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大地构造词目:裂陷槽英文:aulacogen释文:指大陆地台内部与地台边缘高角度相交的切穿地壳的裂谷或槽地,由沙茨基(N.S.Shatsky,1945)创名。板块学说出现后,裂陷槽被看作三叉裂谷的陆内一支。常见于中元古代之初(18亿),具有幔源岩浆活动,是基底固结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结束时无构造变形及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裂陷槽不限于地台内部,也可在地台边缘或在半固结的基底上发育,又称边缘裂陷槽(marginalaulacogen)或短轴裂陷槽(brachyaulacogen)。俄罗斯米洛诺维斯基(E.E.Milonovsty,1983)提出以强烈挤压结束的可称裂陷地槽,时代多为古元古代。裂陷地槽可与短轴裂陷槽相比学科:大地构造词目:坳拉谷英文:aulacogen释文:又称坳拉槽、裂陷槽。为沙茨基(Н.С.Щатский,1945)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以正断层为边界、发育于克拉通内的槽地或地堑。霍夫曼(Hoffman,1974)归纳坳拉谷有以下特征:出现在大陆边缘的凹入部位,与陆缘近于垂交;近陆缘处活动性大,越向大陆内部下陷幅度越小,直至最后消失。其生成时期与大陆破裂同时,初期为一狭窄的地堑(系),后期转化为宽阔的坳陷,最终因受侧向挤压而变形。如有岩浆活动,主要是碱性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坳拉谷是大陆裂谷向大洋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三叉裂谷中的一支。这一支因后来停止活动成为夭折谷,另两支继续扩张而成为大洋。坳拉谷常与大陆边缘以高角度相交,往克拉通内部逐渐消失。在向洋的一端常形成大型三角洲,如西非几内亚湾与贝努地堑汇合处的尼日尔三角洲。坳拉谷的演化常以碱性玄武岩充填起始,随后为粗碎屑砂砾岩及泥质岩覆盖,有时发育碳酸盐岩夹膏盐沉积,其特征与大陆边缘相的沉积十分相似。泥盆纪的第聂伯顿涅茨坳拉谷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它与俄罗斯地台边缘呈高角度相交,其沉积厚度在地台上1000~2000米,而在坳拉谷中则厚达8000米。学科:地热地质学词目:红海一亚丁湾一东非裂谷地热带英文:RedSea-AdenBay-EastAfi'iCallRiftgeothermalbelt释文:出露于阿拉伯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洋脊扩张带及东非大陆裂谷带的地热带,位处阿拉伯板块与非洲板块的边界,以高热流、活火山作用及断裂活动为特征。其分布范围自亚丁湾向北至红海,由阿法尔三角地向南可能与东非大裂谷连接。已经勘查的地热田,有吉布提,埃塞俄比亚的达洛耳和肯尼亚的奥尔卡里亚等,热储温度在2000C以上。此外,在红海海底发现的热卤水渊,温度介于34~57℃之间,并含有大量的铁、钴、锰、铜、铅、锌、金、银等金属元素,现代成矿作用正在进行。学科:板块构造学说词目:大陆裂谷系英文:continentalriftsystem释文:又称大陆裂谷带(continentalriftzone)。其特点是:展布于大陆内部,裂谷本身和两侧地域的基底都是大陆地壳,但裂谷处的基底厚度较两侧薄。这里的基底减薄起因于伸展作用,而后者又与软流圈物质挤入岩石圈下部有关。其实例有东非裂谷、莱茵裂谷和贝加尔裂谷等。需要指出的是:板块学说把大陆裂谷的发育视为大洋形成的初始阶段,即威尔逊旋回的胚胎期学科:板块构造学说词目:大洋裂谷系英文:oceanicriftsystem释文:出现在开阔的大洋中,基底全由洋壳组成的裂谷系。洋中脊就是大洋裂谷系的所在地,如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等。它们以规模巨大著称。洋中脊两侧为大洋盆地学科:板块构造学说词目:裂谷英文:riftvalley释文:两侧以高角度正断层为边界的窄长线状凹地。