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中的区域群体空间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区域城镇群体空间研究——以南昌为例1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在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结构研究中,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包括历史演变过程、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条件分析和远景规划结构等多方面内容。然而,这些研究主要多是针对单个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和外部形态进行的,很少或是完全不涉及城市区域的群体空间结构研究。因此在以往的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中,单个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与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研究严重脱节,“区域中的点”与“作为面的城市”无法很好衔接,城市的扩展与区域的发展常无法有机融合。此外,受同时期学术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式研究的影响,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规划往往是当时主流模式的体现。不管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发展条件是否允许等特殊的城市空间结构实际情况,理论界流行紧凑式圈层模式时,城市空间结构相应规划成紧凑圈层状;理论界流行开敞式组团模式时,城市空间结构又紧跟其后规划成开敞组团状。对城市空间结构实际情况分析的缺乏,往往会在城市未来发展中引发诸多问题,甚至导致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严重失误。2新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修正2.1研究的新背景1.2.1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轨,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腾飞。面向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反应在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上,一是有偿使用的土地市场机制对传统以单位为基本单元的块状组合用地形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二是经济、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用地规模向更广阔的区域扩展成为必然,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发生分散化趋势。1.2.2大城市的迅速发展世界城市和国际性城市的形成使得全球城市体系呈现出新的等级体系结构,即世界级城市、跨国级城市、国家级城市、区域级城市和地方级城市(建设部,1999)。随着我国城市化过程的空前加速,未来我国大城市继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将不会减弱(建设部,1999)。针对1980年代我国提出的“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许多学者在研究分析我国目前大城市发展的现状和机遇的基础上,认为在新的国际经济大背景下,合理发展大城市应该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冯年华,1999;段小梅,2001;巫文艳,2001;纪立虎,2002)。1.2.3城市产业结构的重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成为推动城市产业结构重组最重要的因素。知识经济不仅仅表现在区域与城市的产业结构重组上,而且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微观区域的分散性将造成城市郊区的进一步发展,“知识园区”的兴起成为城市新的标志和竞争力。知识经济的活动空间成为城市经济社会空间新的核心,城市与乡村的发展更加融合,城乡一体化的构想,逐渐成为可能,城乡融合设计有可能成为新一轮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2.2新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修正2.2.1区域城市结构模式的构建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更准确地描述城市与周边地区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的关系,学者们开始对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进行探索(顾朝林等,2000)。1975年,洛斯乌姆(L.H.Russwurm)提出了将城市地区和乡村腹地视为统一体的区域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图)。1981年,穆勒(Muller)将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理论扩展到日益郊区化的大都市地区,提出了一种新的大都市空间结构模式(图)。图2-10洛斯乌姆的区域城市结构模式图2-11穆勒的大都市地域结构模式随着城市人口、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经济规模也迅速增强,城市与周边城镇的合作日益密切,从区域角度对大城市及其周边的城镇群体进行统一规划协调,既是城市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区域整体发展的必然。国外学者Papaioannou的研究表明,从对单个大城市的研究走向区域性组合城市的研究,将是世界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研究的趋势之一。大城市地区大城市群大城市带城市化地区洲际城市化地区全球城市化地区大城市图2-1国内外大城市发展空间结构演化图谱2.2.2轴向扩展式组团城市的构建城市一般以两种不同的方式生长:一是中心放射式,即整个城市保持单一的团块状向外扩展;二是线性式,即城市通过二、三个,甚至是多个沿轴线分布的组团向外拓展。国外某些学者在研究分析后指出:团块状城市的中心辐射式增长是不可能永远继续下去的。与这种生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相比,发展组团式的城市则是一条可持续的生长途径(Papaioannou,1996)。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类型的发展过程中也可看出,贯穿于城市空间结构衍生及类型分异的一个总体趋势是城市结构从紧凑趋于分散。封闭的单中心城市结构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只有开敞式的组团布局才能给城市空间结构增长带来新的活力。近年来,随着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又发现城市的空间增长已由当初的集聚增长转向了空间扩散(顾朝林等,2000):一是城市由同心圆环状向外扩展模式转变为轴向扩展模式(如沿城市基础设施轴线形成工业走廊、居住走廊和综合走廊等城市发展轴线);二是城市由单中心发展模式转向多中心发展(如卫星城建设、开发区建设和城市郊区化等)。2.2.3新背景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3区域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研究的意义首先,这是当前全球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当代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其空间范围或影响范围都在客观上构成了由中心城市及周边城镇相结合的都市区(圈),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空间单元(崔功豪,2001)。从实际来看,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等,都市区(圈)都已经成为国家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之一。