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下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完整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为标题,在苏联的50年代,出现了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作品。在此之前,斯大林时代的文坛大都是歌颂文学,宣扬“无冲突论”,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粉饰生活、回避矛盾的状况,并且粗暴批判一些触及现实的作家作品。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胆的表现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解冻》一书结尾有“你看,到解冻的时节了”的句子,因此,西方评论界认为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将这股新的文学潮流称作“解冻文学”。威塞克斯小说:~是哈代的系列小说的总题名,包括14部小说,威塞克斯是哈代的家乡。哈代把威塞克斯的同一背景把多部小说联成一体。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罗曼史和幻想”、“爱情阴谋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主要内容是描写19世纪后半时期英国宗法制农村社会的衰亡,表现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代表作是《无名的裘德》、《德伯家的苔丝》等。这些小说展示了英国农村的恬静景象。波尔金诺之秋:1830年,普希金因为霍乱流行不得不在波尔金诺住了长达三个月之久,但是在这三个月之间,他先后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包括《射击》、《暴风雪》和《驿站长》等5个短篇的《别尔金小说集》,其中的《驿站长》对后世作家如果戈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产生了重大影响。还有4个小悲剧和30多首抒情诗,“波尔金诺之秋”以其丰硕和辉煌在普希金的创作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马丁·伊登:杰克·伦敦小说未来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在欧洲的一个反传统文学流派,主要活跃在意大利和俄国文坛。未来主义的创始人是意大利诗人、戏剧家马里内蒂。1909年2月,他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宣告未来主义诞生,其剧本《他们来了》是该流派在创作方面的最高成果。俄国未来主义最重要的代表是马雅可夫斯基。该流派的宗旨是同旧的文化传统决裂,追求文学艺术在内容和形式的彻底革新;认为文学艺术的使命应是探索未知世界,面向未来,展示人的意识冲动,在文学艺术的主题上反映新的社会现实和价值观念,把文学变成现代生活的“动力学”。在艺术形式上,主张彻底摒弃传统手法,“运用自由不羁的字句”,随心所欲地表达运动的各种形态和速度。易卜生社会问题剧:19世纪60~90年代,易卜生针对挪威社会存在的道德、法律、婚姻、教育、妇女解放和民主政治等问题,写出了十多部剧本。这些剧本真实的描写了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冷酷无情的法律、以男权为中心的家庭婚姻关系,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庸俗和自由主义政客的丑恶。这些剧本被称为“社会问题剧”。其中著名的是《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等。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以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剧坛,并引发了19世纪末欧洲戏剧的一场革命。尼古林卡:托尔斯泰《童年》《少年》《青年》自传三部曲中的人物2长河小说:是指20世纪初的肖伯纳戏剧、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德莱塞《美国的悲剧》、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等作品。他们的创作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其思想与艺术观念基本相同,且大都热衷于写作多卷本的长篇小说,力图通过一个家庭的历史变迁或一个人物的一生遭遇,对社会历史风貌作史诗性的反映。罗曼·罗兰称这类作品为“长河小说”。“小人物”:特指俄国社会中的小职员、小官吏。他们地位低下、生活贫困,又胆小怕事,逆来顺受,成为所谓“大人物”侮辱损害的对象。俄国一批具有民主和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家,通过塑造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腐朽,同情弱小者。普希金的短篇小说《驿站长》中的维林,开了俄国文学史上描写“小人物”形象系列的先河。简答题: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转变到“新人”形象的过程。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有一定教养,自命清高,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想过有意义的生活,但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缺乏生活目的,远离人民,精神空虚,性格忧郁、彷徨,无所作为,在俄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多余人”。“多余人”这个名称出自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后来,俄国作家又塑造出一系列多余人形象,他们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赫尔岑《谁之罪》中的别尔托夫、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和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性格)奥勃洛摩夫是冈察洛夫所塑造的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他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青年,但他懒惰成性,没有任何实际活动的能力。他总是整天处于昏睡的状态,甚至做梦也在睡觉,最后在睡梦中死去。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懒惰、优柔寡断、好空想的特点,被称为“奥勃洛摩夫性格”。他也成为农奴主和地主的剥削寄生生活的代名词.奥涅金和毕巧林还有对专制制度的消极反抗,罗亭还有对农奴制度的激烈抨击和对新生活的热烈向往,而他就只剩下对旧生活方式的适应和满足。这个形象说明贵族知识分子在50年代后的俄国已丧失了进步性,预示了“新人”的形象将取代“多余人”形象。“新人”形象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平民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来自社会下层,与人民有密切的联系,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意志、突出的工作能力、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还有积极乐观的思想情绪和决心献身革命的精神。他们都是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生气勃勃的一代新人,富有民主思想和实干精神,敢于大胆批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代表着俄国光明的未来。代表人物有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英沙罗夫、《父与子》中的巴扎罗夫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中的罗普霍夫、薇拉、吉尔沙洛夫和拉赫美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复调”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发现了“复调现象”,这是相对于巴赫金称之为“单调”的样式而言的。