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与社会偏见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周围有人提醒我们“遇到摔倒的老人不要轻易去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于要不要扶起摔倒老人我们都会产生犹豫;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摔倒老人提供帮助都成了奢侈。大家一定都还记得,在高中那段时间困扰我们大家的“扶不扶”风波。今天,我们将以扶不扶风波的起点——彭宇案为切入点,谈谈大众传播与社会偏见的关系。众所周知,大众传播的规模是覆盖全社会的,因此它具有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的特点。其次,大众传播作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这两点为大众传播带领民众,引导舆论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大众传播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通过它了解外面的世界。然而大众传播除了具有授予地位和促进社会规范的正面功能外,它还不可避免的具有一个负功能——麻醉精神。而从新闻报道这方面来讲,表现在它可以正确反映世界,却也可以歪曲世界,可以稳定社会,也可搅乱社会。我们先来看一则视频,了解一下彭宇案。【播放视频】在这则事件中,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的现象遭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而在之后一段时间的新闻报道中,类似事件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时间,似乎哪儿都有老人摔倒,全社会的好心人都遇到了讹钱的遭遇。也就是在那段时间,人们产生了“摔倒老人都会讹钱”的偏见印象。看到倒在地上的老人都不再去帮忙,反对他们冷眼相待。其实如实说来,用别人的热心肠来换取钱财的老人少之又少,“碰瓷”“讹钱”的人总归是少数。但是大众传播铺天盖地式的报道,却严重加重了人们的怀疑心与警惕性,在大众心中埋下了偏见的种子,致使之后的中国发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扰乱了社会秩序。而在5年后,也就是2011年,彭宇案的真相浮出水面,事实上,彭宇的确是和徐老太发生了碰撞,所谓的“碰瓷”、“讹钱”全都是子虚乌有的。不过,这真相就像耍大牌的明星——来得太迟了。在“彭宇案”后的5年里,每每有见死不救、见老跌倒不扶事件发生,“彭宇案”就会成为舆论进行道德追问的靶子——而在“彭宇确实和徐老太发生了碰撞”的真相面前,以前所有对“彭宇案”的道德追问都成了误读。然而,大众传播带来的偏见已然形成,歪曲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已不能改变。我们能够反思的,只有原因。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大众传播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偏见、如此恶劣的影响。而在很早以前,李普曼在其名著《舆论学》中,就针对大众传播可能会“歪曲环境”的负功能,提出过警世之言。也就是所谓的“两个环境”理论。他认为我们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一是虚拟环境。现实环境即是指客观环境,而虚拟环境则是需要通过他人才能间接体验的环境。举例说,一个北京人,虽没来过上海,但通过种种渠道,早已对“上海”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外滩、大世界、老城隍庙等等,所有这些“印象”,就构成了一种“虚拟环境”。虽然这是符合实际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是李普曼强调指出了大众传播的作用。他在现代人和现实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由大众媒介构筑的巨大的“虚拟环境”。试想,上述北京人头脑中形成“上海”的材料从何而来?不说全部,至少也可以说大部分是由大众媒介提供的。再回到我们一开始讨论的话题,“彭宇案”的受众,也就是你我,当时我们并不在现场,所以我们所得到的信息几乎全部来自大众媒介。虽然我们知道新闻报道与我们的真实生活有着差距,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我们对“彭宇案”及其类似报道中大众传播所建构的“虚拟环境”,更多只能选择无条件信任,就这样让媒介主宰我们的思想。因为,这是我们了解外界的最主要手段。而当媒介有意或无意地歪曲环境时,我们也无从验证。也就是说,当大众媒介执意建构一种已有既定基调的“虚拟环境”时,人们无法进行求证。不仅如此,人们还会将其视之为“现实环境”而展开现实的行动。我们对待“彭宇案”的信息,全部接收是大多数人的做法,再加上报道的不全面,我们就在内心对老人形成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而在之后的类似报道中,虽然发生的都是个案,但是这种心态的累积逐渐演变成一种定势的社会偏见,弄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那段时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流失及其严重,整个社会陷入一场信任危机之中。为进一步领悟传播负功能所造成的恶性循环后果,我们不妨再引用两位美国学者的见解。“如果人将某种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这是社会学者托马斯的一段话,被称作“托马斯公理”。同是社会学者的默顿,说得更具体。他提出一个所谓“自我达成的预言”的论点: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以彭宇案为起点,人们在偏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在信任的道路上背道而驰。每个人内心的偏见都在叫嚣着,这个社会缺乏信任。而结果,自己第一个放弃了对他人的信任,这个社会也如他所想的那样,被偏见所淹没。在这有一个让人添堵的“旧闻”,一则“老外扶摔倒大妈遭讹”的消息,在13年12月的某个清晨“引爆”全国。据称,一名带着东北口音的中年女子碰瓷,讹诈某外国友人1800元钱。一时间,舆论哗然,众人几乎思维定势一般地开始指责该女子丢人丢到满世界。但事件随即峰回路转,警方调查后证实,这位“友人”确是无证驾驶摩托车逆行,并撞倒了中年女子。事实是,“外国友人”没那么友好,国人的素质也并非媒体揣测的那么低,本来一件普通的交通事故,背负着沉重的“偏见”才弄到街知巷闻。在真相未澄清前,中年女子甚至接到了来自东北老家的辱骂电话,让她一时间百口莫辩,身心受伤。细细看来,“讹上老外”,果真是一条“满盘皆输”的传播链。假作真时真亦假,只因偏见大。但是如果媒体和网民不要那么匆匆下结论,不要凭着惯性思维和个人喜好去判断问题,某些传播机构不要蓄意放大此事的“恶果”,添加更多的“负能量”,也就不会出现这么多人“自扇耳光”的结局。我们永远不希望“讹诈”遍地,就好像我们也不希望“讹诈”成为大众传播的一部分。哪怕有那么多让人愤懑的事情,但我们仍然倡导公众,看到老弱病残去拉一把,看到有人有难去帮一把,这是人性本善的天性。如果“扶与不扶”,还要过多考虑,如果人为地在心中架起一座选择的天平,那么我们也就成为了被偏见所毒害的群体。而对于很多报道阴暗面的社会新闻,其实不必过多在意,抱着看过就罢的态度,不要以此为标准去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善美,莫让心里存有太多的顾虑。毕竟,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我们也不可能永远活在大众传播缔造的虚拟环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