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教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作者:《纽约客》杂志特约撰稿人约翰?卡西迪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2010-03-18两年前的3月14日,美国财长汉克?保尔森(HankPaulson)打电话给贝尔斯登(BearStearns)首席执行官艾伦?施瓦茨(AlanSchwartz),告诉他已经无计可施了。艾伦,你们现在得靠政府了,他说。否则的话,破产就是你们唯一的选择。史诗般的信贷危机由此拉开序幕。24个月过去了,人们已汲取到许多代价高昂的教训。●杠杆是毒药。2008年3月时,贝尔斯登的有形股权资本约为110亿美元,却支撑着3950亿美元的总资产--杠杆比率达到36。几年来,这种不计后果的融资让贝尔斯登得以实现约33%的利润率和20%的股本回报率;但当市场逆转时,这种做法却让贝尔斯登失去了资本、以及愿意向其提供贷款的机构。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同样的故事又在其它数十家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上演。去年,20国集团(G20)同意提高资本金比率要求,但它们迄今仍未发布相关数字。从正式的角度来说,巴塞尔守护神--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CommitteeonBankingSupervision)--在行使着职能。从非正式的角度来说,美国财长蒂姆?盖特纳(TimGeithner)对最高杠杆比率心中有数。最终发布的相关数字将表明,有关当局到底有多认真地阻止未来的崩盘。●嘎嘎叫的是鸭子;借入短期资金、贷出(或投出)长期资金的是银行。从公认的角度来说,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是投资机构;华盛顿互惠(WashingtonMutual)是储贷银行;美国国际集团(AIG)是保险公司;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GMAC)和通用电气金融服务公司(GECapital)是工业企业的子公司;ReserveFund是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但实际上,上述这些机构全都在发放资金或准货币,并在积累流动性不佳的资产。它们全都易受债权人挤兑的影响,因此监管机构应该把它们这类机构全都视为银行。如果不能遵守这一原则,就将导致监管套利和更多的崩盘。●市场并非总是有效。有必要重申这一教训吗?恐怕是的。几年来,自由市场理念已展示出自我复活的神奇能力。总是会有强大的利益集团热衷于用亚当?斯密(AdamSmith)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Hayek)的激励性语句来掩饰它们的自私目的。●大银行就像核电站。它们提供着有价值的服务,比如把资本从储户输送到企业家手中。偶尔,它们也会崩盘,对其它经济领域造成破坏,并迫使政府拿出巨额纳税人资金来收拾残局。回首往事,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显而易见的:加强监管以减少崩盘可能性,针对金融机构征收污染税以弥补崩盘带来的损失。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Obama)日前就提议征收此类税收,戈登?布朗(GordonBrown)则主动承担起把上述提议转化为全球倡议的责任。这一次,一个好的想法似乎有望取得进展。发明负外部性概念的经济学家阿瑟?塞西尔?皮古(ArthurCecilPigou),肯定在天堂的某个地方露出了笑容。●统计模型就好像是比基尼泳衣:露出来的部分令人想入非非,但藏起来的部分才是关键。纽约巴鲁学院(BaruchCollege)的已故(且政治上不正确的)教授亚伦?莱文斯坦(AaronLevenstein)也说过这句话。在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比基尼是以风险价值模型的形式出现的--该模型假定投资者(和抵押贷款持有者)就像是热罐子里四处随机碰撞的大量分子。这些奇妙的数学模型有一个迷人之处:当你不需要它们时,它们非常管用;而当你需要它们时,它们就屁用不管了。●白哲特(Bagehot)和凯恩斯(Keynes)都是正确的。在金融危机期间,央行所扮演的角色是在其它机构不愿放贷时放贷。在经济衰退期间,政府必须推动需求。通过运用这些真理,从华盛顿到法兰克福再到北京的各国当局,阻止了此次大衰退(GreatRecession)演变为另一场大萧条(GreatDepression)。●寻租并不创造财富。金融企业所赚的一部分钱,是由从其它群体转来的经济租金构成的。这些群体包括投资于积极管理型基金的投资者、被私人股本集团收购企业的员工,以及最终为过度冒险行为买单的纳税人。英国各银行在2008-09年遭受的损失,抹去了该国银行业在2001年至2007年创造的一半左右的经济增加值(工资、薪金和毛利润)。