在“单调”样式中,作家以一种很肯定的观点来演绎故事,其观念左右着作品故事的进程直到结局。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却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地位。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互不干扰的存在着,作家始终未提供给读者一种肯定的结论。巴赫金认为陀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模式——复调型的艺术思维”。3《呼啸山庄》之“奇特”小说突出的特征有三点。第一,打破了流行的“奋斗—成功”的模式代之以“复仇—毁灭”的情节。第二,打破了流行的“绅士淑女”型的人物模式,代之狂野不羁的新人物。第三,打破了流行的从容体面的风格,代之以狂热恐怖的歌特式风格。作品还具有复杂而独创的情节结构,小说的开端而戏剧性情节却已接近尾声。此外,作品中桀骜不驯的人物性格,异乎寻常的强烈的爱、恨及复仇意识,完全有悖于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正统规范。但这种不寻常的叙事手法和艺术上的独创性却对后代英国小说多有影响。《虹》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虹》通过一家三代人的遭遇,描述了工业革命给传统的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以巨大的热情和深度,探索有关性的心理问题。第一代人的生活带有田园诗的色彩,同时也预示古老文明即将结束。第二代人精神的苦闷和呆滞的目光,是令人窒息的工业化社会的最好注解。第三代人的探索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表达了人们要冲破狭窄的生活圈子,渴望一种自然和谐的生活。思想感情:《虹》不仅从两性关系上探讨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摧残,而且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小说的第12章谈到了矿工们的悲惨命运。工人们在非人的条件下工作,离开了矿井,就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躯体。对于他们的妻子来说,他们只是养家活命的机器。小说无情的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异化,劳动者成为资本和机器的附庸和奴隶。《虹》以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史诗般的画面,以及对两性关系严肃而充满热情的探索,成为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一部经典作品。卡夫卡《变形记》中“变形”的寓意。卡夫卡的《变形记》以夸张、怪诞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小职员由人变为“虫”的悲惨遭遇。格里高尔的变形自然是荒诞的,但其寓意却是现实的。作品表现了小人物的灾难感和孤独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严重的异化现象,有强烈的社会批评性。1.象征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异化”处境。金钱、机器、生产方式把人变成奴隶。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隔膜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2.它象征了自我的一种怯懦、逃避和封闭。卑微的小人物是无力同残酷的现实相抗衡的,他只能躲进甲壳里,忍受孤独、忍受痛苦,冷眼看世界。论述题:根据《高老头》中的几组人物说明拜金主义的罪恶。高老头和他的两个女儿(雷斯托伯爵夫人&银行家纽沁根太太);伏盖太太;伏脱冷;拉斯蒂涅和鲍赛昂子爵夫人。结合《老人与海》谈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冰山”原则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短篇小说《死在午后》中提出的创作主张。他以冰山比喻创作:“冰山在海里移动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露出水面。”海明威认为作者只应该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水下的八分之七是留给读者的丰富的想象余地。这一创作原则使海明威形成了简约含蓄精炼深沉的艺术风格,在散文文体上开了一代新风。4基本复习资料整理(以人物为线索)一、斯丹达尔识记:《拉辛与莎士比亚》;《阿尔芒斯》;《瓦尼娜·瓦尼尼》;《巴玛修道院》;《吕西安·娄凡》。理解:斯丹达尔的现实主义创作主张;“红”与“黑”的寓意。要求:掌握《红与黑》的思想内容;于连形象;《红与黑》的艺术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集中反对时间和地点的整一律,主张用散文写悲剧和喜剧。是现实主义的宣言书。《红与黑》:标志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红&黑象征:其一,象征政治力量。“红”象征热血和革命,“黑”象征封建的反动力量。其二,象征主人公于连谋取前程的途径。“红”指拿破仑帝国时的红军装,走从军的道路。“黑”指教士的道袍,走教会的道路。其三,象征不同的历史时期。“红”象征充满业绩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尤其是拿破仑帝国时期;“黑”代表教会恶势力以及猖獗的复辟时期,于连即生活在这两个时期的转换期间。其四,象征主人公于连的命运。“红”指鲜血,于连的结局是死于非命。“黑”指孝服,玛特尔小姐身穿孝服亲手埋葬了于连的头颅。心理描写艺术:分析式心理描写,根据人物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细致地描写人物心理,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来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和矛盾分裂的情感。《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作家能及的层次。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于连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小说主人公于连是波旁复辟王朝末期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中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他聪明敏感,记忆力好,自尊心强,志向远大,认为自己是一块成就大事业的料子,相信自己也能像拿破仑那样一样奋斗成功,但复辟王朝断送了他的美梦,靠战场获取功名,走拿破仑的道路已经不可能,只好隐藏自己的真实思想,改走教会的道路。于连的思想性格是复杂而矛盾的。一方面是自尊、进取、反抗,对上流社会抱有仇视心理。他出身平民,受到启蒙思想影响,崇拜拿破仑,具有强烈的自由、平等意识,他不安于低贱的地位,宁死也不愿成为贵族的奴仆,把别人对他的同情看做是侮辱。他征服市长夫人起先是出于报复心理,他对两位贵族夫人的爱情,是作为向等级观念挑战的手段。他仇视上流社会的心理在小说最后法庭一幕中表现得更加充分,其实于连伤人未死,完全不应该被判死刑,但他非常清楚上流社会是以死来惩罚他企图插足上流社会,所以决不向上流社会讨饶,放弃上诉权利,以死向黑暗社会现实提出控诉。于连性格的另一方面是孤傲、野心和虚伪,一切为了达到个人出人头地的目的。他利用天资,把根本不喜欢的《新约全书》倒背如流;崇拜拿破仑,但在公开场合却大骂拿破仑;为了在教会的道路上步步高升,伪装虔诚,刻苦钻研神学;利用玛特尔小姐的爱情,作为爬进上流社会的阶梯。于连这种矛盾的性格,是由当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于连的形象不仅概括了当时法国社会一大批青年人的精神面貌,而且也揭示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个人与不平等的社会抗争时的不幸命运。于连的悲剧结局,是由他以个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