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七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22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单元七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第01讲血常规检查(一)第一节血常规检查第六节其它常用血生化检查第二节尿常规检查第七节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第三节粪常规检查(两对半)第四节肝功能检查第五节肾功能检查分值少内容多有难度真功夫医学检查指标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亦是疾病治疗中需要监控的指标。为我所用!!!第一节血常规检查小单元细目要点血常规检查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1)红细胞计数(2)血红蛋白(3)白细胞计数与分类(4)血小板计数一、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区间】新生儿:(6.0-7.0)×1012/L婴儿:(5.2-7.0)×1012/L儿童:(4.2-5.2)×1012/L成人男:(4.0-5.5)×1012/L女:(3.5-5.0)×1012/L二、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正常参考区间】女性:110-150g/L男性:120-160g/L新生儿:170~200g/L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红蛋白(Hb)的临床意义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2.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3.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量(RBC)与贫血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①相对增多: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等,由于大量失水使血浆减少,血液浓缩,血中各种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相对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②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和肿瘤患者,可引起红细胞代偿性增生;③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1012/L。2.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②生成减少③红细胞破坏过多: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常由各种原因的出血引起,如消化道溃疡、痔疮、十二指肠钩虫病等。②生成减少红细胞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如骨髓病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肾性贫血。血红蛋白生成减少: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贫血、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③红细胞破坏过多:包括红细胞内异常:如膜结构缺陷,导致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酶活性缺陷,导致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等;珠蛋白肽链量改变及分子结构变异导致的血红蛋白病等。红细胞外异常:如血清中存在红细胞抗体或补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脾亢等红细胞破坏过多。3.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量(RBC)与贫血贫血——即RBC及Hb减少。血红蛋白(Hb)比红细胞数量(RBC)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贫血,Hb量在>90g/L;中度贫血,Hb量在>61~90g/L;重度贫血,Hb量在31~60g/L;极重度贫血,Hb量<30g/L;→30→60→90→备注:此处老师说的区间“30至60”具体指“31-60”,“60至90”具体指“61-90”。三、白细胞计数(WBC)(一)简述炎症——战争炎症的意义:一、清除病原微生物!二、修复损伤!白细胞计数(WBC)——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含的白细胞数目。【正常参考区间】成人末梢血:(4.0~10.0)×109/L成人静脉血:(3.5~10.0)×109/L(略不同于末梢血)新生儿:(15.0~20.0)×109/L(显著高于成人)6个月~2岁儿童:(11.0~12.0)×109/L(二)临床意义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所占百分率高(50%~70%),因此它的数值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1.中性粒细胞增加(1)生理性(了解)(2)病理性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中毒、急性大出血、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严重外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2.中性粒细胞减少①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感冒)、寄生虫感染(疟疾)②物理化学损害③血液病④过敏性休克、重度恶病质⑤脾功能亢进和自身免疫性疾病3.中性粒细胞异常改变①核象变化核左移现象:若白细胞总数不增高而核左移,常见于严重感染或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下,如中毒性休克等。核右移现象:核右移出现于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急性细菌性感染,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如阿糖胞昔或6-巯基嘌呤等)。②毒性变化与退行性变在严重感染或中毒时,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可出现中毒颗粒,或胞浆内出现空泡,核膨胀或核固缩等变性。第02讲血常规检查(二)四、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区间】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6(1%~6%)嗜酸性粒细胞0.01~0.05(1%~5%);儿童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0~0.01(0%~1%)淋巴细胞0.20~0.40(20%~40%)单核细胞0.03~0.08(3%~8%)(一)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减的临床意义与前面白细胞的临床意义相同。已述。(二)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1%~5%)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①过敏、寄生虫②药物:应用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哌酮等抗生素等③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伤寒、副伤寒、大创伤;长期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三)嗜碱性粒细胞(略)(四)淋巴细胞1.