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哲复习思考题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其一: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其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二:从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其三: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学科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不仅指科学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是?(3组成部分,3来源)马克思主义是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三个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欧文)。第一章1、什么是哲学?怎样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与理论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三类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与方法。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二者相互区别,各门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本质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规律。(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特殊领域的一般规律。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具体学科的概括和总结。)二者相互联系,哲学依赖具体科学,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发展会推动哲学发展;具体科学依赖哲学,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成为指导具体科学的世界观和一般方法论。2、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含哪些内容?它为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②第一方面:意识与物质、精神与世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唯心)第二方面: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不可知论)③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特征,是一切哲学所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2它揭示了的路线、方向、派别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它揭示了人们社会实践的根本矛盾是直接影响到实践成败与否的根本问题。(它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与方向)。3、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它们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是什么?①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②基本观点: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识(思维)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存在决定思维)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如五行)历史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基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哲(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基本观点:把世界的本原鬼节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思维决定存在)唯心主义主观唯心:把主观精神作为唯一真实存在和世界本原(唯我论)历史形态客观唯心:把某种脱离任何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如上帝)4、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列宁唯物主义)列宁唯物主义: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复写、摄影、反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5、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对立统一关系:○1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从宏观到微观,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一般生物到人,从自然到社会,无一不存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世界上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二者不可分割。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2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机械运动是宏观物体,物理运动的主体是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等等,思维运动的主体是人的大脑,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所谓纯粹运动和纯粹精神运动。○3反对两种错误观点:脱离运动讲物质是形而上学伦;脱离物质讲运动是唯心主义运动观。38、矛盾同一性与矛盾斗争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趋势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关系:相互连接、绝对与相对的关系。○1矛盾的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同一性是以矛盾双方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同一性中包含斗争。○2矛盾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不会有斗争性,因为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统一体中对立双方的斗争,是受同一性制约的斗争。○3矛盾的同一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有条件性,即它受特定条件制约。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即它不受旧条件制约,它可以冲破旧条件,创造新条件。(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性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9、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矛盾普遍性:指同类事物所共有的矛盾,它规定着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矛盾特殊性:指各个具体事物所特有的矛盾,它规定着具体事物的特殊本质关系: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二者相互区别:相互区别即对立普遍性是对矛盾共同本质的概括,是指矛盾共性,特殊性反映的是不同事物矛盾的具体特点,是指矛盾的个性,普遍性比特殊性深刻,特殊性比普遍性丰富。○2相互联系:普遍离不开特殊: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而存在。特殊离不开普遍:特殊性包含普通性并受普遍性制约而不能离开普遍性。○3相互转化:普遍与特殊的区别和对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它们的区别具有确定性,超出这个范围的条件,它们就会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实现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同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意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10、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是怎样的?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或构成成分在空间排列上的变化,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变化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区分标准:看变化的范围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二者转化: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论点)分析:任何质变都是由量变引起的,都必须以量变为基础,没有一定量变准备就没有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论点)分析: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破原有的度而引起事物根本性的变化;4第三,二者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的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第四,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是否存在质变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方法之一11、怎样理解辩证否定观?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论点)分析: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自己运动的必然结果,事物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论点)分析: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是由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没有否定,新事物就不会代替旧事物,事物就不会得到实质性的发展。③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论点)分析: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产生和发展的,新事物也是把吸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辩证否定吧新旧事物联系起来,体现了新旧事物的历史连续性。④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论点)分析: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集成,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2、怎样理解新事物一定能战胜旧事物?(新旧事物定义;二者如何区分;战胜原因)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历史的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在历史发展中逐渐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而日趋灭亡的事物。区分二者标准是看这个事物是否与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而不是看具体时间等。战胜原因:①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②新事物在本质上比旧事物优越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往往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第二章1、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是怎样的?(4层)①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实践关系是主客体的基础性关系,也是最根本的关系。②认识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关系是在实践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对实践关系起指导作用。③价值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主客体的价值关系深刻体现了人的需要,体现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内容根据。④审美关系指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欣赏、感受和体验的关系,它是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层次,它要求在真和善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理想世界。主体:处于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之中,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反映论(3个观点)①强调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产生和发展的。)②能动性坚持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揭示了认识的发展规律③革命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揭示和说明世界,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5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1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人们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地,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才能进行科学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就成了主观的东西。○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指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才反应社会本质。认识的真正任务是通过感性达到理性,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人们只有掌握了关于事物本质的规律性认识才能正确指导实践。○3感性与理性的相互渗透:在实际的认识中没有纯粹的感性或理性,它们总是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在一起,一方面感性中包含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也包含感性因素。总之,感性与理性是辩证统一,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唯物论(教条主义只承认理性认识)经验论(经验主义只承认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指人们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所把握到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特点:直接性、具体性。这既是它的可靠性,也是它的局限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