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段继扬一、问题和目标本实验研究中的创造力是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倾向的综合素养。创造力是创造型人才的关键特征,而创造型人才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的变革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广泛开展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20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诸多问题,都还难以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90年代末,当“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被确定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的时候,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实际操作都显得准备不足,产生了一些疑问。比如:创造力能培养吗?创造力需要培养吗?教学中怎么做才能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同时,既传授知识、技能又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学业成绩呢,等等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用实证的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建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策略,为我国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客观依据。1.基本假设。(1)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创造力的发展有赖于培养教育。(2)学科知识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功能,只有在实施以推动学生创造力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策略时,它才能更好地发挥。(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反,它会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2、预期目标(因变量)。在保证实验组学生学业成绩不低于对照组的前提下,实验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倾向的发展,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3.操作定义。(1)创造性思维品质:①思维的流畅性,即能在短时间内发表较多的概念;②思维的变通性,即能变换类别,看问题不局限于某一个角度;③思维的独特性,反应与众不同,能提出聪明的解决问题的办法;④思维的精致性,即能修饰观点,扩展主意,完善自己的看法;⑤思维的拓展性,即能保持足够的开放,延迟封闭,有可思维的拓宽空间。(2)创造性倾向特质:①好奇性,即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肯深入思考事物的奥妙;②想象性,即能超越感觉和现实的界限,幻想尚未发生过的事情,视觉化和建立心象;③挑战性,即愿意探究复杂的问题,喜欢寻找各种可能性,能够从杂乱中理出秩序;④冒险性,即勇于面对失败和批评,敢于推测,勇于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能在杂乱的条件下完成任务。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本研究采用心理测量、学业成绩测量和教育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心理测量包括创造性思维测量、创造性倾向测量和智力测量;学业成绩测量包括语文、数学和自然3科的知识技能测量。教育实验主要在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1.研究对象。从10所小学的四年级教学班中,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出12个班为实验组,12个班为对照组。实验组学生653人(男347人,女306人),对照组学生559人(男310人,女289人)。实验周期3年,四年级开始至六年级结束。实验开始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同时分别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倾向、智力和学业成绩测验。10所实验学校分3批进行:第一批3所学校,1995年9月开始;第二批3所学校,1996年9月开始;第三批4所学校,1997年9月开始。这样分批实施、滚动进行是为了边实验边总结,后实验学校吸收先实验学校的经验教训,也是为了便于具体指导。2.测量方法。(1)工具:创造性思维测验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A,上海师大教科所主持修订);创造性倾向测验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台湾师大林幸台主持修订);智力测验用《瑞文智力测验图册》(北师大张厚粲主持修订);学业成绩用各实验学校所在市区期末统考成绩代替。(2)步骤:以教学班为单位,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同时进行上述各项测验。测验后,先根据规则和常模手工评出每个学生的TTCT和IQ成绩,按评分要求评出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和学业成绩,然后全部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各项数据小数点之后保留2位)。(3)时间:前测在三年级结业后进行,后测在六年级结业前一个月进行。3.教学策略(自变量)。在实验中,教学形式有以下几种:(1)学科教学渗透。实验班在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倾向。(2)创造性思维训练。实验班利用活动课时间,每周开设一节创造性思维训练课。(3)开展创造活动。实验班组织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创作、小论文、小表演等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表现能力和动手操作的习惯。实验班的教学,不论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还是课外活动,均贯彻如下教学原则:(1)主体主导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为创造性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要有“为创造性而教”的自觉性,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2)求异求优原则。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办法,并从“异”中求“优”。这是创造性教学的灵魂。(3)启发探索原则。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不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4)实践操作原则。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事创造实践,在创造实践中学习创造技能,增长创造才干,发展创造兴趣,强化创造精神。(5)民主和谐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路,与学生平等对话,相机诱导,不搞“一言堂”。(6)因材施教原则。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帮助,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专长。(7)成功激励原则。帮助学生实现创造性成功,高度珍视学生的每一个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功。用适当的方式启发学生认识自己的创造性成功,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等追求成功创造的心理品质。