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已进入了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快速变革的时期。工业化社会中,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急剧变化,导致普遍存在的独生子女的学习、就业竞争压力增大,致使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时常因不适应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而遇到许多挫折和困扰,以至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了使学生的这些问题心理行为得到有效的调治,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1997年,我校开始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2000年4月向德阳市教科所申报了题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经批准该课题被确定为德阳市市级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德阳市教科所、旌阳区教育局的专家、领导先后六次亲临学校作研究指导,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为了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他们的建议,我们又将原课题改为“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研究”。几年来,特别是2001年,我校被四川省教育厅确定为“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并被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学会吸收为会员学校以后,课题组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勤奋工作,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探索在小学生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并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圆满完成了该课题研究方案所确立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并取得了较显著的研究成效。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课题的提出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引用了以下两份材料:一份反映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一名学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母亲;另一份反映浙江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中学两名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其实,这两份材料中所讲述的事件,只是我们平时听到的,见到的让人触目惊心的事件中的两个典型例子。这些发生在学生中令人痛心的事情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深思:这些悲剧为什么会不断地发生在学生身上?这些学生的身上究竟缺少点什么呢?我们认为,他们缺少的是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自我解脱的能力和对自我正确认识分析的能力。一句话,他们缺少的是健康的心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是这一代少年儿童的普遍特征。从四川省教育顾问研究室教育顾问对我校99届至2001届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看,我校大多数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忧虑、烦躁、孤独、脆弱、压抑、逆反、急躁、猜疑、内向、胆怯等心理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也发现我校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种种心理问题:如有相当多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优异、遵守校规校纪,可他们心理很脆弱,承受能力很差,稍有失败或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垂头丧气、萎靡不振;还有的学生性格非常内向、人际交往能力很差,内心充满了孤独感。学生高××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该生聪明、思维灵活,反应迅速,做事踏实、认真,学习成绩好,可性格极其内向,胆怯害羞,特别惧怕老师,不愿和同学交往,上课不但不敢发言,而且当值日生时也不敢呼“起立”,见到老师就躲,甚至连老师给他打的电话也不敢接,一般不与同学说话和玩耍,他的内心常常充满矛盾,具体表现为:自尊心特强可又缺乏自信心,既有求胜争先的强烈愿望可又思前顾后……;有的学生特别任性、好强、霸道,经常与同学争执、打斗,甚至无故欺负他人。小燃就是这样一个学生。他,个子矮小,身体瘦弱,可随时都显出“霸气”的样子——上课时,他专门找听讲专心的同学说话,别人不理他,他就拿别人的文具盒,故意引发同学间的争执;下课后,他不是拍拍这个的脑袋,就是打打那个的后背,要么就摘了别人的帽子扔着玩……;有的学生逆反心理很严重,不接受家长、老师的教育,更不接受同学的意见,常常做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我们还发现一年级刚入学的小朋友和新转入我校的学生,大多数在短时间内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升入高年级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到来,出现了烦躁、郁闷、妒忌、恐慌等心理问题,如男生因为声带的发育,上课不敢发言;女生因为生理的发育,下课不出教室、不敢与男生交往、不敢抬头挺胸走路……;不少学生因为考试过度紧张,导致考试失败,失去自信心……面对我校学生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出现和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正面给他们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的心理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健康地成长。那么,在小学生中究竟怎样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这是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困惑,是我们急需探讨的问题。为了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形式化”、“医学化”、“课程化”、“德育化”等倾向和在实施过程中走入误区,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必须对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探索出一些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方法和途径,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我们提出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研究”这一实验课题。综上所述,在全面深入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少年儿童更和谐地发展,更健康地成长,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探索出一些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方法和途径,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提出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研究”这一实验课题。二、课题的界定1、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人类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也在不断地丰富。社会发展到现代,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不再满足于生理机能的正常和疾病的减少。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学模式’转向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只有同时具备健康躯体和健康人格的人,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可见,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是健康概念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但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却不像生理健康那么具体、精确、绝对。因此,评价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并不容易。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进行过界定。在此,我们借用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标准对其进行界定:“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根据此标准,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例如,小学生感到愉快、幸福,乐观、向上,愿意与人交往、交流,乐于接受教师、长辈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勇于改正缺点和错误,善于与人合作等等。2、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综合国内外有关学者的观点和理论,我们把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儿童、少年能够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之一。2、情绪稳定协调。稳定协调和良好的情绪表示儿童、少年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相反,经常性的情绪波动、紧张焦虑、恐惧退缩或冷漠无情等,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许多心理特点。心理健康者应具有与多数同龄人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身的年龄特点,就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4、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健康的少年儿童,其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应是和谐统一的,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是适度的,表现为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5、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少年儿童一般都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较协调的人际关系,和睦相处。6、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处于发展中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和具体生活条件、受教育程度等各方面存在着差异,其心理和行为也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及可塑性。因此,上述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相对性,衡量小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只能大体符合标准。对小学生来讲,健康心理是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对稳定、相对协调和充分发展,并与客观环境保持统一和适应。3、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心理全面、健康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本课题中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发展心理入手,运用心理学理论,采取各种适当的方法,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提高适应和生存能力,并针对我们发现的小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行为,进行引导、转化和调治,以达到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个性心理全面、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小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如何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课题。怎样在小学生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研究和探索的主要目标。“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就是指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易于被小学生接受并为小学生所喜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途径。本课题主要含义1、本课题,以学校各年段小学生为着眼点,以学校各年段小学生为教育对象,在他们中间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转化学生在学习、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行为,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和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2、本课题以探索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方法和途径等策略为重点。3、本课题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特别注意遵循“发展性原则”,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4、本课题采取教职员工全员参与、注重家庭和社会量力支持、配合的方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研究”,就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实际,通过探索出的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在小学生中进行普及性、适应性、发展性和转化性心理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转化小学生的问题心理行为,补救小学生心理问题缺陷,不对学生心理品质作结论性评价、判断和医学意义上的医治,从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小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小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三、课题研究的依据1、研究本课题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对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它系统地研究了人的心理机制、感觉记忆、思维技能以及动机情感、心理差异等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小学生心理学,由于它“研究的是小学生在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掌握、情感与意志的变化、品德与个性的形成,以及小学阶段可能发生的心理障碍等心理规律与特点。”《小学生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时期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教育过程就是一个塑造和发展受教育者心理的过程。心理活动是有规律的。在教育方针和目的确定之后,如何组织教育内容、编排教材,采用怎样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切都离不开研究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小学生心理学,对如何观察小学生的言行,分析他们行为表现上的变化,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如何向小学生有效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如何引导小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增进其身心健康等方面都作了科学而系统地阐述。这些阐述既具科学性、理论性,又具针对性、操作性,为我们的研究和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的指导。“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的研究”就是根据心理学(特别是小学生心理学)原理,在科学地分析学生各种心理现象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方法和技术,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心理学中的“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观察法”、“调查法”等原则和方法也被本课题所运用。另外,儿童心理学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国内外发展性心理辅导的有关研究成果也为本课题提供了理论依据。2、研究本课题的另一重要理论基础是教育学。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而教育学就是以研究这种特殊的人类活动为对象的,它是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和揭示教育的科学规律和方法的一门

1 / 6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