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沈阳师范大学2012届自考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小学生素质与培养的研究所在院系:外语系学科专业:小学教育(本)指导教师:学生姓名:王赫准考证号:041113100435完成时间:2014.4助学单位:抚顺师专内容摘要:“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是邓小平在谈到教育问题时说过的话,到今天,这句话仍能给我们的各方面带来反思。我们要在孩子们小学生时期培养其各方面的素质,包括身心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与创新素质。全面培养小学生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从培养“社会人”和“创新人”等不同层次的教育目的来考察,学生的素质可以分为“社会人”所具有的心理素质及生理素质等社会素质。“文化人”所拥有的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等文化素质,以及在这些素质基础上所形成的“创新人”所特有的创新素质。关键词:小学生素质与培养解决方法I目录前言.....................................................................................................1一小学生各方面素质与培养中存在的问题...................................1(一)小学生身心素质与培养..................................................1(二)小学生科学素质与培养..................................................2(三)小学生道德素质与培养..................................................3(四)小学生审美素质与培养..................................................6(五)小学生创新素质与培养............................................7二解决对策.....................................................................................10(一)孩子积极学习与配合是前提...............................................10(二)各方面的素质与培养是关键...............................................11(三)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是关键...................................................14结语...................................................................................................17参考文献:.......................................................................................181前言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素质,必须对学生的素质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在分析上述几种素质的内涵和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这些素质的措施和建议。一小学生各方面素质与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一)小学生身心素质与培养1.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好奇、好玩、好胜、爱模仿、接受能力强、遗忘快、可塑性极强等是小学生的主要特点。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爱默森与他的儿子想把一头小牛赶进圈内。儿子在前面拼命拉,爱默森在后面拼命推,牛却固执地四腿蹬地,一动也不动,这时他们家目不识丁的女仆走过来,把自己的手指头放进小牛嘴里让小牛吸吮,等小牛吸吮得正起劲时,她轻轻朝小牛背上一拍,小牛便乖乖地走进牛圈了。孩子们不就像一头头小牛吗?他们有着不同于大人的心理、性格、情感和感受。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尊重,呵护其自尊;给予信任,树立其自信。2.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首先,小学生对学习经常只有“三分钟热度”,学习欲望纯粹从兴趣出发,并且随着知识的深化,目标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下降的趋势。笔者曾作过调查,发现百分之百的小学生在三年级开始接触英语时对英语十分感兴趣,但学习三年之后,很2喜欢英语的学生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其次,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持续不长,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如上课不专心、回答不正确、理解不透彻等现象。还有些小朋友上课胆子小,怕犯错,不敢张口说话,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小学生身心健康。(二)小学生科学素质与培养1、评价活动片面化。长期以来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比较注重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一般都在课程或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忽视对学生各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的评价,使学生无形中变成跟着“车头”走的车厢;另外在课堂上的评价重点也侧重于科学知识与科学技能的评价,忽视对学生科学探究、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评价。一句话,缺乏动态性的科学学习评价,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后进生的伤害。其实是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教学,也是一个很大的讽刺。2、评价方法单一化。教师、家长平时过于注重对学生的量化评价和传统的纸笔测验,似乎分数高低是检验优差的唯一标准。对能体现新的评价理念的新质性评价方法,如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方法等不够重视,就是运用了,也只是走过场的形式而已,根本没有真正发挥它们的应有作用。3、评价主体单一化。学校里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过于注重自上而下的评价格局,而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使我们的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检查、被评3价的麻木状态,以至于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也失去了它们应有的发挥空间。