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竞赛辅导专题讲座一、对于小学数学与数学竞赛的认识在基础教育中数学是一门主课,世界各国都是如此,每个人在他的青少年时代至少要学十年的数学,为什么大家这样重视数学呢?原因在于,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数学是引导人们进行理性探索的工具。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属于科学的文化,理性的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数学,所形成的能力,所领悟的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凝铸为个人的素质,成为一个人终生受用的财富。数学文化有着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育人功能,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实现育人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功能,重视文化观念教育,增强文化气息,提高文化品位。把数学的严谨求实的精神和推理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探索意识;善抓本质的精神和抽象的意识;联系实际的精神和应用意识等渗透到数学的教与学的全过程。要提高数学教与学的文化品位,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数学文化,促进学生人格品质的升华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我国的基础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使全体适龄儿童都得到全面发展。由于每个人的个性爱好存在差异,理所当然地要在《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由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因此,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家庭教育,业余教育成为正规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其中,数学竞赛活动尤为受到广大家长和同学的欢迎。小学数学竞赛活动作为一种学习载体,对小学生的发展一直起着积极向上的导向作用。她的积极影响,只有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才能领悟并逐步地变为现实。江泽民主席视察澳门濠江中学时谈到:解答数学题,最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的钻研精神。从数学文化的高度,揭示了“做数学”的素质教育内涵。二、小学数学竞赛题型介绍与辅导(一)高斯算法[解题指导]卡尔、弗里德希、高斯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很小的时候就聪颖过人,有很高的数学天赋,小高斯上一年级时,有一天,教师出了这样一道数学题让同学们计算:1+2+3+4+5+6+……+98+99+100=?老师刚刚出完题目,全班小朋友还有埋头计算,小高斯就很快地说出了正确答案:5050。小高斯是怎样巧妙的算出答案的呢?原来他通过细心观察,发现1——100这一串数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即它们相邻两个数的差都相等。若把这100个数,从两头往中间逐个相加,它们的和又都相等:1+100=2+99=3+88=…………=49+52=50+51,像宁产共有50个数对,每对的两个数的和为101,所以它们的总和为(1+100)×100÷2=101×50=5050。归纳出一个公式是:(首项+末项)×项数÷2注:在数学上,人们把1—100这些数中的每个数都叫做一个项,并把这样的一串数称做等差数列。例1:1+2+3-4+5+6+7-8+9+……25+26+27-28=?分析: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发现它有规律地出现着一些“减数”,因此,计算时应特别细心,下面介绍二种解法。解法一:变减为加,整体推算(其中减数为4的倍数,共28÷4=7个)(1+28)×28÷2-[(4+28)×7÷2]×2=406-224=182这样想,开始我们把减数当成加数来算了,所以后来应减去这些减数的2倍。解法二:分组累计从头算起,每四个数为1组,分别计算每组数的得数为:2,10,18,……50,其和为:(2+50)×7÷2=182这样想:四个数为1组,28个数即可分成7组,所以项数是7。2例2:有一列数,19,22,25,28……这列数的前99个数(从19开始算起)的总和是多少?分析:求总和,必须先算出这个数列的末项(即第99个数)是多少。仔细观察它们的那前几项,不难发现;后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数大“3”(这就叫做这个数列的公差)。如果都与第一个数相比,第二个数比第一个数多3;第三个数比第二个数多2个3;第四个数比第一个数多3个3……由此不难推想出,第九十九个数一定比第一个数多98个3,它是19+3×(99-1)=313再利用“高斯算法”求和(19+313)×99÷2=16434由此归纳出求末项的公式:首项+公差×(项数-1)=末项例3:从“99”开始,每隔三个数写出一个数:99,103,107,111,……1999是这列数中的第几个数?分析:求项数的思考方法与例2基本相同,首先观察这列数的前几项,发现它们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比它前面的数多4(即公差),仍拿它们都与第一个数相比,第2个数比第1个数多4;第3个数比第一个数多2个4;第4个数比第一个数多3个4;……要知道“1999”是这列数中第几个数,只要算一算比第一个数多多少个“4”就可以了,列式为(1999-99)÷4=475“1999”是这列数中的第(475+1)=476个数归纳出求项数的公式:(末项-首项)÷公差+1=项数有了这两个求末项和求项数的公式,一些稍复杂的利用“高斯算法”求和的问题就能顺利解答了。(二)整除问题[解题指导]在小学数学竞赛中,有些问题涉及“整除”这部分知识,因此,有必要结合起来较典型的例题对有关“整除”的一些更深层次的知识作一些介绍以便提高解题能力。例1:七位数“□1995□”能同时被4,9和25整除,请问“□”里各该填什么数?分析:我们由易到难地先考虑:“能被25整除”,这一条件,这时,这个七位数的末两位必须是00,25,50,和75;再考虑,“能被4整除”这一条件,也只需看它的末两位能否被4整除,并从上面的四种情况中挑选出“00”这一种。最后考虑“能被9整除”这一条件,应看它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因为1+9+9+5+0+0=24,即可知它的首位数只能填“3”(24+3=27,27能被9整除)[要点]1、能被4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多位数的末两位数字组成的数能被4整除,这个多位数一定能被4整除。