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第三章传播的过程与类型本章重点:•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直线模式的结构特征;•循环模式的结构特征;•系统模式的结构特征;•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从众与一致论。《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学》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二、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三、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四、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第一节人类传播的基本过程《大众传播学》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大众传播学》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大众传播学》地点场所(情境)与媒介均促成了人们之间信息互动与社会信息流动的特定形式。——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大众传播学》二、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1.传播模式模式:就是对现实事物的结构、关系和功能所做的一种直观而简洁的理论描述。(1)模式与对象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大众传播学》2.拉斯韦尔的5W模式Who(谁)Sayswhat(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向谁说)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大众传播学》5W模式对应的5种分析《大众传播学》5W模式的缺陷:※将传播视为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打算影响接受者,并且总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忽略反馈。※忽略外部环境对传播过程的影响。※将传播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杂性;将研究领域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关联。《大众传播学》3.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信源噪音源信宿接收器信道发射器信息信号接收到的信号信息编码译码《大众传播学》※香农-韦弗模式提供的启示:揭示了编码、译码这对相反相成的传播因素及其功能。引入了噪音概念,并剖析了噪音对传播过程的影响。噪音:不是信源有意传送而附加在信号上的任何东西。简言之,噪音即干扰正常传播的因素。《大众传播学》讨论:列举人类传播活动中的“噪音”,并分析如何消除这些“噪音”对传播活动的影响。《大众传播学》线性传播模式的主要缺陷:a.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单向的过程b.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的过程《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学》1.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人际传播模式)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译码者释码者编码者讯息讯息三、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大众传播学》启示: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德循环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b.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c.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d.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大众传播学》缺陷:a.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合;b.不适用于大众传播过程。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可能的反馈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媒介组织大量的受众每个接收者都扮演译码释码和编码的角色个体从属于群体、在群体内讯息得到再次解释或加工《大众传播学》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大众传播学》德弗勒模式的特点:a.增加反馈机制,勾勒出一个互动模式b.拓展了噪音的概念,强调噪音影响整个过程《大众传播学》循环模式的主要缺陷:忽略了社会环境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将传播过程当作封闭回路来考察。《大众传播学》四、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1.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C:传播者R:受传者《大众传播学》•约翰赖利与马蒂尔达赖利1959年提出,其目的是通过把大众传播看作是社会上各种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系统,用更富社会学的方法使之有可能来分析大众传播。•它提出大众传播应被看作是各种社会过程中的一个过程,大众传播可以影响周围的社会,也可以受到周围社会的影响。•这个模式突出了人类传播活动的系统性、联系性及整体性。《大众传播学》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大众传播学》•德国学者马莱茨克于1963年提出。这一模式更全面、系统、具有社会性。•这个有条理地、经过周密考虑建立起来的模式,显示出大众传播是一个心理学上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提出许多影响传播者和受众的因素,指出大众传播的社会制约性和心理变量,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形象是相当复杂的,他们的行为都是许多因素的函数。《大众传播学》影响传播者的传播行为的三组因素:第一组:涉及传播者与信息的关系;第二组:涉及传播者与自身的关系;第三组:涉及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大众传播学》案例分析:美国影片《落跑新娘》剧情简介:艾克是纽约时报的专栏记者,他因为经历过破裂的婚姻,因此对女人有点感冒而显得尖酸刻薄,而他经常为了截稿时间焦头烂额,更让他沮丧的是他的顶头上司就是他的前妻。为了逃避压力,他只好躲进他常去的酒吧里,当他听到有人讨论马里兰州的一个乡下地方,有个年轻女人玛琪,她曾经有三次和准新郎踏上红毯的另一端时,又因为婚姻恐惧症而逃婚的记录。这立刻引起艾克兴趣,决定将这个话题写成专栏,并加以冷嘲热讽了一番。之后他想要印证自己的报道正确无误,于是决定亲自拜访这个小镇,没想到小镇居民却对他的报道大表反感,而正准备与第四任男友步入结婚礼堂的玛琪,更因为这篇报道大感难堪,于是又再度逃婚,并且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艾克展开报复行动。双方就在你来我往的情况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慢慢互相吸引,但是他们要如何化解前嫌,并且克服各自的心理障碍?……《大众传播学》人内传播——“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人际传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群体传播——“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组织传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大众传播——“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学》陇西行王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学》赠孟浩然李白《大众传播学》一、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自身传播,(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大众传播学》1.人内传播的特点①它是个体(个人)信息系统内的传播活动;②它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③人内传播的过程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构成,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④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大众传播学》2.人内传播的过程“主我”——I: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客我”——Me: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代表有意义的象征符主我客我《大众传播学》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客我”可以改变“主我”,“主我”也可以改变“客我”,二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大众传播学》•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而互动的介质就是所谓的“有意义的象征符”(significantsymbol)。•“有意义的象征符”可以是音声的,也可以是形象的。米德认为,“有意义的象征符”不但能够引起他人的反应,而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大众传播学》二、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而彼此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协调行为的社会活动。《大众传播学》人际传播的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和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4.人际传播属于非制度化的传播。《大众传播学》1.人际传播与人际关系人际传播的两种方式:①面对面交谈;②通过中介进行的信息沟通。《大众传播学》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建立或保持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沟通是人际关系的前提与条件;人际关系是人际沟通的进一步基础,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大众传播学》2.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①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②身势语的传播功能a)强调语言b)补充语言c)代替语言d)控制语言e)表达超语言的意义《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学》以LIETOME为例,谈谈身势语的作用。《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学》2.人际传播与“镜中我”(库利)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大众传播学》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想象。库利认为,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它的出现有三个阶段:首先,觉察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领悟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判断;第三,基于对他人行为的理解,自己评价自己的行为。《大众传播学》“四颗糖”的故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担任中学校长时,某天,他看到一个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其同学。陶行知先生立刻制止了这个孩子的行为,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然后,陶先生向别的同学简单地了解了一下学生打架的起因和过程,回到办公室,那个男生在等他。陶先生掏出一颗糖递给这个学生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准时。”《大众传播学》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这个学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先生又掏出一颗糖给他:“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打人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了。《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学》为了避免生活中的“哈哈镜”效应,了解更真实的自我(社会我),我们可以怎么做?《大众传播学》1.群体概说(1)群体:就是一群人按照个体的某种特征,在同一目标的指引和统一规范的约束下,心理和行为上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协调运动的一种社会性组合。(2)首属群体:面对面交往而关系密切的群体。(3)次属群体:次属群体规模比首属群体要大,成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次属群体既是个人步入社会所必须加入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三、群体传播群体目标、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群体分工《大众传播学》判断以下群体是首属群体还是次属群体。a.家庭b.党派c.班级d.社团e.邻里f.儿童游戏群体g.学校h.职业群体《大众传播学》(4)参照群体:人们心目中所向往的群体。(5)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6)内聚力(凝聚力):群体成员各种心理能量的汇聚,表现为认同感、归属感和有力感。群体传播是保持群体的内聚力的前提。《大众传播学》2.群体压力与从众(1)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2)群体压力在传播中的作用:其一,控制群体内部的信息流动,使之朝着有利于群体目标的方向运行;其二,抗衡群体外部的信息干扰,使之对群体及其成员发生尽可能小的影响。(3)从众:由于真实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态度变化(态度包括认识、情感和行为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