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工作计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动实验教材的有效实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二、学生情况分析说实话,新教材二年级的数学内容,对于7、8岁的孩子来说,接受能力上还是有困难的,但是,有了一年级的铺垫,学生在学数学上已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当然最重要的,是那些家长,几乎每天都帮孩子检查作业,指导,并及时在家庭作业上写上反馈意见,让学生的巩固练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三、教学内容: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四、本学期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是: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习惯方面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五、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分析重点: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之一。2、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3、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4、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像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5、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难点:1、100以内加、减法笔算的算理。2、能正确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让学生经历乘法的认识过程,知道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正确、熟练地计算乘法。4、会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5、理解倍的意义,并会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针对本学期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本学期主要采用以下措施:1、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增强学生操作、观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2、加强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书写,认真计算的习惯。同时注意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培养。4、加强与生活实际联系,寻取生活的资源进行教学,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七、教学进度:周次时间内容19.1-9.2长度单位29.5-9.9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两位数加两位数39.12-9.1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两位数减两位数49.19-9.2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用数学连加减和加减混合59.26-9.30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减法估算整理和复习610.3-10.7十一放假710.10-10.14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我长高了角的初步认识810.17-10.21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910.24-10.282—6的乘法口诀2、3、4、5的乘法口诀1010.31-11.4用数学6的乘法口诀1111.7-11.11整理与复习观察物体1211.14-11.187的乘法口诀1311.21-11.25倍的认识8的乘法口诀1411.28-12.2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1512.5-12.9整理复习实践活动1612.12-12.16统计数学广角1712.19-12.23总复习1812.26-12.30总复习191.2-1.6总复习201.9-1.13期末考试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建议: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正确表象。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4、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各种尺,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工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教师节快要到了,我们班准备搞一个庆祝活动,同学们为了布置教室忙得不亦乐乎,就在挂拉花的时候,大家发现拉花短了一截,怎么办呢?同学们准备补做一条。还要多长呢?老师量得这一截拉花和新铅笔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作为标准,测量出这枝铅笔的长度。2、学生汇报。同样长的铅笔,量出来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结论:测量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同一件物品的长度数据表示方法也不一样。3、那么,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怎样才能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呢?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方便而又统一地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1.认识厘米1)请小朋友那着自己的尺子,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认识刻度线。2)认识0刻度。0表示什么?这是起点。今天就让这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较小的单位:厘米,并学会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厘米有多长?实物投影演示从0刻度到刻度1就是1厘米。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的。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小结: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3)感受1厘米。我们知道1厘米在尺子上有这么长,请同学们找找我们的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找身边1厘米的物体。你能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的长度吗?方法:伸出左手食指,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掐着左手食指头的宽,在抽出左手的食指,右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大约就是1厘米。我么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你知道4厘米有多长吗?(5、8)2.用厘米量1)估一估师出示一张纸条,你们估计一下,这张纸条大约有多长?这张纸到底有多长,请你们用尺子量一量。2)学生动手测量出纸条的长度。几个学生演示。你们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好。测量时,物体的左端对准0刻度,物体的右端对准数字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学生合作,再一次测量。三、活动体验,寓练于乐1.看一看,铅笔长几厘米,练习一的第1题。2.辨一辨,这样测量蜡笔的长度对不对?为什么?3.量一量,再填表。橡皮长()厘米数学书长()厘米宽()厘米铅笔盒长()厘米宽()厘米4.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量一量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题:认识米用米量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重点: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米尺,折尺,卷尺、一根3米长的绳子,1米长的绳子教学过程:一、复习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2.让学生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3.用学生尺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二、导入新课教师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的尺子的长度,再量出黑板树长度、看看量了几次。然后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子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子方便些?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三、新课(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①教师拿出米尺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或小棍比一比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②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③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2)认识米与厘米间的进率。教师出示一把折尺,把它拉直,告诉学生这是一把折尺,把它拉直正好是1米。这种尺子可以折叠,携带比较方便,也叫米尺。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折尺上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厘米?“l米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l米=100厘米。2.用米量(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然后请两名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量时,要告诉学生要量物体的左端要对准卷尺的0刻度,尺子要放平拉直,看右端对着卷尺上的刻度几米多少厘米,要量的物体的长度就是几米多少厘米。学生量完后、把结果告诉大家,大家把它填在书上。(2)让学生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度,看大约是几米几厘米?四、总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米,请大家用两臂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等于多少米,我们量比较长的距离用什么尺去量比较方便?量时要从哪里量起?量到哪里?”课题:认识线段教学目标:1.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可度量的。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线段,学会量线段,画线段。教学难点:认识线段,学会量线段,画线段。教学准备: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队员叔叔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速度快)为什么从铁管上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楼梯要拐弯,而铁管是直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1.认识线段1)感知线段的直。请你摸一摸桌子边,书本边,铅笔盒边,橡皮的边等,你发现了什么?(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的)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做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做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黑板都有两个端点。2.从实例中理解线段。教师画两点,请学生把两个点连起来。一条随手连,一条用尺子连。这两条线段哪一条像书本的边?为

1 / 6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