近年来,我国规划学术界对都市区、都市圈的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许多学者对都市区、都市圈的概念、范围界定等进行了阐述(周一星,2001;姚士谋,2001;张京祥,2001;张伟,2002);许多规划工作者对我国跨行政区的都市区、都市圈规划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如《济宁—曲阜复合中心城市研究》,《苏锡常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规划》,《徐州都市圈规划》)。但对单个大城市与周边小城镇之间的空间整合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主要是在城市战略规划、概念规划中有所涉及(如《广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哈尔滨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还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次,这是城市发展具有更为弹性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必然要求。我国学者赵燕菁(2001)认为: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更多地依赖于城市规模的成长速度,而不仅是经济发达的程度,当城市发展速度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合理的发展模式”会发生转变。以功能相对独立的组团为主体,城镇在区域空间内统一布局的空间结构模式,虽然对于常规增长的经济有较大的风险,但对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城市却非常适合。它所具有的巨大弹性不仅可以有效展开城市发展的各种潜能,还可以保持城市发展在每一个阶段的结构完整性。4南昌城市区域城镇群体空间的规划南昌,现为江西省省会,共辖四县(南昌、新建、进贤、安义),五区(东湖、西湖、青云谱、郊区、湾里)和国家级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7402.3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17.07平方公里,总人口432.96万,其中市区人口170.22万,是全国35个特大城市之一。4.1南昌城市空间结构扩展规律从2000多年前南昌城池的最初建立,到近几年来城市发展框架的初步拉开,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年轮”痕迹,城市空间扩展经历了由伸展期-指状生成期-指状生长及飞地形成期-轴间充填及新的飞地形成期-分散组团期的过程。伸展期:城区扩展主要表现为往北、往东两个方向延展;指状生长期:城区除藉由八一大道的建设向东部扩展外,城市空间主要沿青山路、北京路、解放路和井冈山大道四条干道形成指状发展轴;指状生长及飞地形成期:老城区扩展缓慢,主要仍表现为四条指状发展轴的进一步生长,另外,政治原因促使昌北地区湾里飞地形成;轴间充填及新的飞地形成期:老城区四条指状发展轴之间的三角形或梯形空间逐渐被充填,昌北经济开发区成立,形成新的城市发展飞地;分散组团期:沿江防洪公路堤的建设改变了赣江两岸的用地条件,促成了红谷滩组团和朝阳洲组团的发展,城北和城南的发展逐步呈现分散组团的格局。4.2南昌现状城市空间结构模式4.2.1城市空间结构基本类型分析南昌现状城市空间结构属于连片放射状类型。城南片区、城东片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昌北新区围绕中心主城区不均等集结,城南发育基本成熟,城东、城北正处于快速发育时期。受赣江自然条件限制、政府宏观决策导向、经济发展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的发展在各个方向都有所表现。4.2.2区域城镇空间现状分析虽然现状南昌市区已拥有城市人口118万,但受经济发展水平等限制,市区与周边城镇的联系还很薄弱,城市的空间增长仍以中心放射式为主,城市仍处于扩展中的都市区发展阶段,发育成熟的南昌都市区还没形成。图5-1扩展中的南昌都市区4.3南昌城市区域城镇群体空间规划南昌作为江西省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具有很强的辐射,在城市区域范围内构筑更为开放和整体的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既是城市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周边城镇共同发展的需要。4.3.1南昌都市区构建的必然首先,这是大城市模式向都市区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虽然南昌城市规模的大扩展存在着可能,但也面临着诸多限制,尤其是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基于区域角度构建的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方法。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角度来看,这将有利于南昌与周边城镇在产业联系和发展空间方面的进一步协调和整合;从提升城市与区域竞争力的角度来看,这将促使南昌周边空间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区域基础设施体系的共建与共享。其次,这是紧凑团块向分散组团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生产和生活要素在城市中高度聚集,紧凑团块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南昌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南昌城市向东、向北、向南三个方向同时发展,且各方向的建设强度均显不足,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城市空间无序蔓延现象严重。选择分散组团的空间结构模式,既是保证南昌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解决南昌城市空间结构中现存的城市无序蔓延、结构松散、廊道模糊等问题的最佳途径。4.3.2南昌都市区结构的规划(1)都市区规模根据《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0)》(送审稿)中对南昌市人口规模的预测,结合南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研究预测至规划期末400万的人口规模将是未来南昌都市区发展的适度规模。是既可以保证城市对生活、生产要素发挥强大的吸引、辐射能力,又能保持一个空间开敞、结构有机、生态良好、适宜人居的都市区总体环境的都市区规模。同时,考虑国家重点发展中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南昌城市发展所呈现出的良好势头,以及南昌城市首位度的具体情况,配合未来南昌市高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研究预测南昌都市区发展的远景规模将可能达到500万。(2)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以构建完善的南昌都市区为目标,划分都市区空间结构为核心区、片区、组团和卫星镇四个层次。核心区:分跨赣江两岸,包括老城中心区和红谷滩商务行政中心。其中,老城中心区是南昌市的老中心,是包含居住、商业、行政、文教的综合型组团。红谷滩商务行政中心是南昌市的新中心,与老城中心区隔赣江而望,是包含行政、商务职能的新组团。城市片区:城市片区包括城东片区、城南片区和朝阳洲片区,片区为老城区的组成部分,与核心区紧密结合。其中,城东片区既有紧邻老城的高等院校集中区,又有国家级的高新产业开发区,是南昌市的科技研发基地,包含居住、文教、高新产业的综合型组团。城南片区是南昌市的老工业基地,主要由洪都、江铃等大型企业集团构成的工业型片区。朝阳洲片区是赣江南岸以中高档住宅为主的居住型片区。城市组团:规划南昌都市区建设莲塘组团、长堎组团、望城组团、昌北工业组团、乐化组团和湾里组团六个组团。其中,莲塘组团、长堎组团分别是依托莲塘镇、长堎镇发展而成的城市新组团。望城组团是以大学园区为主体的文教型组团。昌北工业组团是围绕昌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南昌市赣江北岸最主要的工业型组团。乐化组团是依托机场、昌九高速公路和京九铁路建设的赣江北岸全新的工业组团。湾里组团则是远离主城区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