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后的高校管理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高等学校管理马丁·特罗教授在《从大众高等教育向普及高等教育转化的思考》(1970)、《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转变》(1972)、《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1973)等系列长篇论文中,提出和论证了他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他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分为“精英”(elite)、“大众”(mass)和“普及”(universal)三个阶段,并论述了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与系统性质变化的关系。他根据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史,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校在校生与适龄人口总数的比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从精英型转为大众型。当这个比率超过50%时,高等教育便迈向普及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节点时间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进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仅仅4年之后的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已经达到15%,开始向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过渡。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1%,已经前进在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分类管理管理的理念学生管理(已讲)招生与就业(已讲)人力管理(已讲)教学管理与课程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经费管理要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高校的管理理念必然发生转变,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变革。在哪些方面需要变革:1.高校管理理念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向社会开放、各院之间)2.高校管理理念由集权向分权转变(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分权、高校与学院之间的分权)3.高校管理理念由计划向市场转变(高校发展受到各类不同的企业、学生个人和家庭的影响)4.高校管理理念由粗放型的向集约型的转变5.高校管理理念由单一的教育质量观向多元的教育质量观转变(单一的质量标准要求人才的素质,统一要求,较少地考虑学生的个性应树立高校管理的多元化教育质量观念)Back教学管理:为实现教学目标,根据高校教学的特点与任务,按照一定目标、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意义:协调各种教学资源、保证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整体优化原则:宏观层面: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原则、权力与权威相结合的原则、集权和分权统一的原则、民主管理与集中决策相统一的原则、微观层面:统一管理与学术自由、教学管理与科研要求、规范管理与适度灵活课程管理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意义:1.充分开发课程资源,保证教师提供可开设的课程,供学生修读。2.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强化教学计划的改进。包括了:课程标准及教材管理、重点课程建设管理课程设置的原则: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适应科学发展的原则灵活多样的原则迈入大众化阶段我国的高校教学管理与课程管理延续了精英化阶段的一些做法,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需要改进。1.教育教学观念方面(教师中心,机械化的记录与个人能力的发挥完成教学任务与学生的发展)2.教师专业素质(除了自身的专业背景外,对自己所从事的高教管理知识极度缺乏)3.应试考核方面(仅仅局限于学术成果,对学生学习好坏的评价仅仅局限在考试分数上)4.学分制管理方面(有时并不能真正选一门自己理想的课程)应该是:课程综合化趋势、人文课程与职业课程并重的趋势、国际化与信息化Back高校科研管理:按照科学技术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高校科研活动中的目标、过程和成果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使其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原则:科研与教学、生产相促进的原则社会经济效益与学科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计划课题与自选课题相结合的原则发挥优势、形成特色的原则科研机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首位的原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内容:科研计划管理、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科研资源管理、科研成果管理。与精英阶段相比较,大众化阶段我国高校科研活动的应该有的新特点:1.注重教学与科研的质量管理,发挥学术职能机构的主导作用。熟悉学校教学科研内部管理和质量监控的恰恰是学术职能机构。而不是行政职能部门。2.科研经费投资渠道的多样化。通过拓宽办学投资渠道,加快管理体制的改革,主动积极地适应高校规模发展的新形势。3.创新信息化的科研管理,提高科研管理效率。Back高校后勤管理概念:高校在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工作提供各种物质条件的过程中所进行组织、计划、协调、决策、控制等活动。目的:保证高等学校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目标。管理主体:高等学校后勤管理的人员和组织。管理对象:后勤活动所涉及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与信息。管理的内容:行政后勤管理、基本建设管理、技术后勤管理以及财务管理与精英阶段相比,高校后勤服务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出现的变化:1.服务对象数量骤增2.后勤服务区域范围扩大3.后勤服务的质量需求提高4.后勤服务人员数量逐年降低(编制内的人员减少,基本上是引进人才的家属和临时工,雇佣思想严重,服务意识差)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阈下高校后勤管理的仍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反思:1.后勤管理观念陈旧,管理不到位。(部分高校依然是自主垄断经营,阻碍了优质资源进入高校后勤管理中去)2.管理方式落后,人员素质低下。(招纳的工人、家属、当地被征地“人”)3.高校后勤管理和实体之间的关系不明朗。后勤管理处与实体(后勤服务公司或集团)共同管理的状况。4.后勤服务公司赢利能力差,与企业化经营还有很大差距。Back高等教育经费管理高等教育经费管理则就是指对一定领域内的高等教育经费筹措、分配、拨付、使用、监督评估诸环节实施的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的活动过程,以期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管理的主体:政府机构、学校法人和学校财务部门。高等教育经费管理理论基础: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中国高等教育经费通过哪些渠道来筹措?、各级政府征用于教育的税费、捐赠或者社会对教育的投入、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等。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趋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经费在近些年的政府投入比例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递减趋势,而学杂费收取比例趋势有所增加。我国从“捐赠”中获得经费所占份量比较小,需要不断完善我国的捐资制度,充分利用社会资金。美国的捐资免税政策值得借鉴。Back体制制度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过程中,不仅在数量上发生了变化,体制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总体上看,高等教育体制在大众化过程中的变革主要表现出两大征:1.