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物质世界”领域教学策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物质世界”领域教学策略一、物质世界(一)基本概念物质存在的空间形式有2种:一种是实体性物质(气、液、固态物体乃至社会组织),另一种是能量性场物质(电场、磁场、引力场、电磁场等)。实体性物质占有排他性空间,而能量性场物质可以共享空间但同样具有方向性等空间属性。物质存在的时间形式也有2种:一种是静态存在、可以观测的,产生“力”(如引力、电力、斥力,乃至如权力等影响力)作用的各类场、物及其一切高级形态(包括货币、社会组织等等)。另一种是动态存在、发生、发展着,可以观测、记录下来,现实存在的事物、事件及其过程、现象。具有特定时空存在属性的物质称为具体物质。与之相对,由人的意识产生的,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复写、摄影和反映,乃至加工想象创造的事物,叫抽象物质。抽象物质是特殊物质。广义定义(哲学定义):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唯一属性就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具有相同的属性(共性)即时间、空间及数量属性。(二)补充资料1、物质的物理形态物质的种类形态万千,物质的性质多种多样。气体状态的物质,液体状态的物质或固体状态的物质;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与合金;无机物和有机物;天然存在的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物质;无生命的物质与生命物质以及实体物质和场物质等等。物质的种类虽多,但它们有其特性,那就是客观存在,并能够被观测,以及都具有质量和能量。2、物质与物体的区别物质比物体所表示的范围更广。物体指的是通过人类感觉器官可感觉到它存在的客观现实的东西,通常都有具体的形状或形体。但物质就不见得有具体的形状或形态,例如电子具有波粒二相性,一般说来,微观粒子很难确定它们的具体形状和形态。3、物质的分类物质按其存在、发展形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能量类物质,如光,磁场,电场等,这些是最原始的物质;第二类是时空类物质,如黑洞等,这些是由于原始物质运动而产生出来的物质运动现象;第三类是形象类的物质,如石头,树木,水等,人们一般所认识的是指第三类的物质。4、物质的存在状态高山、湖泊、空气分别代表了物质的三种存在状态。山是岩石构成的,岩石是固体。湖是水汇集而成的,水是液体。人们呼吸的空气则是气体。大多数固体是硬的,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但是有些固体,如橡胶,它们的形状却可以改变。液体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确定的形状。气体没有确定的体积和形状,大多数气体是看不见的。由于液体和气体都能流动,所以称为流体,物质之所以存在三种状态,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运动的方式不同。5、物质的六态物质有六种存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固态物质具有形状和体积,它们的分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液态物质也有体积,但没有形状,相比之下,它们的分子结合得要松散一些,因而液体可以被倾倒到一个容器中以测量它们的体积。气体既没有体积也没有形状,它们的分子会自由地移动,从而充满任何一个可以封闭它们的容器。等离子态是由等量的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组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一般是基态)。即处于不同状态的原子“凝聚”到了同一种状态。玻色子全部聚集在同一量子态上,费米子则与之相反,更像是“个人主义者”,各自占据着不同的量子态。“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物质由玻色子构成,其行为像一个大超级原子,而“费米子凝聚态”物质采用的是费米子。当物质冷却时,费米子逐渐占据最低能态,但它们处在不同的能态上,就像人群涌向一段狭窄的楼梯,这种状态称作“费米子凝聚态”。环顾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如:楼房、桌椅、汽车、轮船……,所有这些东西叫做物体,物体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物体是由空气、水、金属、木头等材料构成的,这些材料叫做物质。因此我们通常说:由物质组成的实物叫物体。例如:桌子是物体,而桌子是木头做的,木头则称之为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体或物质都是对万物的一种抽象,物体侧重于人的感觉器官能感觉到的现象,而物质不但包括人的感觉器官能感觉到的现象,还包括物理仪器能够观测到的现象。二、教学策略概览(对教学策略的基本理解)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教学策略的特点包括对教学行为的指向性、结构功能的整合性、策略制订的可操作性、应用实施的灵活性、教学策略的调控性和策略制订的层次性。教学活动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教学策略结构的复杂性。制订教学策略时,除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外,教学目标是决定性因素,学习者的初始状态是基础,教师自身的特征是重要条件。如何将教学策略运用于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这是教学策略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一)教学策略含义“策略”在《辞海》中,“策略”一词指的“计谋策略”,而在较为普遍性的意义上,策略涉及的是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国内外学着对教学策略有很多界定,这些界定即呈现出一些共性,又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分歧,有如下三种观点:·“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施良方,1996)·“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袁振国,1998)·“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和学新,2000)尽管对教学策略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认识,但在通常意义上,人们将教学策略理解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由此而说“教学策略是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中,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某种教学观念、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教学条件的特点,对教学任务的诸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以及根据谋划在执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措施。”