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实验版教材第十二册第6单元一、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安排了1篇精读课《黄河象》,2篇略读课文《索桥的故事》《废墟的辉煌》,以及“语文实践活动6”。二、单元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以及新词,认读10个字,读读指定的15个词语。2.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列出简要提纲。3.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4.继续学习准确地使用关联词语。5.体会句子的意思有多种表达方式。6.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知道索桥有什么故事,完成课后练习题1题的填空。7.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8.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作者参观前后心情有什么变化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9.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10.懂得“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是什么,让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三、单元教学重点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懂得“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是什么,让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3.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四、单元教学难点1.理解《黄河象》一文第四部分,发掘时人们看到的和想到的。六、教学安排:16.《黄河象》2课时17.《索桥的故事》1课时18.《废墟的辉煌》1课时“语文实践活动6”4课时225黄河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2.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列出简要提纲。3.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4.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教学重点: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第四部分,发掘时人们看到的和想到的。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按照要求预习,收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到底什么样?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6课“黄河象”。(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自读生字新词,从音形义三方面说说应该注意的问题。2.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1)字音易错的:蒿草末端椭圆砾石扑踏扑踏折磨(2)说说怎样记住下面的字:炙(上面是“月”的变形,用火烤肉就是“炙”)蒿(与草有关系,是草字头。)椭(不要把三部分的顺序搞错。)(3)区分字义:“趾”和“指”。“鸵”和“驼”。3.检查读书情况。(1)两人一组轮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然后互评。(2)指名读课文,学生从正确、流利两方面评议。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科学家假想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呢?默读标画。第一部分(1):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或特点。第二部分(2-8):写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形成的过程。第三部分(9):简要地写出地壳的变化。第四部分(10):写发现和发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想。3.课文分成了这四部分,这四部分又组成了这样一篇结构完整的课文。这几部分;也就形成了文章的框架。如果将每部分内容再精简一下,就可以列出课文的提纲了。4.学生尝试自列提纲。5.互相修改。6.集体交流。第一部分:陈列化石第二部分:假想来历第三部分:地壳变化第四部分:发掘化石3列提纲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脉络,培养我们的理解概括能力。四、学习第一段。1.课文的第一段向我们介绍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想看看吗?2.投影出示:请看图,站在面前的这个黄河象化石给你怎么样的印象?(高大)仅仅是高大吗?(完整)3.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怎样高大完整呢?读读书。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可与教室的长、高进行比较。)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c.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理解之后对照书中插图,找一找,指一指。4.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呢?再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学生很容易发现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但运用逐层递进的关联词语来介绍特点这种方法不容易发现。可以出示投影:读下面的句子,想想括号中的词语有什么作用?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C.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5.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如此高大、完整,请你们有语气地读一读。6.(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7.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时一、回顾质疑,导入新课: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二、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1.生回答怎样发掘的。2.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3.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师板书:斜插沙土脚踩砾石。4.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5.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三、学习第2—7自然段1.师问:什么是假想?(假设、想象)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3.科学家们是依据什么假想的?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全文,找出科学家假想的依据并画出来。(从它站立的姿势……保存得这样完整。)4.再读读这些句子,想象科学家依据发掘场地及黄河象骨架站立姿势,是怎样假想的?为什么这样假想?A.有沙土和砾石,假想到什么?(此处曾经是河;脚踩砾石说明是失足落水。)B.大象为什么会失足落水、陷进淤泥里呢?科学家们又是怎样假想的?(大象干渴,到此处找水喝。)C.大象是耐渴的动物。由大象干渴又推想到什么?(天气极为炎热。)5.科学家是这样假想的,文章又是怎样写的呢?(天热——干渴——喝水——失4足落水)6.指导细读:科学家们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热”、“渴”、“陷”的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第二段。重点点拨:(1)热:投影: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由这句话大家想到了什么?(水流缓,有淤泥沉积)(2)渴:从老象走路的样子、神态动作看出大象极其干渴。(3)陷:看看这一部分用了几个“陷”字?石头往下陷(大象体重,承受不住)淤泥陷(重心前倾,淤泥承受不住)挣扎陷(疲劳干渴,没有力气挣扎。)为什么写它脚踩砾石,抬头呼救,结合上文理解。四、引导推想、创新:科学家门依据这具高大、完整的化石姿态以及出土时看到的样子,进行了科学的推测。大家同意这种推想吗?对这种推想的每一个情节你有不同意见吗?如果有,说说看,说出这样推测的依据。五、了解文章记叙顺序:1.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连段成篇的?2.还可以怎样连段成篇?(发掘——样子——假想——变化)(按事情发展顺序)3.本文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连段成篇?(引人入胜、激发读者兴趣)六、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板书设计:16黄河象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炙烤高大↓斜插沙土完整干渴脚踩石头↓陷进↓化石课后反思:学生了解了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517*索桥的故事教学目标:1.认读2个字。2.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知道索桥有什么故事,完成课后练习题1题的填空。3.懂得“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是什么,让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教学重点:懂得“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是什么,让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教学难点:懂得“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是什么,让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教学方法:自学、引导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都江堰、安澜桥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一)检查预习情况。1.读读下面的句子。“有的木板上有洞,有的木板断折,人在桥上,看得见木板下面岷江的绿水,也看得见桥下的砂石。”“起初看不出来这个光滑的、鱼嘴般的“石头”是什么东西,后来才知道它是把岷江分为内外两条江的工程。”“鱼嘴”依然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人们的手和心。“我不能说这个故事是千真万确的,然而碑上的文字让我们看见了那一对夫妇的心。”“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是不会死的。不管经过百年千载,它都会发光,就像高尔基在一篇散文中所描写的“燃烧的心”那样。”(二)同桌共同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些了什么。完成后面的填空练习。(三)理清脉络这是一篇游记,全文按照参观游览的顺序记叙。可以分为几部分?师生共同完成。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默读,自学,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做批注。说说索桥有什么故事,“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是什么?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读书心得。(1)李兵父子的故事。引入课外资料,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讨论。(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牺牲,为他人着想的手和心。)(2)“何公何母”的故事。(具有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后人造福。)(3)勇士丹柯的故事。(舍己为人)多么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欣赏着独特的风光,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有了新的收获与体会。同学们今天也追随着作者一起感受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6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带着新的感受有语气地再读一读。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了解吗?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故事是感人的,是讲不完的。然而,你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看图片,我们一起欣赏这里的景象,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得到了哪些更美更好的东西?看图片,交流感受,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四、小结:充满智慧与才干的劳动人民才使得这里更加美丽。课后小结:学生懂得了“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是什么,让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18*废墟的辉煌教学目标:1.认读8个字,读读指定的15个词语。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作者参观前后心情有什么变化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3.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的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的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理念: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追求教学实效。2.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