2、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多位数的末两位数字组成的数能被25整除,这个多位数一定能被25整除。3、能被8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多位数的末三位数字组成的数能被8整除,这个数就能被8整除。4、能被7整除的数的特征:末三位数与末三位以前所表示的数的差,能被7整除,这个多位数就能被7整除。例2:在“□”内填上适当的数,使六位数“□1998□能被56整除”。分析:因为56可以分解成7和8的乘积,所以,要使“□1998□”能被56整除,就应站它能分别被7和8整除,先考虑它怎样才能被8整除,经推算,这个六位数的个位填“4”,再考虑它怎样才能被7整除,抓住能被7整除的数的特征,可以推算出首位应填“3”,984-319=665,665÷7=95,本题答案为:319984。整除问题同其它问题一样,也有不少综合性较强的引申题。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全面,细致,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灵活、巧妙地解答它们。(三)平均数问题[解题指导]总量÷总份数=平均数求“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在除法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平均数问题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有好多种不同的题型,但它们的基本关系式是:因此,紧紧围绕着这个基本关系式进行,深入思考是解答平均数问题的关系。3例1;有八个数排成一列,它们的平均数是54,前五个数的平均数是46,后四个数的平均数是68,第五个数是多少?分析:题目给了我们三个“平均数”,我们可以通过这三个“平均数”分别推算出原题中八个数的总和,及前五个数和后四个数的总和。八个数的总和:54×8=432前五个数的总和:46×5=230后四个数的总和:68×4=272这三个数总和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请看下面这幅示意图230●●●●▲●●●272总和432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五个数正好在前五个数与后四个数“重叠”处,求这个数,列式为230+272-432=70,答:简例2:有两组数,第一组的平均数是12.8;第二组数的平均数是10.2,而这两组数总的平均数是12.02.那么,第一组数的个数与第二组数的个数比是_____:______.分析:这是一道难度相当大的问题,因此解答的方法也不一般,下面介绍一种“借用字母参加运算”的方法,十分巧妙,也较适合我们的小学生理解。假设第一组数有A个,根据题题知道这一组数的和为12.8A,再假设第二组数为B个,其和为10.2B;这两组数的总和当然可为(A+B)×12.02.又因为这两组数在“合并”的前后,总和是不变的,所以可列出以下方程。12.8A+10.2B=12.02×(A+B)解:0.78A=1.82B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上面这个等式转化成比例。A:B=1.82:0.78A:B=7:3答:略(四)植树问题[解题指导]植树问题是一类比较普通而又常见的问题,它一般分为直线植树和周围植树两种情况,它们的关系到式分别为:直线植树:棵树=总距离÷棵距+1周围植树:棵树=总距离÷棵距例1:教室门前有一个长方形花坛,长4米,宽1.5米,在它的四周每隔0.5米栽一棵指甲花.四个角上各栽一棵,一共栽了多少棵花?分析:这是一道“周围植树“的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想像到:每隔0.5米栽一棵花,花坛的长就被分成为8段,宽则被分成为了3段.整个周长被分为(8+3)×2=22(段)因为周长是一个闭合的圆圈,它没有头和尾,所以栽花的棵数就等于段数.列式为:(4÷0.5+1.5÷0.5)×2=22棵.答:略例2:把一根钢管锯成在段要花24分钟,若把这根钢管锯成六段需要花多少分钟?分析: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把一根钢管锯成三段,只需要从中间锯2次;同样的道理,把这段钢管锯成六段,应当锯5次.123123456看了上面这两幅示意图,懂得了“所锯次数比段数少1”这一道理,再来推算工作时间就不会出差错了,列式为424÷(3-1)×(6-1)=60(分)答:略(五)相遇问题[解题指导]“相遇问题”研究的是两个人或两辆车对面行来的一些情况,它属于行程问题中的一种较特殊的题型,同时也有一些巧妙的变化,相遇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是:距离÷速度=时间这里所说的“速度”指的是两个人或两辆车的速度之和例1:甲、乙两人在周长400米的环形跑道上锻炼身体,他们朝相反的方向跑。甲、乙两人第一次相遇与第二次相遇之间经过40秒,已知甲每秒跑6米,乙每秒跑几米?分析:这道题目实质上是一个相遇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在草稿上画一个环形“跑道”演示一下就不难发现,两人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共跑了400米。两人的速度和是:400÷40=10(米/秒)乙的速度是:10-6=4(米/秒)在我们的数学竞赛中有时还出现“两次”或“多次”相遇的问题,这类问题比较特殊也很有趣。例2:甲、乙两城相距290千米,一辆客车从甲城出发向乙城驶去,每小时行45千米;一辆货车从乙城出发驶向甲城,每小时行42千米。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它们各自到达终点后休息一小时,然后立即返回,从出发时开始到返回后再一次相遇一共花了多少小时?分析:两车在各自到达终点之前就已经“相遇”了一次,它们返回再次相遇,就称为“两次相遇”问题。假如我们分析考虑,两车各自到达终点花费了多少时间,同时推算另一辆汽车至何处,再来推算第二次相遇的情况,那的确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不妨实际演示一个,就能发现两车第二一次相遇时,它们共行了三倍全部,因此求时间就不困难了。客车货车甲乙290千米290×3÷(45+42)+1=11(小时)答:略(六)追及问题[解题指导]追及问题也就是同向运动问题,它是行程问题中的另一种特殊题型,追及问题的基本关系式同样是:距离差÷速度=追及时间这里的“距离”指的是前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差”;“速度”同样是指两个人的“速度差”。例1:一艘敌舰在离我海防哨所6千米处,以每分钟400米的速度逃走,我快艘立即从哨所出发,11分钟后在离敌舰500米处开炮击沉敌舰,我快艘的速度是每分钟多少米?分析:因为本题中两舰追及的“距离”为:6000-500=5500米,追及的时间为11分钟,所以我们的快艇每分钟比敌舰多行(也就是两船的速度差):5500÷11=500米快艇每分钟行:400+500=900米。综合算式:(6000-500)÷11+400=900米答: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钟一慢一快,朝着同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