(二)教学策略的分类教学策略就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教学策略不是具体的方法规定,而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和优化地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包括如何选择和组织各种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如何运用各种教学设备和手段,如何确定师生的行为程序等。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种分类(当代教育学笔记-袁振国:根据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顾泠沅分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综合型)1.内容型策略这种教学策略是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策略。以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为核心,强调知识结构和追求知识发生过程两个类别,即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2.形式型策略这种策略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集体教学形式、个别学习形式和小组教学形式三种教学形式中,集体教学仍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改进集体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很多,如实施小班制、按程度分班、班内分组、单元教学、设计教学、掌握学习教学等。3.方法型策略这种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这是一个包含着各种各样方法、技术、程序和模式的领域。强调要注重科学的分类法,确定教学方法的分类体系。4.综合型策略这种教学策略是从教学的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地展开的教学策略。是内容、形式、方法三种类型的综合,更多地以教学经验为基础。5.先行组织者策略这种策略是建立在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策略。其教学程序是:1)准备预备性材料;2)设想学习进程;3)显现预备性材料和新材料;4)从预备性材料中抽象出新信息;5)运用活动强化。其特点是教学时并不立即原封不动地呈示教材,而是呈示具有“组织”作用的相关材料,也就是说,它指向的并非是教材的“实体”,而是一种“关系”。这一概念是奥苏贝尔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三种“组织者”:陈述性、比较性、具体模型组织者。6.概念形成策略这种策略是建立在布鲁纳等人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的策略。包括选择性策略和接受性策略两种。教学程序是:1)呈现实例;2)确认概念;3)强化练习;4)发展思维技巧。7.认知发展策略这是建立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的策略。这种策略运用的基本原则是:1)儿童从实践中获得知识;2)教学活动以儿童为中心;3)实施个别化教学;4)社会交往起重要作用。教师以开发者、诊断者、认知冲突的创设者和促进者、社会交往的推动者等身份参与教学活动。8.自我管理策略这种策略教给学生改变行为方式的方法。教学程序为:1)教给学生行为的原则和技巧;2)教给学生自我估计的步骤;3)制订自我管理、自我决断、自我指导的计划;4)避免不良的随机行为。方法包括示范、督促、强化和指导。9.行为练习策略这种策略又称为“直接教学”。主要特征是建立一系列模式化的教师行为。教学程序是:1)明确课程的目的、环节和内容;2)呈现新信息;3)控制练习时间;4)通过语言提示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新技能、新结构;5)个别指导;6)提供机会使学生独立练习。三、小学科学“物质世界”教学策略概览在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分为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和能量的表现形式三个部分,通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和探究,让学生了解物质一些常见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物体和物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都与能量有关,常见的物理过程,如电、声、光、热、磁,都属于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或各种形式之间的转换,利用“能量”这个概念使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科学有更深刻的理解。“运动与力”通过学生对最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的认识,来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以及一些简单机械的原理与应用。(一)物体与物质教学策略(1)物体与物质教学的核心任务“物体与物质”教学中的核心任务分析在“物体与物质”的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观察各种物体,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2)介绍自己对物体所作的分类或排序,说明分类依据;(3)画一幢房子,说出各个部分应该用什么材料;(4)查资料,了解有关新材料发明、性能和用途方面的信息;(5)讨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应属于哪种变化;(6)讨论水泥与水产生不可逆变化的利与弊;(7)讨论水的污染与净化;(8)讨论如何保护当地的资源;(9)讨论各种物质(如酒精)的利用对人有利的方面(如治病)和有害的方面(如酗酒);(10)调查白色污染,讨论防治方法;(11)调查当地主要污染源,写一份给地方政府的建议书。(2)物体与物质的教学策略(内容型策略)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物体的特性在“物体与物质”的教学中,认识物体的特性是一项重点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需要认识的物体的特征主要有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在这些特性中,沉浮的特性是难点。因为物体的沉浮特性涉及物体的大小、重量、液体种类多方面的因素。在小学阶段,学生还不能理解这些因素的复杂关系,只能使他们通过探究,认识到沉浮并不是一个能够简单做出判断的特性就可以了。对于物体的沉浮特性的教学,不同的老师有各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浙江嘉兴的陈跟东老师通过对实验材料的逐层递进的安排,引导三年级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了物体的沉浮。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四个活动。(活动一)观察一大一小两个瓶子在水中的沉浮。(活动二)观察第一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活动三)观察第二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活动四)两组材料的比较与分析。2.通过观察、思考和研讨,探究物质的变化在“物体与物质”的教学中,物质的变化是另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物质的形态变化是容易看到的,但物质的性质变化则难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