裂谷是伸展构造作用的产物,它使岩石圈减薄和破裂,一旦地壳被完全断离,新生的洋壳就会在其间产生。因此反映了大陆裂解、洋盆生成的过程。裂谷处于威尔逊旋回的初始阶段。有两种成因类型:主动型裂谷(activeriftvalley),源于热地幔上升流对岩石圈底部的长期作用,使岩石圈上拱、减薄和破裂,如东非裂谷。被动型裂谷(passiveriftvalley),地壳本身伸展或剪切,导致岩石圈减薄和破裂,引发了软流圈物质被动上涌,如莱茵裂谷。在它们的演化历史中,主动型裂谷的上拱和火山活动要早于拗陷作用。由此形成的裂谷往往与全球中脊系相连。而被动型裂谷的演化顺序正好相反。裂谷以其线状形态,特别是碱性双模式火山杂岩的发育为特点。在地质时期的古裂谷系中还出露下伏的环状碱性杂岩群,如瑞典奥斯陆杂岩。它们都是鉴别裂谷系的重要标志学科:板块构造学说词目:裂谷系英文:riftsystem释文:扩张作用使岩石圈破裂而形成的一系列狭长的断陷带。在某一大区域大致同一时期内,在相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裂谷群组合的总称。它以延伸长度大为特征。例如大西洋中脊就是一个大洋裂谷系;著名的东非裂谷系是一个大陆裂谷系。在中国,由10个地堑组成的汾渭裂谷系又称晋陕裂谷系可作为典型代表。在实际应用中,有时将裂谷系和裂谷带混用学科:板块构造学说词目:陆间裂谷系英文:intercontinentalcontinentalriftsystem释文:两侧地域的基底是陆壳的裂谷系,但裂谷本身的基底则由过渡型地壳或大洋地壳所组成。例如红海、亚丁湾等就属于此类裂谷。板块学说认为,陆间裂谷系是大陆裂谷发展的继续,再进一步发展就形成大洋学科:板块构造学说词目:三叉裂谷系英文:threearmedriftsystem释文:在巨大岩石圈穹窿上沿大致成120°交角的三支三叉裂谷系的演化(据DeweyandBurke1973)辐射状破裂发育形成的裂谷系。它们由地幔底辟上拱产生,属主动型裂谷。其中两支进一步发展成为大洋,第三支夭折成为坳拉谷(图)。现今的红海、亚丁湾和东非裂谷是三叉裂谷系的典型实例学科:板块构造学说词目:中央裂谷英文:midoceanicrift释文:洋中脊轴部的巨大地堑型裂谷,宽约30多千米,平均深度达两千米以上。中央裂谷新鲜的席状和枕状熔岩沿散布其中的裂隙喷溢。以黑烟囱著称的高温热液喷口及其伴生的不依靠光合作用生存的深海生物群落即沿轴部裂谷产出。喷出的热液最高温度可达350℃,并伴生铜、铁、锌等多种矿产。东太平洋中隆北纬21°处一个这样的典型小丘含31%的锌、14%的铁、1%的铜、5盎司/吨的银和痕量金。金属总量达几千吨学科:沉积学与沉积岩石学词目:裂谷盆地英文:riftbasin释文:岩石圈板块作背向水平运动或地幔隆起时地壳中发育的、在地貌上表现为对称或不对称的中央深凹的谷地。按其所处位置可分为大陆裂谷、陆缘裂谷、陆间裂谷和大洋裂谷学科:大地构造词目:贝加尔裂谷英文:Baikalrift释文:位于西伯利亚高原南部,从蒙古西北角的库苏古尔湖区以西,经贝加尔湖向东延伸到维季姆河以东的一个活动裂谷带,长约1600千米,宽60~70千米到200~250千米,成北东向绕西伯利亚地台南缘分布。位于裂谷带中的贝加尔湖是全球最深的淡水湖泊,长636千米,平均水深730米,中部最深处达1642米。剖面形态明显不对称,西北坡比东南坡要陡得多。裂谷带是在白垩纪准平原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围限裂谷的所有边界断层都是正断层。根据古夷平面高差得出的垂向断距有1000~3000米。填充裂谷的沉积厚6000米,下部为渐新世到早中新世粘土和砂、泥炭、淡水灰岩以及硅藻土,向上变为中上新世山麓相砾、砂质堆积,提示断陷先于隆起。和裂陷有关的火山岩为碱?孕溲?,主要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的东萨彦岭地区。贝加尔裂谷是追踪西伯利亚地台东南边界的构造薄弱带发展起来的。沿贝加尔斯塔诺夫岭分布的现代地震活动带是从鄂霍次克海延伸到帕米尔的亚洲内部地震活动带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