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分化而呈现出多层次化和多样化2.是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权力趋于分散和下移。具体来说:在大众化过程中,针对各种不同需求的高等教育机构类型不断涌现出来,单一的精英型高等教育体系逐渐转变为多层次、多类型的可以满足大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民办教育兴起,民办高校日益剧增,各层次的的教育结构趋于合理化,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学校更加注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新兴学科、信息技术产业所需要的学科。)政府或学术团体的垄断权力结构逐渐为市场力量所均衡,为适应这种变化,学校办学自主权必将逐渐放大,政府的权力日益通过宏观调控职能体现出来。适应大众化,体制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1.转变政府职能,直接管理变为宏观调控。理顺政府与地方相关教育部门的关系,进一步扩大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对地方高校的统筹管理权。相应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扩大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彰显高校的活力。2.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普遍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处理好党、政、群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校长与书记的关系,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适当分离。3.要进一步规范学校内部机构的设置和学院制管理。机构设置一定要以科学、精简、效能和统一为原则。4.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联系,争取更加多元化办学主体。高等教育制度包括:学制、考试制、招生就业制、学业证书制、学位制、人才培养制、人事制等。下面以人才培养中的学分制来具体谈。学分制——高等教育大众化运行的载体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现已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且在不断地在完善和发展当中。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对我们而言是“舶采品”。我国政府在20世纪末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呈现不可阻挡之势。在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迈进的过程中,具有无限生命活力的学分制就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承载之舟,是通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熊志翔回顾一下学年制:学年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以课程的学时和学习年限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按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以读满规定学习时数和学年且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与班级授课制是密切相连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等必须按国家的计划进行,招生、培养、毕业分配全部由国家统包下来。弊端:学生的学习自由度相对小,不利于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科专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学分制的由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科学层出不穷,课程体系越来越庞杂,专业分化越来越明显,学生不可能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所有课程,于是选课制应运而生。当选课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学生所学课程千差万别,且每门课程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仍以课程门数来计算学生的学习,就不能全面、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实际水平,于是就尝试以学分来标识课程内容的难度及其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据的地位,学分就成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基本单位,成为衡量学生能否毕业以及授予学位的标准。所以,学分制是选课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学分制的优越性:1.教学管理体制灵活,有利于人才的快速成长2.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3.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课程优化组合以及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4.有利于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5.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迷程6.促进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管理体制等的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也是实行学分制的前提条件进入大众化阶段,“学分制”愈加成为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内掀起一番讨论。1.陈煜认为: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等学校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任何时候都要把维护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工作都要以满足学生的全面需求。2.张陵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发展,对提高教育质量,实施标准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这种需要,学分制提供了测量学术绩效的手段和工具。3.陈敬佑认为,学分制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适应性,在人口庞大的基数上也可以增加就业率。大众化阶段,国家、院校政策文件中不断呼吁实行学分制2005年《江苏教育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一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2011年《南京晓庄学院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大众化后高校的办学特色所谓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特定社会经济环境和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或创建形成的独特的优质内涵与风貌;这种特色是有利于学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能够灵活应对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与发展,在与教育相关的各类竞争中,始终保持与其他学校相抗衡的核心竞争力与比较优势。办学特色可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高校办学特色化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一种潮流。尤其是一些地方性大学,将创建特色视为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后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1.办学理念方面传统特色大学认为其主要功能是研究学术,生产知识,发展学科,培养研究型人才;而大众化阶段的特色大学认为其主要功能是传授知识,服务社会,面向市场,培养需求量更大、规格要求更高的应用型人才。2.办学定位方面传统特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