●一百年前,英国进步思想家约翰?阿特金森?霍布森(JohnAtkinsonHobson)和霍布豪斯(L.T.Hobhouse)辩称,许多财富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创造的,这就为国家把其中一部分财富重新分配给养老金和医疗计划提供了理由。而对于现代金融,新自由派的说法则更加正确。不仅银行家所创造的部分利润要依赖政府提供的隐性担保,他们用来冒险的许多资金也是属于他人的。鉴于其强大的游说力量,金融业仍可能阻止政府出台针对其活动的某些限制。但同时银行家也不应再主张,对花旗集团(Citigroup)有利的就是对美国有利的,或者对苏格兰皇家银行(RBS)有利的就是对英国有利的。别再摆出一副义正词严的样子了。本文作者是《纽约客》(TheNewYorker)特约撰稿人,著有《市场为何失效》(HowMarketsFail)一书译者/君悦英国金融时报2010/03/18【200亿元财政搅动转基因水稻商业“神经”】时间:2010年1月19日来源:中国经营报摘要:相关种子、玉米公司早就热潮涌动。2009年11月27日之前的11月23日,中国第三大种子生产商——奥瑞金公司的纳斯达克股价涨了一倍。而有“转基因水稻第一股”美誉的丰乐种业2009年12月2日强势封住涨停,短短一周丰乐种业涨幅高达23%。一切似乎都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但逐利的资本永远嗅觉灵敏。相关种子、玉米公司早就热潮涌动。2009年11月27日之前的11月23日,中国第三大种子生产商——奥瑞金公司的纳斯达克股价涨了一倍。而有“转基因水稻第一股”美誉的丰乐种业2009年12月2日强势封住涨停,短短一周丰乐种业涨幅高达23%。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五年前率先发出信号的同样是股市。2004年12月2日,丰乐种业涨停。媒体顺藤摸瓜,发现农业部一天前刚刚结束了一场专家论证会,这引发了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的第一次大规模争议。考虑到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批准转基因作物作为主粮的国家,所以奥瑞金们的兴奋可以理解。200亿元的研发“饭碗”据悉,此次农业部所批复的两种转基因水稻,均为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及其团队成员共同研发。华中农业大学宣传部副部长于女士告诉记者,此次华中农业大学所获得的两项证书,分别是“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转基因抗虫水稻汕优63”在湖北省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有效期五年。而早在2005年,张启发团队即向农业部提交过BT(苏云金芽孢杆菌,一种土壤细菌)毒蛋白基因的抗水稻螟虫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申请。黄大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自2004年起,中国就有三种转基因水稻一直在等待批准上市。如黄大所言,这几年转基因水稻早已是主流生物科学家重点研究的对象,而推动其发展的关键事件有两个。一是2005年由16位院士和其他专家起草的《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策略的建议》转交到国务院领导手中。该报告认为转基因水稻已经完成商业化生产所需的各种安全评价程序和试验环节,未发现存在安全性风险,具备了区域性商业化生产的条件,应迅速批准商业化生产。另一则是2008年7月9日,一项名为“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的课题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原则通过。此项目的投入高达200亿元。后者直接搅动了“商业”神经。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研究首席专家薛达元直言:“涉及200多亿元的资金,搁在哪个部门,哪个部门至少解决了未来十年的吃饭问题。而且转基因是‘金种子’,一旦市场化落地生根,对生物公司就是滚滚财源。”商业化种植所预期带来的利益早已让各方觊觎。薛达元回忆,自己参加“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立项论证会时,反对的没几个人。“因为参加立项的大部分是转基因的研究专家,和他们的利益挂在一起,200多亿元的资金啊!”发出反对声音后,薛达元再未被邀请。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科技开发中心主任吴燕民曾对媒体表示:“与国外相比,由于国内很多专家为一己利益考虑,导致大家对科研部门的研究经费申请意见比较大,对此大家心知肚明。