这是被评价者的无奈和悲哀!4、目前常识(科学)学科这种评价的局面,只能反映出学生对科学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却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这样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及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但是整个教育界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可以说是以分数决定命运的人才选拔制度),影响了多少代人的思想和观念。更何况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不像分数那样可以立竿见影的,它是长期的、潜在的一种能力,一种思想,一种观念。教育界的人才选拔制度,学校的评价制度,我们普通教师无力改变;家长的分数观念也是情有可原,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教改时期的常识(科学)专职教师却有责任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探索一些新的评价方法,以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和发展,为建立科学、完整、系统的科学教育评价机制添砖加瓦。(三)小学生道德素质与培养1、重智育,轻德育“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一公益广告语,经过几年的宣传,如今已深入人心。值得一提的是,这句话的本意是要尽力优化教育环境,改善教育条件。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使孩子能够学习好,将来考上大学,不少家长却扭曲了这句话,他们自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也要省出一笔钱来供孩子择名校,补课,学琴用。而他们却忽略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致学生在做人最基本的4问题上栽了跟头——孩子尚未成年便走上了犯罪道路。事实上违纪与犯罪往往只是一线之隔。在这之间,学校的品德教育应起着巨大的作用,而小惩大戒的教育手段则会让一些学生在边缘处止步。2、重分数,轻能力近几点年来,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高分低能的庸人越来越多。有个学生到离家几十里的城市上高中,需要晒被子,但铁丝太高,被子放不到铁丝上,问题解决不了,只好给远在几十里之外的爸爸打手机请求帮忙,爸爸听后啼笑皆非。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却无法笑起来。今天,在人们追求“升学率”,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的教育状况下,学生的分数成了家长喜怒哀乐的晴雨表,也成了家长评价教师或孩子的唯一标尺。这样就使人们忽略了对孩子其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维中的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人际交往中的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等。有些学校也忽略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认为学生只要成绩好,其它可以忽略不计,这些促成了一些学生任性、自私、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等。3、重抚养,轻教养人们说中国的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孝顺儿子”,“孝顺儿子”不是对父母孝顺,而是对儿子“孝顺”,把儿子捧在手里,举到头上,儿子让往东,就不敢往西,为孩子赴汤蹈火,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有关人员对这些溺爱型家庭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往往出现“五过多”的现象。即:照顾过多。孩子小时候,是在父母的百般照顾下成长的。这种照顾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逐步减少。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身5心健康。可是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照顾,这样扼杀了孩子本身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客观世界的愿望。包办过多。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唯恐孩子受苦受累,稍有困难就代为解决。使孩子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经不起打击和挫折。保护过多。有些家长处处为孩子设防,怕孩子出门,给孩子设置了种种禁区,不许动这,不许动那……造成孩子遇事不敢思考,胆小怕事。由于剥夺了他们独立自主的社交活动,结果孩子遇事不知如何处理,一切受人摆布。打扮过多。一些家长喜欢为孩子打扮,给孩子买名牌衣帽,把女孩打扮的花枝招展。这样会在孩子的心灵中打上只追求外表美,不注重学识和品德修养的心里烙印。满足过多。很多家长,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的无限欲望,以致发展到孩子在家称王称霸。这样一来,慢慢养成了不讲道理,蛮横粗野的习惯。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家长们这种无微不至的关心中,慢慢地被废掉了,消失了,是极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五、重约束,轻说理多年来,小学的德育要求重在“约束”,制订出了不少的“不准”,如“不准喧哗,不准奔跑,不准打闹”等规定。通过严格的管理,逐步生效,而很少给学生讲为什么要这样要求。因此,一旦离开了班主任“那张脸”,离开了老师的身影,离开了学校这一环境,学生德育的状况,文明的行为便会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我们的学校,家庭和其它教育机构,往往只注重6从思想境界的角度鼓励孩子积极做好事,不做坏事,而忽视了从道德修养的角度引导孩子自觉做应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因而,对于该做的事,孩子不是自觉去做,而是为了获得表扬把它当做好事去做;对于不该做的事,孩子不是自觉不去做,而是受到纪律的约束,担心被批评才不敢去做。这样,以纪律约束和表扬奖励为主要手段培养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不稳定的,不长久的。一旦离开了学校和家庭,这种文明习惯就失效了,就会出问题。(四)小学生审美素质与培养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小学生的审美素质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首先,我想就小学美术教育来说,小学美术教育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对于这种现状,我认为:(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7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