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小组合作与个人表现)这学期开始进行了科学学科的教学了。当时拿到课本的时候,新颖的教材设计,看的我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入手。于是静心琢磨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发现书中许多的内容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寻求科学的答案,其间更多的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探究的。夹着课本走进了天真的孩子们中,引导着孩子们开始科学的徜徉。几节课下来,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的现象:合作学习中有些孩子忙得手忙脚乱,而有的孩子好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在一边独自“偷闲”。下课后,我就喊了一个“悠闲”孩子,问他:“你上课的时候,怎么不和同学一起动手学习呢?”这个孩子满怀委屈地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和他们一起学习,而是(小组长)太霸道,从来不听我的,也不让我“玩”实验器材。”孩子的一席话,不啻一记闷棍,敲的我又陷入了迷茫: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使孩子们都乐意动手呢?如何恰当地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呢?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这是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引发出的一种正常现象,这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因素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个性差异,有小组内的环境因素。但教师的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对小组学习的认识水平,学生分组合理性,学生学法渗透,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起着决定和主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课上发现的这些部分学生显能就不奇怪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先要给自己看看病,什么是小组内分工,怎么分法,什么样的问题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在讨论时教师怎么参与……,把握这些问题,整理这些认识,学生的小组讨论就有序而就不是这个样子。当然对参与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让组长为其开小灶,或是你特意为这些学生提出小要求,当然要求是为这个探究活动做些什么,是直接参与的。这样的参与对其慢慢适应小组活动,参与小组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学生会慢慢自信起来。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寻到解决的方案,于是我就在班上化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科学课以外的合作教育训练:蚂蚁搬食物的活动:首先我说:“当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个蝗虫的尸首,他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积极汇报自己平时的发现,“对,小蚂蚁迅速找来同伴齐心协力把食物运回‘家’。那你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呢?”于是,我选择一些简短的文章交给孩子们讨论。某些同学发现了问题,在小组里提出,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于是各种合作行为,就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始了: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学习合作的气氛慢慢有些融洽了,发现孩子们都愿意参与到小组的探究中来了。可是又有了新问题:小能人们的积极性不再高涨了,在汇报的时候,手不愿举了。哇,我在无形中又伤害了一些孩子的心灵。怎么办?由于小能人是在每位老师的呵护中成长的,他们也养成了一些骄傲自大的性格,当不在被众星捧月时候,他们感到了失落。面对这种情况,于是我又采取另一种做法:我对小组进行重组,能力强集中在一起,选择能力一般的做组长,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进步,能力相对弱的组成一组,选派班上的小能人,由他来带动整个小组的活动,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进步,有些组员在小能人的影响下,甚至可以到其他组去当组长了。这样一来,班级中的合作学习更融洽了。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说没有效果的话,不做没有效果的事。”我想说:不要组织没有效果的小组。比较美国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和我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可发现两国的科学教学存在显著差异,体现出了中美两国在科学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本文试以《喷水壶里的水到哪里去了?》为例,对此做初步的分析比较。有一天,乔治把盛满了水的喷水壶放在教室外面窗台上,过了几天,喷水壶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了,他觉得很奇怪,因此,科学课一开始,乔治就问道,“是不是有人把喷水壶里的水喝了?还是有人把它弄洒了?”这时,乔治的老师格林小姐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学生们:“水跑到哪里去了?”玛丽认为,如果没有同学去动喷水壶,那一定是他们的宠物仓鼠威利夜里从笼子里跑出来把水喝光了。全班同学决定检验玛丽的看法对不对,他们把喷水壶盖上,第一天早晨发现水位没有下降,孩子们认为这已经证明了玛丽的看法是对的。格林小姐却问道:“你们能够肯定威利在夜里从笼子里跑出来了吗?”学生们几乎都对此表示肯定。他们还想出了一个妙主意来证明给老师看,他们把笼子放在沙盘中间,将沙抹平,过了几天之后,孩子们看到沙上没有脚印,水位没有变化,此时孩子们认为威利夜里没有跑出来。这时另一个学生说:“水被盖着,威利根本看不到水”于是全班同学决定把笼子放在沙盘的中央,并把喷水壶的盖子拿走了。第二天,他们发现水位下降了,然而沙子上没有留下一个脚印,现在学生们肯定仓鼠没有喝壶中的水。格林小姐建议孩子们把一个盛水的容器放置在窗台上,每天测定和记录它的水位,然后把这些纸条标上日期贴在一张大纸上构成一个图表。几天之后,孩子们发现水位一直在下降,但是每天降低的尺度不一样,经过对“不一样”的讨论后,一个叫帕特里克的学生联想到烘干机烘衣服的情况,他就得出结论说:温度较高时水就消失得较快。此后,他们还进行了两项研究,一项是盛水容器口径大小如何影响水消失快慢的实验,另一项研究是用一把扇子在盛水容器上扇动是否会使水消失得更快。分析这两节美国小学科学课在教学方式上有两个突出特点:开放性和非预设性。美国小学课堂是自由的、开放的课堂,儿童可以提问、大胆发言和自由活动。可见,“童言无忌”是美国儿童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看法的前提,老师也很尊重“童言无忌”。在这个课例中,乔治突然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尽管这个问题是出人意料的,是非预设性的,但是格林小姐果断的把乔治提出的问题或者说是生活经验转变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儿童们的奇思妙想泉涌而出。他们不但坚持己见,还创造性的设计出一些方案来证明其看法是正确的。很显然,这些教学步骤和行为都不是教师预先设计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自主选择和创造的。由于孩子们都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儿童的天性、灵性在开放的课堂上得以自然释放,儿童的个性在非预设性的教学中得到了张扬的机会。