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立足特区,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具有专业基础厚、创新意识强、适用范围广、综合素质高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能为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作出贡献的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及从事金融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热爱社会主义金融事业,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和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必须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会话能力。4、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能够顺利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5、要求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练,具有健康的体魄。二、研究方向1、金融功能与金融宏观调控本研究方向以马克思货币金融理论为指导,以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为背景,充分借鉴当代西方金融理论及定量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研究我国金融理论体系和我国金融改革开放路径。重点研究马克思货币金融理论所阐明的货币本质与职能、银行信用、利息、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等相关的理论;密切关注、探讨当代货币金融理论,尤其是“新经济”对金融理论提出的一些新的研究课题。2、现代金融管理本研究方向从金融市场的主体角度研究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调控、货币政策实施、对外汇管理及金融机构管理;探讨商业银行对资产负债、经营风险、国际业务及中间业务管理模式;深入探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管理策略。3、金融市场本研究方向以金融市场的主体、客体和金融产品的定价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金融市场的理论研究框架,重点研究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基金市场以及离岸金融市场效率和风险问题;深入探讨深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金融衍生产品开发和定价等问题。4、国际金融与港澳台金融2本研究方向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西方金融理论中的有益成果相结合;将国际金融的普遍性与港澳台及大陆金融的特殊性相结合;将国际金融、港澳台金融理论与国内金融实践相结合;本研究方向利用深圳毗邻海外这一优势,综合运用金融全球化理论、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监管理论,重点研究特区与港澳台金融一体化、金融监管合作与金融创新等问题。5、数理、行为与工程金融本研究方向以金融理论为基础,运用定量分析工具,推理和论证金融学理论及原理,构造、选择最有效的数学模型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解决现代金融市场运行中面临的主要课题;以人们实际决策心里为出发点,研究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规律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探究最优投资组合策略;研究金融工具的创新、交易手段的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合理定价以及各类风险技术的开发与运用等。三、学习年限本专业学习年限为3年。四、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论文工作、社会实践、工程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研究生中期考核,中期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五、课程设置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两类,均为必修课;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得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1学分。不同专业根据有关规定及专业特点可适当提高对总学分的要求。补修课程一般为2-3门,由指导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和专业基础等因素在个人培养计划中确定。由各院协调随本科专业同堂上课、同堂考试,也可采取学生自学,本科任课教师或导师考核等方式补修。如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或修过相同或相近课程,可申请免修,但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过导师同意,报研究生部备案。△详见课程及学分设置表:3金融学专业硕士生课程及学分设置表课程学习及学分1.本专业学制为3年。2.本专业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得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得少于21学分。3.课程学习与撰写毕业论文时间比例为1:1。类别课程名称学分学时讲授形式考核方试要求学位课程(必修课)不得少于21学分公共学位课程(9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科学社会主义136讲授考试平均75分以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文科)270讲授外语(6学分)基础外语英语(一)2160讲授英语(二)3专业外语140讲授专业学位课程(12学分)基础课(2门)金融理论和实务研究360讲授国际金融专题研究360讲授专业课(2门)现代金融管理学360讲授资本运营与金融市场研究360讲授非学位课程不得少于11学分必修环节文献阅读1考查通过开题报告通过即可学术讲座210次(导师考核)必选课高级宏微观经济学360讲授考试60分以上中级计量经济学360讲授多元统计分析360讲授选修课任选课投资学240讲授保险学专题240讲授财政税收专题240讲授金融财务专题240讲授金融数学240讲授金融工程专题240讲授金融法专题240讲授补修课同等学力或跨专业学生须补修2-3门,只记成绩,不记学分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30讲授考试中期考核表中导师签字确认(60分以上)国际金融30讲授实践环节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不记学分)40考查通过(导师考核)课程免修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须参加考试。考试60分以上制定个人培养计划第一学期结束前,确定导师后,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学院、研究生本人、研究生部各持一份(同等学力和跨专业学生须注明补修课程)。中期考核课程学习结束后,举行开题报告前考核筛选内容:思想道德素质、课程学习成绩、科研实践能力。均合格者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未通过者,应终止学习,按退学处理。考核结束,各学院将中期考核结果汇总表交到研究生部,每位学生的中期考核表由学院永久保留。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筛选后经导师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首次未通过者,应一个月后再次开题,仍不能通过者应终止学习,做退学处理。评审结束,学院将开题报告评审结果汇总表交到研究生部,每位学生的开题报告由学院永久保留。备注:《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规定:各专业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得少于32学分(理学专业为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1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11学分。