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辅导(一年级下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小学数学教材辅导(一年级下册)一、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一)教学的主要内容数与代数: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第三单元加与减(一)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第五单元加与减(二)100以内进位、退位加减法第六单元购物第七单元加与减(三)100以内连加、连减法和加连减混合运算。空间与图形: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统计与概率:第八单元统计实践活动:1.结合具体内容设计的实践活动(1)小调查:你校一年级有多少个班,每班各有多少人,哪班人最多,哪班人最少(P7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之后)(2)用学过的图形设计漂亮的图案(P45有趣的图形之后)(3)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P85统计之后)2.独立设置的实践活动(1)我和小树一起长(P34前三个单元之后,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比多少,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等知识)(2)小小运动会(P68第五单元之后,利用100以内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利用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3)今天我当家(P82第七单元之后,能运用100以内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整理与复习:(1)你学到了什么(2)我的成长足迹(二)教材的编写特点1.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2.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能用数与形来表达和交流信息。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把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5.注重通过调查活动使学生体会调查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二、全册教材教学总目标:2(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一百以内的数,掌握一百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算和交流。2.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估算,初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引导学生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5.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6.使学生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7.指导学生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学进行交流。8.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2)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4)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三)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3、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4.使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三、学情分析:建议老师们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新教材学习,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情况。32、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适应情况,哪些做法值得发扬,哪些做法需要改进。3、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内容及编写特点,本学期在教学方面有什么设想和打算。4、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情况,对于数学学习情趣方面的现状如何,还需做哪些方面的努力。四、教学时间安排: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进度安排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3.3~3.7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423.10~3.14生活中的数~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433.17~3.2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443.24~3.28第三单元加与减(一)453.31~4.4第三单元加与减(一)464.7~4.11加与减(一)我和小树一起成长474.14~4.18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484.21~4.25第五单元加与减(二)494.28~4.30第五单元加与减(二)33天105.4~5.9第五单元加与减(二)56天115.12~5.16第五单元加与减(二)小小运动会4125.19~5.23第六单元购物44135.26~5.30第六单元购物第七单元加与减(三)4146.2~6.6第七单元加与减(三)4156.9~6.13今天我当家第八单元统计4166.16~6.20整理与复习4176.23~6.27期末总复习4186.30~7.4期末总复习4五、各单元教学内容介绍、教学目标及教学建议: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一)教学内容介绍已学过的相关内容:10以内数的认识与比较;20以内数的认识与比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识与比较;在具体情景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后续的相关内容:万以内数的认识与比较;大数的意义及估算(二)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2、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3、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进一步体会数与数位的意义。教学重点: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教学难点:1、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例如看实物或图能估计出大约的数量。)2、理解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关系。10个十是一百。(三)单元教学建议:5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1)可以先估一估,为了验证估计的准确度而引发数一数的需求。(2)组织学生开展实物数数活动,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例如一个一个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等,根据物品的数量选择数的方法。)(3)交流数数的方法,从而引出“十个一数”,知道10个十是100。2.开展数数游戏,培养学生估计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数感。教学中要注意促进学生估计能力的发展。在完全借助经验进行估计的基础上,体验与“参照物”进行比较的估计方法。(例如可以先让学生抓一把豆子,估一估,数一数;再抓一把豆子,与前面合在一起,再借助前面的感觉估一估;帮助学生对大约100个有一个初步的感受。)3.结合数数活动,尝试将数数的结果用计数器、图形、数字表达的过程,理解数位的意义,并能正确数数。(1)开展估计活动,并用数数加以验证。(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数数的结果。(3)借助学具进行读数与写数,注意数的读、写应与直观学具或实物对应起来。4.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1)能从情境图中寻找数学信息。(2)引导学生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必须拿出具体的两个或多个数比较。)(3)借助直观学具理解数量之间的大小程度关系。(四)单元教学课时数:6课时。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一)教学内容介绍:本单元主要内容: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米;简单的估测和测量。后续的相关内容:二年级上册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二年级下册认识分米、毫米、千米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二)单元教学目标:61、通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两个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2、认识厘米和米,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3、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4、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5、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教学重点:1、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2、认识厘米和米,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三)单元教学建议:1.在观察物体的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1)组织实物观察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书包或玩具等)(2)描述观察的结果。(说或画)(3)从观察较大物体入手。(4)出示图片说一说观察实物的位置2.通过身边物体长度的参照物,帮助建立米的单位。(1)说一说身边物体的高度与长度(2)引出长度单位米的概念(3)帮助学生建立1米长度的参照物(4)理解厘米与米的关系3.关注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1)凭借经验和常识(2)借助自己熟悉的长度,如“身体中的尺子”(3)通过与已知长度进行比较从而进行估测(四)单元教学课时数:5课时。第三单元加减法(一)(一)教学内容介绍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上册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后续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下册100以内进位、退位加减法7二年级下册乘(除)加、减的两步混合运算万以内的加减法与混合运算(二)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运算与生活的联系。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算。(包括整十数的加与减、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3、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算。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单元教学建议:1.充分借助直观操作,理解整十数的加与减(1)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在提出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进行表达。提问后,可以组织学生将问题进行分类,选择适当的加减法问题展开讨论(2)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算式(设计一个贴进生活的情境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列式,进而解决整十数的加与减。)(3)借助操作活动,体会算理(一定要训练学生会说算理,会说是理解的表现。)(4)结合活动介绍加减法各部分名称2.在解决问题中,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1)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2)探索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3)借助直观操作的体验,解释探索的过程3.在解决问题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1)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2)引导学生尝试计算(3)交流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4)借助直观学具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重点学习)(三)单元教学课时数:10课时。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8(一)教学内容介绍:已学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上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解释一下,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孩子首先接触的是整个的物体,因此要先学习立体图形。)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从物体这个立体的图形上抽象出形);利用所学图形,进行拼图、折纸、图案设计等活动。后续的相关内容:二年级下册认识角、直角、锐角与钝角;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设计图案。(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2、利用所学图形,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3、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进行图案设计。教学重点: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四)单元教学建议:1.在从立体到平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与圆(1)开展摸、看、描活动,一定要注重直观体验。摸一定要指导到位,摸哪儿,怎么摸。(2)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通过具体比较区分。例如:让学生拿一块长方体的积木整个摸一摸,让学生再次感知这是体,再用这块长方体的积木的一个面涂上印泥印在纸上,这时纸上印上的就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再让学生摸积木上涂印泥的面,点明这个面就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