淋巴细胞增多(1)传染病(病毒、结核)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许多传染病的恢复期。(2)血液病(白血病)(3)其他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2.淋巴细胞减少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五)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8%)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结核、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五、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参考区间】(100~300)×109/L血小板是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的,每个巨核细胞可以产生2000~3000个血小板,生存期为8~11天,具有黏附、聚集、释放等多种功能。作用:①营养、维护、保持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②参与止血和凝血,促进血液凝固。“生理止血”过程(二)临床意义1.血小板减少(1)血小板生成减少——造血功能损伤(再障、白血病)(2)血小板破坏过多——免疫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体外循环(3)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4)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5)药物中毒或过敏引起——磺胺药2.血小板增多(略)六、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正常参考区间】男性0~15mm/1h女性0~20mm/1h(二)临床意义1.血沉生理性增快见于: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2.而病理性增快见于:(1)炎症结核病、急性感染所致的炎症。(2)组织损伤及坏死(3)恶性肿瘤是鉴别恶性和良性肿瘤的重要指标之一。(4)高球蛋白血症(5)贫血血沉增快与贫血程度相关,贫血越严重,血沉增快越明显。(6)高胆固醇血症。第03讲尿常规检查、粪常规检查第二节尿常规检查(了解)小单元细目要点尿常规检查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1)尿液酸碱度、尿比重(2)尿蛋白、尿隐血、尿中白细胞、尿沉渣管型、尿沉渣结晶(3)尿葡萄糖、尿酮体(4)尿胆红素、尿肌酐、尿尿酸(5)尿淀粉酶尿常规检查名称正常异常酸碱度(pH)晨尿5.5~6.5随机尿4.5~8.0增高:碱中毒、常见于频繁呕吐、肾小管性酸中毒等降低:酸中毒、肾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尿比重(SG)成人晨尿1.015~1.025随机尿1.003~1.030(一般为1.010~1.025)新生儿1.002~1.004增高多见于高热、心力衰竭、糖尿病等降低多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盂肾炎等尿蛋白(PRO)定性:阴性(-)定量:100mg/L,150mg/24h尿肾损害(肾小球性、肾小管性、混合性、溢出性、组织性、假性、药物性)名称正常异常尿隐血(BLD)阴性(-)1.尿血红蛋白阳性:红细胞被大量破坏;2.尿肌红蛋白阳性:肌肉损伤;尿沉渣白细胞(LEU)阴性(-)超过五个,说明尿路感染尿沉渣管型0或偶见肾脏损害;尿沉渣结晶少量尿酸盐结晶常见于痛风;服用磺胺药、氨苄西林、巯嘌呤、扑米酮等药,可出现结晶尿;名称正常异常尿葡萄糖(GLU)阴性(-)定量:略阳性+血糖↑:提示可能有糖尿病、甲亢、肢端肥大症等;阳性+血糖正常:提示肾脏损害;假性糖尿:指尿液中含有还原性物质引起尿糖定性出现阳性反应。如,含维生素C、尿酸、阿司匹林、异烟肼等尿胆红素(BIL)阴性(-)阳性:提示可能肝细胞或胆道阻塞性黄疸尿酮体(KET)阴性(-)阳性:提示酮症酸中毒、糖尿病、呕吐、腹泻、重度营养不良。[讲义编号NODE70206300070300000104:针对本讲义提问]第三节粪常规检查(了解)小单元细目要点粪常规检查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1)粪外观(2)粪隐血(3)粪胆原(4)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项目结果参考值颜色及性状黄色正常便稀便、粘液便,鲜血便,柏油便,白陶土样便,脓血便,凝乳便,细条状便红细胞阴性阴性,阳性+,++,+++白细胞阴性阴性,阳性+,++,+++上皮细胞阴性阴性,阳性+,++,+++肿瘤细胞阴性阴性,阳性+,++,+++淀粉颗粒阳性+阴性,阳性+,++,+++脂肪颗粒阴性阴性,阳性+,++,+++项目结果参考值肌纤维阳性+阴性,阳性+,++,+++植物纤维阳性+阴性,阳性+,++,+++致病菌阴性阴性,阳性+,++,+++真菌酵母菌阴性,阳性+,++,+++寄生虫阴性阴性原虫阴性阴性气味酸臭正常,酸臭,腥臭,恶臭备注:粪常规的总结表,比教材内容多,除老师重点强调的内容以外,其他项目简单了解即可。一、粪外观▲药物影响——①口服药用炭、铋制剂、铁制剂、中草药者粪便可呈无光泽的灰黑色,服用大黄、番泻叶等中药者大便呈黄色;②服用硫酸钡粪便呈白片土状或白色,氢氧化铝制剂粪便为灰白色或白色斑点;③水杨酸钠可使大便成为红至黑色;④利福平可使大便变成橘红至红色;⑤抗凝血药华法林可使大便变红或黑色。总结粪外观:稀糊状或水样粪便——感染或非感染性腹泻、急性胃肠炎脓血便——细菌性痢疾(以脓为主)、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米泔水样便——霍乱、副霍乱鲜血便——下消化道出血柏油便——上消化道出血白陶土便——阻塞性黄疸第04讲肝功能检查第四节肝功能检查小单元细目要点肝功能检查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γ-谷氨酰转移酶(4)碱性磷酸酶(5)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6)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NO中文名称结果单位范围标志NO中文名称结果单位范围9谷草转氨酶30.7U/L0-4010碱性磷酸酶125.0U/L40-15011谷草/谷丙0.750.8-1.5L12谷氨酰转肽酶6.4U/L0-5013乳酸脱氢酶159.8U/L109-24514一、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旧称谷丙转氨酶(GPT)]二、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旧称谷草转氨酶(GOP)▲总结两种转氨酶:(ALT和AST)①正常值参考范围均为<40U/L②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肾、骨骼肌、胰腺等,指标升高,反应这些部位的损伤,尤其是肝胆疾病损伤。③在急性或轻型肝炎时,血清ALT升高幅度大于AST;在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硬化时,AST上升的幅度高于ALT。AST/ALT比值越高,肝脏病变越慢性化。④使用肝毒性药物可使二者均升高: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他汀类调血脂药(多选题)可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的药品有A.伊曲康唑B.灰黄霉素C.琥乙红霉素D.联苯双酯E.氟伐他汀『正确答案』ABCE某患者,男,71岁,既往有血脂异常,胆固醇7.7×mmol/L,三酰甘油2.3×mmol/L,肝功能正常,患者连续服用氟伐他汀和非诺贝特5个月,检测肝功能ALT:142U/L(正常值40U/L),AST:126(正常值40U/L),磷酸激酶CPK:200U/L(正常值25U/L-200U/L),依据上述查结果判断患者A.肌肉毒性B.肝脏毒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