现在,这个利益集团形成了一种风气、一种规则。科研部门、政府部门和企业,三大集团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牢固了……这也正是影响国内科技创新、转基因技术研发进程缓慢的症结所在。”绿色和平组织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峰则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早在2005年,绿色和平就曾在位于湖南省怀化市的湖南省中稻区域试验田发现,在农业部不知情的情况下,转基因水稻正被非法冒充为常规杂交水稻进行田间试验并已申请品种审定,试图获取商业化种植资格。这一点在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才宏伟处得到证实。他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在中国民间,转基因水稻被普遍在田间种植已是半公开的秘密。“有的科学家背后就有自己的种子公司,他们把产品直接放到自己公司里去卖,盈利都是自己的。”但黄大认为,不应以偏概全,“大部分的科学家还是好的。”产权:大棒而非胡萝卜2010年1月6日,此次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获得者——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一改低调公开宣布:“转基因水稻最迟5年内走上中国人的餐桌。”黄大向记者介绍,转基因水稻要想商业化要走三关,最难过的一道坎儿就是此次华中农业大学拿到的安全证书。这关过去后,说明你的种子安全性没问题,但接下来还要经过进一步的程序——品种审定。每育成一种品种,都要经过农业部种植业司管理委员会、省级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通过后,还要获得种子的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因为种子要转到公司售卖,必须要申请这两个证。这三关走过了,转基因水稻就才可进入大面积种植。黄判断,这个过程至少还要两三年。但薛达元认为,虽然这次只批准在湖北地区种植,“但农民的种子流通很快,其他地区马上就会流通起来”。争论并没有停止。安全获批后,现在的矛盾又转移到了“转基因水稻能不能产业化”上。包括绿色和平在内的一些国际组织和专家对中国是否真正拥有这些“新基因”的自主知识产权表示疑问。绿色和平的调查资料显示,许多用于开发转基因作物的标准方法、技术和遗传因子的专利,都被掌握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公司手中。从1999年到2008年有29项转基因Bt作物获得专利授权,美国转基因生物巨头孟山都公司拥有其中9项。绿色和平组织认为,中国一旦通过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国外专利持有人所收取的“技术费”将很快转嫁到中国农民身上。以抗白叶枯病转基因水稻为例,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贾士荣是该基因的发明者。但有媒体曾经报道,贾士荣是通过在美国的合作伙伴,征得了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同意来使用这种基因。他在美国的研究伙伴是位于加州的国际热带农业和生物技术实验室。绿色和平的调查显示,这个实验室的主要目标就是将生物技术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和销售,孟山都公司正是该实验室的重要伙伴。黄大表示,此次批准的三个安全证书品种决不涉及国外专利;但薛达元反驳,外国人主张“专利要约”。现在研究没问题,将来商业化了什么都得从头说。曾参与转BT基因水稻研发、现定居美国的成雄鹰曾对媒体表示:“那些西方的专利所有者,目前他们都保持沉默,可能在等待适当的时机,以便开出他们的条件。”如前文所提,全球第一大种子公司孟山都在中国的野心就让各界相当不安。当前,该公司在“试水”中国种子市场并取得初步成功后,外资种子已开始向我国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进军,扩张速度明显加快。而之前,孟山都在巴西、阿根廷让农户使用孟山都的大豆种子,再以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向使用了转基因大豆种子的阿根廷农民收取“仿制费”。而早在2008年,孟山都就曾拜会农业部,就加强转基因生物技术方面的合作进行商讨。过后孟山都单方面发表消息称“开发转基因,农业部欲联手孟山都”。“政府不可能跟公司合作,农业部作为执行部门也根本无法作主。”黄大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政府等各界都有共识,如孟山都这样的公司,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