个归拢的工作主要靠教师来做,学生自己还难于独立完成。如:快乐与音乐。再如:歌曲,弯曲。3.根据应用情况不同区别读音有些多音字的各音项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差别不大,我们很难从意义上把各个读音区分开,但它们或者使用情况不同或者运用的场合不同,我们可以根据这两点把它们区分开。如:削xiāo用于单纯词,削苹果,削铅笔,刀削面,xuē用于合成词,削弱,削减,剥削。4.多读多念,提高字音使用频率,建立音义的联系反复地念读字词这一方法对学习一些特殊的多音字会非常有效。姓氏、人名、地名、国名、历史人名、音译词、化学元素用字等多音字的音项和这些多音字的其它音项意义上一般不会有联系,我们也无法从词性、应用角度区别它们,只能反复诵读加强音义之间的联系机械记忆。捕捉读写结合处,探寻最佳结合点——区研究课《成吉思汗和鹰》读写结合点设计案例北京市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樊微微2012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践行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每位语文老师也都意识到了,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承担着“得意、得言、得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的任务,因此在阅读课中进行读与写的结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研读一篇篇文本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读写结合点在文中出现的位置不同:或题目、或文中、或标点……;设计的意义也不同:或提升主旨、或激发联想、或模仿结构、表达顺序……对《成吉思汗和鹰》这篇课文的最佳读写结合点的探寻,就经历了曲折的探寻过程。一、替文中的主人公张口说话在《成吉思汗和鹰》这篇课文中,鹰用“盘旋、打掉杯子、撞掉杯子、撞翻杯子、扑掉杯子”等动作营救自己的主人,成吉思汗因为口渴难耐而没能察觉鹰的异常。一个主人公老鹰不会说话,课文对另一个主人公成吉思汗的描写也多为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对其心理描写的文字较少。因此,这文中的留白,是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最先发现的可以结合读与写的地方。在这一想法的指引下,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不断转换角色:把自己想象成鹰,对主人公说:“主人,千万不要喝那水!那水有毒!”“我已经打掉你的水杯了,你为什么还要喝?”“您怎么不理解我的意思呢?千万别喝啊!”“就算您要了解我的命,我也不能让您喝这水!”……;把自己想象成成吉思汗,补充心理描写——“今儿这老鹰是怎么了?是不是跟我闹着玩儿呢?”“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耐你,你可不能得寸进尺啊!”……【分析】课堂效果显示,学生的参与度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了,课堂很活跃。在补白的基础上学生在朗读时情感的融入很自然。但是文中鹰四次打翻水杯,成吉思汗从没怎么生气,到有点儿生气,再到真的生气了,直至最后的气急败坏,可补充的地方足足有八处之多,每一处都涉及到了课堂显得很碎,而且教法单一,学生的补白也有很多雷同之处。有的学生在补白时或因为用词,或因为理解,或因为语序等问题,还会引发课堂笑场。对这几处补白必须有所删减、优化、整合!在梳理鹰的动作线索时,我发现“打掉”“撞掉”“撞翻”“扑掉”这四个动词中均含有“杯子掉落”的意思,但用词很微妙,“打”“撞”“扑”显示鹰的动作越来越激烈,乃至用全身的力量去扑掉水杯。在鹰最后一次打扑杯子的时候,让学生揣摩鹰的心里话,学生在说的时候能够有效勾连起前文的内容,既节约时间,又整合了学习内容。比如有的学生这样表达:“主人啊,我第一次打掉杯子,您没有能够理解我的心。第二次、第三次我用的力度更大了,您怎么还是不明白啊?那毒水不能喝啊!我知道您已经气急败坏了,我知道我再扑下去您会杀了我,可是我和您生活了这么多年,您待我如父子,就算我死,也要救下您的命啊!”课文在描写成吉思汗的语句中,笔墨分布在第二次时着力很少,第一次和第三次可以融入补白,第四次则完全可以从“气急败坏”的动作中表达出来,不用补白,学生也能很好地读出来。