美国科学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1.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以动态的问题探究为主美国小学科学课以大量的、儿童自主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内容。美国教师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天赋的探索欲望,表现为好动,好奇。因此,他们完全能够胜任探究者的角色,而美国教师则很善于作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发者和指导者。在课例中,格林小姐没有对蒸发进行抽象的解释,而是指导儿童开展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创立的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感知运动、前操作、具体操作和抽象操作四个阶段。小学生一般处于认知发展的前操作和具体操作阶段,在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动手操作比用抽象的语言讲授课本更加适合儿童认知发展,儿童比较容易接受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犹如一群小科学家围绕问题开展了“做、观、思、议”等实践活动,逐渐明白了水是如何消失的,获得了关于“蒸发”的科学知识。随后,他们还继续做了两种不同条件下的实验。复杂的、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取代了先验的确定的知识,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的、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或者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中逐渐凸显出来。2.重视儿童的体验,并将其与科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美国科学教师重视儿童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已经获得的生活经验。课例中的格林老师首先果断的把乔治提出的问题转变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启发性的问题,然后巧妙地将儿童的体验转变成了引导儿童深入探究自然科学的“活”教材。她把儿童提出的问题和直接经验纳入课程实施的过程,把儿童提出的问题和亲身体验与科学知识的学习联系起来,使儿童的经验在充满趣味的、探索性的科学探究过程中与自然科学知识相互作用,生成新的知识。同时,儿童会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与此相反,中国的科学教学注重基本理论多于实践。科学课程被作为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粉笔加黑板进行科学教学,即使是作科学实验,教师一般都会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学生动手操作实践都是用相同的实验方法和仪器得出相同的结论,证明科学课本上的理论或者定律。科学活动的探索性被严重忽视,教学缺少真实有效的科学实践和问题探究。另外,由于中国的教学以考试为导向,而考试又以知识为衡量标准,导致科学教学置儿童的情感和经验于不顾,只“钟情”于科学知识。3.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交往上的差异在美国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真实的合作和对话。在乔治提出他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个问题后,格林小姐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问孩子们:“水跑到哪里去了?”,这一个问题立即激发了儿童的想像力和表现欲。当玛丽的看法似乎被他们证明了以后,格林小姐紧接着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够肯定威利在夜里从笼子里跑出来了吗?”孩子们都表示肯定,这说明美国儿童非常自信。他们为了说服老师,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还想出了新的办法。可见,格林小姐与儿童之间的交往与对话激发了儿童的智慧活动,引发了儿童的探索欲望,同时她给予儿童的指导和建议,为儿童学会利用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大帮助。师生通过全方位的对话、多维度的相互合作,转变和创造了课程。而中国小学科学课堂缺少真正有效的互动和交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此有重要影响,如“长幼有序”等观念一直被作为一种传统美德灌输给儿童,因此,中国儿童与教师之间有尊卑之分,所谓平等的、民主的教学交往常常只是表演而已。在多数情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自上而下的“一问一答”或“一问多答”的形式,而且大多数问题只是“虚拟”的问题,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而不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从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科学教学之间具有很多可以相互借鉴之处。笔者认为,中国的科学教学有待改进。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科学教学应关注儿童的生命价值;其次,确立探究式的科学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再次,构建真正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真实有效的交往等等。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科技时代。作为社会构成的一部分:教育,也已经从传统教育,迈向了现代教育,传统教育中的“双基”要求,已经演变成了“四基”要求。1、基础知识;2、基本技能;3、基本思想;4、基本活动经验。为完成这一新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一节科学课堂上的一幕:五年级的学生在了解了人体的消化器官后,已经能够准确地说出各器官在自己身体中的部位,这时,教师进一步提问:“刚才同学们每人都吃过了一小块馒头,那么,馒头在消化器官里是怎样被消化的呢?消化器官都各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答:“口腔里的牙齿咀嚼食物,然后食物通过食道来到胃……”又有学生补充:“小肠在吸收营养的同时,还吸收水分……”而此时的多媒体上,人体模型在随着学生的讲述,食物同样在不同的消化器官里运动,既形象又有趣,仿佛你真的在和画面了的人一起消化食物,而对消化器官的名称、形状及作用,也就不言自明了。信息技术(多媒体)在这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在传统教学课堂上,能有几幅挂图,再加上人体器官的模型,就已经很不错了,而至于食物在人体内具体是怎样运动变化的,那也只能靠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想象来完成了。有了多媒体技术之后,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的氛围下,知识、技能,包括运用信息技术的想法,也在不断地提高着。这全是依靠科技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所带来的变化。传统教学有传统教学的优势,现代教育有现代教育的特点,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学会在扎实掌握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提高现代教育理念,对教育教学有相当帮助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应该加快速度掌握,因为我们培养的已经是新时代的骄子,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了。课外活动,四年级二班的几个小姑娘跑进了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