4六、免修课程研究生通过自学或其它学习途径已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并达到其基本要求,经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需参加该门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或在课程开始前单独组织的免修考试。七、考核方式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学术报告、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文献阅读等进行考查外,其他课程一律进行考试(一)学位课程的考核原则上采用考试的方式;(二)文献阅读结合开题报告进行考核,开题报告通过即自动获得学分;(三)参加学术讲座情况由学生在《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记录表》上登记,导师签字确认,研究生部抽查,累计10次即自动获得学分;(四)补修课程的考核既可与本科生同堂同卷,也可由指导教师负责进行,在中期考核表中签字确认。(五)考试科目按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通过、不通过两级记分制评定成绩。(六)考试课程成绩要求60分以上(含60分)可获得学分,考查课程通过者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各科成绩平均达到75分以上(含75分)方可申请学位。八、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应用一年半至二年的时间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开始进行,第四学期初完成《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应包括文献阅读,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科研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手段、理论分析、文字总结等工作的进度计划。九、培养计划为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第一学期结束前一个月,研究生指导小组以师生双向互选的方式为研究生确定指导教师,经学院审定同意报研究生部。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于第一学期结束前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既要服从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原则,又要根据每位研究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分别由学院、研究生本人和研究生部各持一份。5十、参考书目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美]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4.黄达主编:《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黄达:《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6.黄达:《金融——词义、学科、形势、方法及其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7.曾康霖:《金融理论与实际问题探索》,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8.周骏、张中华、郭茂佳:《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9.胡代光:《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0.吴敬琏:《十年纷纭话股市》,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1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2.谢平:《中国金融制度的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13.李扬、王国刚、何德旭:《中国金融理论前沿》、《中国金融理论前沿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版。14.郑先炳:《西方商业银行最新发展趋势》,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15.曹龙骐:《金融热点探索》,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16.曹龙骐等:《金融问题前沿》,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17.曹龙骐主编:《金融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18.曹龙骐、郑建明:《跨世纪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香港励志出版社,1999年11月版。19.张琳曹龙骐著:《我国商业保险市场创新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20.谢平:《中国金融制度的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21.戴国强主编:《商业银行经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22.魏华林、林宝传主编:《保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23.曾康霖主编曹龙骐、虞群娥副主编:《金融学教程》,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24.[美]彼得S·罗斯箸:《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8月版。25.[美]安东尼·M·桑托莫罗、戴维·F·巴贝尔著,郭斌译:《金融市场、工具与机构》,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6.[美]J·奥林·戈莱比著:《国际金融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7.郭茂佳著:《股票市场效率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28.郭茂佳主编:《金融市场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29.李扬、王国刚主编:《资本市场导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30.郑振龙主编:《金融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31.张亦春、郑振龙主编:《金融市场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32.郑鸣著:《投资银行并购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3月版。33.何小锋等著:《投资银行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34.王明夫著:《资本经营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35.何小锋等编著:《资本市场运作案例》,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8月版。36.姜波克主编:《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37.国际金融(第二版),汪争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版。38.[美]维塞尔著,国际货币经济学导论:汇率理论、制度与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11月版。639.[美]麦金农著,美元本位下的汇率--东亚高储蓄两难,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5月版。40.[美]麦金农著,东亚经济周期与汇率安排,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10月版。41.崔孟修著,现代西方汇率决定理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5月版。42.[英]劳伦斯.S.科普兰,汇率与国际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4月版。43.陈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