(8)积极评价原则。努力发现学生在学习态度、方法、成果方面的创造性的闪光点,坚持表扬、鼓励;对不足之处,甚至错误的地方,要采取宽容的态度。(9)全体全面原则。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满腔热忱地善待“差生”。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注意创造性智能因素的培养,还要注意创造性人格和品质的培养。要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10)不悖伦理原则。创造性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大胆求异,但要注意伦理要求。实验班教师要根据学科性质、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适当选用下列教学方法:(1)发散提问法。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多种答案的问题。(2)延迟评价法。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各种设想、答案或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在场所有的人都暂时不作任何评价。(3)集体讨论法。针对一个共同的问题,全体参加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修正,使答案或解决办法臻于完善。(4)思路提示法。在向学生讲授一条定理、一个作品或一种解决办法时,同时向学生说明该定理、作品和解决办法的提出者当时的思路。(5)急骤联想法。引导学生由一事物(如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名称、一件东西等)迅速地想到另一事物,包括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及遥远联想等。(6)结果预测法。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说出或写出可能产生的一种或多种结果。(7)多向求解法。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或作业任务,要求学生找出多层次、多角度的解决方式。(8)快速猜测法。鼓励学生在不进行逐步的逻辑分析的条件下,快速说出问题的答案,允许学生跳跃式思考。(9)分割组合法。从已知事物中取出若干部分,组合成新的事物。(10)激疑存疑法。激发学生对看似明白的事物产生疑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一些不立即回答却更有利于激起学生探究精神的问题,有意地不予回答。(11)逻辑推理法。包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和回溯推理。(12)问题解决法。向学生提供某种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努力以新的方式运用已有知识解决。(13)定势突破法。向学生提供某种“功能固着”和“习惯定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并突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14)指导发现法。在教规律、原理、法则、概念时,不直接向学生提供结论,而是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让其自行发现。(15)实验观测法。指导学生进行小实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小实验,以发现或证实某种原理和规律。(16)发明创造法。组织学生学习创造技法,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作和写小论文等活动。(17)参观展览法。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向他们介绍展品的价值、发明创造过程,介绍发明者在发明创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他们在克服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创造性智慧、热情、责任心及顽强的意志。有计划地展览学生自己的创造性产品,让学生互相观摩,获得激励。(18)文体表演法。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文艺、体育表演,发展学生的特殊才能。除此之外,提倡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自己的教学方法。4.干扰变量的控制。(1)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人数、性别比例大体相等;(2)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创造力水平大体相当;(3)实验组和对照组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无太大的差别;(4)实验组和对照组所使用的教材相同,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时间相等,不另外增加课时;(5)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造成人为的竞争气氛。三、结果与分析1.实验组(A)和对照组(B)学生TTCT前、后测成绩与分析。TTCT(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包括词汇和图画两个部分。词汇包括7个项目(提问题、猜原因、猜结果、产品改进、不寻常用途、不寻常的问题和合理想象),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评分,3项的均分为词汇分。图画包括3个项目(图画构制、图画完成、平行线上作画),按流畅性、独创性、标题抽象性、精致性和抗过早封闭性评分,5项的均分为图画分。词汇分和图画分的均分为TTCT成绩。实验组(A)和对照组(B)的TTCT前后测成绩见表1:表1学生TICT前后测成绩比较16.10100.10599B13.80**19.49114.40653A后测13.5388.80599B0.9313.1489.50653A前测ZSNX*P0.05;**P0.01,下同表1说明:实验开始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TTCT水平基本相同,均分(X)和标准差(S)都相差无几;但在实验结束时,两组水平则有了非常显著的差异,实验组非常显著地超过了对照组,均分(X)超过实验组近14分,Z检验值高达13.80(P0.01)。进一步分析显示,作为TTCT两个构成部分的词汇创造性和图画创造性,发展态势均与表1相同:前测时无差异,后测时差异极为显著。尤其是词汇分,Z检验值前测时为0,而后测时竞达12.98。实验组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流畅性、抗过早封闭性等8个项目分,也全部十分显著地超过对照组(P0.01),无一例外。2.实验组(A)与对照组(B)学生创造性倾向前后测成绩与分析。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验包括冒险性、好奇性、想象性和挑战性4项内容。这4个项目分之和为总分。总分代表创造性倾向水平。实验组(A)与对照组(B)学生创造性倾向前后测成绩比较见表2:表2学生创造性倾向前后测成绩比较11.31112.70599B7.78**11.03117.60653A后测10.53108.50599B1.2711.67109.30653A前测ZSN*P0.05;**P0.01,下同X表2显示,实验开始时,两组学生的创造性倾向水平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学生虽略高于对照组学生,但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3年下来,实验组学生非常明显地高于对照组学生(Z:7.78,P0.01)。进一步分析显示,构成创造性倾向的冒险性、好奇性;想象性和挑战性4个项目,均由无显著差异而变为差异非常显著,Z检验值高达5.00-6.36,P0.01。3.实验组(A)与对照组(B)学生学业成绩前后测结果与分析。为了满足“等组”实验的要求,也为了研究培养学生创造力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我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了考查,考查以实验学校所在市区的“统考”分数为依据。两组学生的学业成绩前后测比较见表3:表3学生学业成绩前后测比较18.298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