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大型立式储罐渗透检测文件编号1.总则1.1目的本工艺规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大型储罐渗透检测工作质量。检测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并严格按工艺要求完成检测任务。1.2制定本工艺的依据是:JB/T4730.1-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通用要求JB/T4730.5-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渗透检测JB/T6064-1992《渗透探伤用镀铬试块》技术要求JB/T9213-1999《无损检测》渗透检查A型对比试块JB/T9216《控制渗透探伤材料质量的方法》GBJ128《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油罐施工及验收规范》SH3530《石油化工立式圆筒形钢制储罐施工工艺标准》GB50235《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1.3检测范围和一般要求1.3.1本规程适用于金属材料制成的大型储罐如表1-1所示焊缝及其热影响区表面、近表面缺陷的检测和缺陷等级评定。表1-1:本规程适用于检测的类型序号检测部位备注1罐底边缘板两侧焊接坡口表面及两侧20mm范围内2罐底边缘板对接焊缝第一层焊接后3中幅板对接焊缝第一层焊接后4第一、二节壁板纵向对接焊缝背面清根打磨后5所有环焊缝背面清根打磨后6内外侧角缝第一层焊接后7开孔接管及补强板与罐壁板之间第一层焊接后8补焊处9其它需要渗透检测的部位1.3.2本规程规定了在渗透检测过程中,为获得正确的检测结果所必须遵循的程序和要求。1.3.3大罐焊缝的具体检验比例、检测部位、质量验收等级由委托单位根据标准和设计图样确定。1.4人员文件编号1.4.1检测人员必须持有国家质量监督部门颁发的PT资格证书,无证人员只可在持证人员指导下从事辅助性工作,持证人员必须从事与所持证级别相一致的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评定及编制报告者必须具有Ⅱ级或Ⅱ级以上的资质。1.4.2渗透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每年应检查一次身体,不得有色盲。2.一般要求2.1渗透检测剂包括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2.2渗透剂的质量控制要求2.2.1在每一批新的合格散装渗透剂中应取出500ml储藏在玻璃容器中保存起来,作为校验基准。2.2.2渗透剂应装在密封容器中,放在温度为10℃~50℃的暗处保存,并应避免阳光照射。各种渗透剂的相对密度应根据制造厂说明书的规定采用相对密度计进行校验,并应保持相对密度不变。2.2.3散装渗透剂的浓度应根据制造厂说明书规定进行校验。检验方法见JB/T4730.5-2005(3.2.1.3)。2.2.4对正在使用的渗透剂进行外观检验,如发现有明显的混浊或沉淀物、变色或难以清洗,则应予以报废。2.2.5被检渗透剂与基准渗透剂利用试块进行性能对比试验,当被检渗透剂显示缺陷的能力低于基准渗透剂时,应予以报废。2.3显像剂的质量控制要求2.3.1湿式显像剂的浓度应保持在制造厂规定的工作浓度范围内,其比重应经常进行校验,检验方法是用比重计进行测定。2.3.2当使用的湿式显像剂出现混浊、变色或难以形成薄而均匀的显像层时,则应予以报废。2.4渗透检测剂必须标明生产日期和有效期,要附带产品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2.5对于喷罐式渗透检测剂,其喷罐表面不得有锈蚀,喷罐不得出现泄漏。2.6渗透检测剂必须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对工件无腐蚀,对人体基本无毒害作用。2.7渗透检测剂应根据承压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对同一检测工件,不能混用不同类型的渗透检测剂。2.8对于镍基合金材料,一定量渗透检测剂蒸发后残渣中的硫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得超过1%。2.9对于奥氏体钢和钛及钛合金材料,一定量渗透检测剂蒸发后残渣中的氯、氟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得超过1%。2.10渗透检测剂的氯、氟、硫含量的测定方法见JB/T4730.5-2005(3.2.8)。3.设备、仪器和试块3.1检测现场检测现场应有足够的空间,能满足检测的要求,检测现场应保持清洁。3.2照度计照度计用于白光照度。3.3试块3.3.1铝合金试块(A型对比试块)如JB/T4730.5-2005图1所示,主要用于以下两种情况:文件编号a)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检验渗透检测剂能否满足要求,以及比较两种渗透检测剂性能的优劣;b)对用于非标准温度下的渗透检测方法作出鉴定。3.3.2镀铬试块(B型对比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和操作工艺正确性。3.3.3对比试块的清洗和保存对比试块使用后要进行彻底清洗。清洗通常用丙酮仔细擦洗后再放入装有丙酮和无水酒精的混合液(混合比例1:1)的封闭容器中保存,或用其它等效方法保存。4.渗透检测方法渗透检测方法为“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湿式(快干式显像剂)显像法”,代号“IIC-d”。5.工件表面准备及检测时机5.1被检工件机加工表面粗糙度Ra不大于12.5μm;被检工件非机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可适当放宽,但不得影响检验结果。5.2工件被检表面不得有影响渗透检测的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毛刺以及各种防护层。5.3检测前,准备工作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各25mm。