二、三选一:想对老鹰/成吉思汗/自己说在充分地学文之后,我带领整体回顾全文,升华提炼主旨的部分,我设计了这样的开放式小练笔:1.我想对老鹰说:“”2.我想对成吉思汗说:“”3.我想对自己说:“”这样设计的初衷除了为让学生在练习写的过程中评价主人公,也为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还有一点是为了我在授课中弹性地掌控课堂时间。【分析】在实际操控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展现出来的空话、套话特别多——“我要学习你的忠心耿耿。”“我以后也要勇于改正错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的帮助并不大,而且在表达的时候还削弱了前面学习积淀起来的情感基调。这条路走不通,应如何处理呢?在反复思量后,我设计了让成吉思汗为老鹰写悼词的环节。三、为鹰写悼词在又一次的试讲中,我采用了“为鹰写悼词”的设计。学生在悼词中写到了成吉思汗与鹰的亦父子亦君臣的关系,写到了成吉思汗的万分懊悔,提到了鹰的忠心耿耿等,涉及到了课文的情节、对主人公的评价、对主旨的提炼。【分析】我满以为这是最适合的读写结合点,然而张立老师在点评试讲课的时候一针见血地指出:“写作训练点在哪儿?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什么帮助?”一语点醒我这个局中人:对啊,难道读写结合点只是让学生做一个课堂总结吗?这背离了提升写作素养的初衷啊!一时间,我陷入了迷茫。四、目光转向课文插图,写人物神态、动作、心理在我陷入困顿的思维死胡同时,张立老师引导我把目光投入到了文中的第二幅插图上这幅图表现了成吉思汗明白了真相后懊悔不已的场面。图片中成吉思汗的神情、动作、心理都可以成为发散点,这对学生在习作中描写人物、描写场面都很有益处。在实际操作中,也经历了三个阶段:1.直接出示插图写一写直接出示本图,教师说:“此时,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神情有些茫然,不知道从何下笔。从学生眼中感受到的练笔指向性不明问题,在听试讲的老师的反馈中也得到了反应:写什么?由此,“搭台阶”的想法浮现出来。2.搭设“台阶”写一写在出示图片的时候,添加上文字注释:“台阶”搭上以后,指向性更明了了。但是有利的同时也有弊:全班学生中有70%以上选择写“眼中充满泪花”,其余的20%选择了写“双手抚摸着鹰的伤口”,思维的局限性被提示语限定住了。于是,再度修改中,选择了去掉“台阶”,先通过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做引导,再让学生发散思维去写。3.再撤“台阶”写一写在做研究课的课堂上,读写结合的环节是这样处理的:教师:成吉思汗小心翼翼地捧着他错杀的宠鹰,(出图片,音乐)此时,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看,成吉思汗的眼里……成吉思汗的嗓子……成吉思汗的双手……(1)学生A说:眼睛红、闪动着泪花——(点评:是啊,人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是一代天骄,此时他懊悔不已,眼中闪动着泪花!)(2)学生B说:他喉咙哽咽——(点评:这是多么痛心才会有的表现啊!)(3)教师话语引:你还看到了他的手——(学生:双手在颤抖啊!)(4)教师话语再引:你看到他浑身——……(5)轻轻地拿起笔,写出你眼中的这画面吧。学生在这样的情感渲染下,所写的内容摆脱了束缚——“他的浑身不住地颤抖,心中如同万箭穿过……”“连周围的小花、小草仿佛也在低声哭泣,连酷热的太阳仿佛也躲进了云层,不忍再看这一幕……”“他的喉咙里像堵住了棉絮……”【分析】有效的设计如一石入水,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圈圈涟漪,而且学生的练习的过程中炼词炼句,反复斟酌,让静态的画面在他们的笔下变成了动态的场面。对《成吉思汗和鹰》这一课的读写结合点一波三折的探寻过程,对我本人的提升来说是生动鲜活的一节课。作为语文教师,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火眼金睛”,及时捕捉和挖掘到文中读写结合的契机,让阅读和写作并肩发展,是我在教学之路的前进过程中继续锤炼的本领!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第九单元《活见鬼》前测试卷班级:姓名:一、关于读音1.请为文中加点的字标注读音(1)即投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