5.4对于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渗透检测应在焊后24小时进行。6.操作渗透检测操作的基本步骤为:预清洗施加渗透液去除多余的渗透液施加显像剂观察及评定签发报告后处理记录6.1预清洗检测部位的表面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渗透检测的检测质量。因此在进行过表面清洗之后,应进行预清洗,以去除检测表面的污垢。清洗时,可采用溶剂、洗涤剂等进行。清洗范围应满足5.2条的要求。清洗后,检测面上遗留的溶剂、水分等必须干燥,且应保证在施加渗透剂之前不被污染。6.2施加渗透剂6.2.1应根据工件大小、形状、数量和检测部位选择喷涂、刷涂、浇涂、浸涂等方法,并保证被检部位完全被渗透剂覆盖,并在整个渗透时间内保持润湿状态。6.2.2渗透时间及温度在10~50℃的温度条件下,渗透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0min。当温度条件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应按附录A(用于非标准温度的检测方法)对操作进行鉴定。6.3清洗多余的渗透剂6.3.1在清洗工件被检表面多余的渗透剂时,应注意防止过清洗而使检测质量下降,同时也应注意防止清晰不足而造成对缺陷显示识别困难。6.3.2溶剂去除型渗透剂用清洗剂清洗。除特别难于清洗的地方外,一般应用干净不脱毛的布依次擦拭,直至大部分多余渗透剂被清除后,再用蘸有清洗剂的干净不脱毛的布或纸进行擦拭,直至将被检面上多余的渗透剂全部擦净。但不得往复擦拭,不得用清洗剂直接在被检面冲洗。6.4干燥处理文件编号6.4.1施加快干式显像剂之前,检测面必须自然干燥,当采用溶剂去除多余渗透剂时,应在室温下自然干燥。6.4.2干燥时间通常为5~10min。6.5施加显像剂6.5.1显像剂在施加前应充分搅拌均匀。6.5.2喷施显像剂时,喷嘴离被检面距离为300~400mm,喷洒方向与被检面夹角为300~400。6.5.3显像剂的施加应薄而均匀,不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施加。6.5.4施加后进行自然干燥或用低温空气吹干(30℃-50℃)。6.5.5显象时间取决于显像剂种类,缺陷大小以及被检工件温度,一般不应少于7min。6.6观察6.6.1观察显示痕迹应在显像剂施加后7~60min内进行。如显示痕迹的大小不发生变化,也可超过上述时间。6.6.2着色渗透检测时,缺陷显示的评定应在白光下进行,通常工件被检面处白光照度应大于或等于1000lx;当现场采用便携式设备检测,由于条件所限无法满足时,可见光照度可以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500Lx。6.6.3辨认细小显示时可用5~10倍放大镜进行观察。6.7复验6.7.1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进行复验:a.检测结束时,用试块验证检测灵敏度不符合要求;b.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方法有误或技术条件改变时;c.合同各方有争议或认为有必要时;6.7.2当决定进行复验时,必须对被检面进行彻底清洗,以去除前次检测时所留下的痕迹。必要时,应用有机溶剂进行浸泡。当确认清洗干净后,按6.1~6.6条的规定进行复验。6.8后处理检测结束后,为防止残留的显像剂腐蚀被检工件表面或影响其使用,应清除残余显像剂。清除方法可用刷洗、水洗、布或纸擦除等方法。7.缺陷显示痕迹分类7.1除确认显示痕迹是由外界因素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之外,其它任何大于或等于0.5mm的显示痕迹均应作为缺陷显示痕迹处理。7.2,长度与宽度之比大于3的缺陷显示痕迹,按线形缺陷处理;长度与宽度之比小于或等于3的缺陷显示痕迹,按圆形缺陷处理。7.3缺陷显示痕迹长轴方向与工件轴线或母线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0时,按横向缺陷处理,其它按纵向缺陷处理。7.4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缺陷显示痕迹在同一条直线上间距小于或等于2mm时,按一条缺陷处理,其长度为显示痕迹长度之和加间距。8.质量分级文件编号8.1不允许任何裂纹和白点;8.2焊接接头和坡口的质量分级按表8-1进行。表8-1焊接接头和坡口的质量分级等级线性缺陷圆形缺陷(评定框尺寸35mm×100mm)Ⅰ不允许d≤1.5,且在评定框内少于或等于1个Ⅱ不允许d≤4.5,且在评定框内少于或等于4个ⅢL≤4d≤8,且在评定框内少于或等于6个Ⅳ大于Ⅲ级注:L为线性缺陷长度,mm;d为圆形缺陷在任何方向上的最大尺寸,mm。9.记录与报告9.1每个工件的检测号按委托规定的编号进行记录。9.2应记录缺陷的长度及缺陷位置。9.3记录和报告表格应采用合同方提供或认可的表格形式。9.4记录和报告应有操作人员、审核人员签字并加盖无损检测专用章后方为有效。9.5检测资料至少保存7年,以便随时查核,7年后如业主需要,转交业主。10.注意事项10.1着色渗透检测用的试块不能用于荧光渗透检测,反之亦然。10.2发现试块有阻塞或灵敏度有所下降时,必须及时修复或更换。10.3渗透检测用的溶剂易燃,微毒液体,操作时要严禁火种并采取必要的通风措施,如在容器内操作,应需采取防毒措施,以防操作者中毒。10.4使用完的渗透检测剂不可随意丢弃,妥善处理,防止燃烧爆炸。文件编号附录A、用于非标准温度的渗透检测方法A1.概述当渗透检测不可能在10~50℃温度范围内进行时,则要求地较低或较高温度时的检测方法作出鉴定。通常使用铝合金对比试块进行。A2.鉴定方法A2.1温度低于10℃条件下渗透检测方法的鉴定在试块和所有使用材料降到预定温度后,将准备的低温检测方法用于B区。然后把试块加热到10~50℃之间,在A区用标准方法进行检测,比较A、B两区的裂纹显示迹痕。如果显示迹痕基本上相同,则可以认为准备采用的方法是经过鉴定可行的。A2.2温度高于50℃条件下渗透检测方法的鉴定如果准备采用的检测温度高于50℃,则将试块加温至这一温度,在B区进行检测。然后把试块冷却到10~50℃之间,在A区用标准方法进行检测,比较A、B两区的裂纹显示迹痕。如果显示迹痕基本上相同,则可以认为准备采用的方法是经过鉴定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