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通货膨胀1.通货膨胀的定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强调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作为考察对象,目的是与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相区别。强调“货币价格”是要说明通货膨胀分析中关注的是商品、服务与货币之间的对比关系。强调“总水平”,说明通货膨胀分析中关注的是普遍的物价水平波动,而不是地区性的或某类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波动。强调“持续上涨”,说明通货膨胀不是偶然的价格波动,而是一个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具有上涨的趋势。2.度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主要有三种: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GNPdeflator)。3.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是度量不同时期消费者为生活消费所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程度的价格指数。该指数包括商品价格和劳务价格两方面内容。CPI的编制通常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公式,指数的基期一般是各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情况,选择某一个年度。CPI的优点是资料容易收集,能够直观反映消费者的价格负担,并且可以每月公布一次,较快地反映价格趋势。许多国家直接把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上涨幅度等同于通货膨胀率。4.通货膨胀的类型:(一)按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或其表现形式划分公开型通货膨胀或开放型的通货膨胀。指物价总水平明显的、直接的上涨。在市场机制充分运行,政府对物价上涨并不施以任何干预及控制,而是放任自流;或虽然施以控制,但由于通货膨胀压力太大而未能生效时,价格向上波动的特征非常明显。抑制性通货膨胀或隐蔽的通货膨胀,亦称压抑型通货膨胀。指货币工资水平没有下降,物价总水平也没有提高,但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却程度不同地有所下降的一种情况。(二)按通货膨胀严重程度来划分爬行式通货膨胀。即西方国家在20世纪50—60年代时,消费物价指数停留在两位数以内水平的膨胀状况。跑马式通货膨胀,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西方国家和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消费物价指数升达两位数以上的膨胀状况。(三)按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来划分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在社会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激增的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商品供给和劳务供给的增加受到了限制,或没有能随有效需求的增长而相应地增长所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现象,或者说,由于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超过了按现行价格的供给的增长,使太多的货币去追求太少的商品和劳务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包括:自发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诱发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支持或补偿性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1)工资推进:工资率取决于劳动供求,由工会和雇主议定。工会力量强大时,会使工资高于竞争的工资,并超过劳动生产率水平,导致物价上涨。继而陷入工资—价格螺旋上升。通货膨胀是货币工资自发的、一次性的增长,而没有劳动生产率的先前提高或物价总水平的先前上升。主要是由于通货膨胀的预期或者工会要改变收入分配目标而引起。(2)利润推进:在不完全竞争下,卖主能够操纵价格,使价格上涨超过成本支出的增加,获取垄断利润,推动物价上涨。(3)操纵价格的通货膨胀,指垄断企业和寡头对部分产品卖价进行操纵,人为抬高价格而引起的通货膨胀。(4)汇率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本国货币对他国货币汇率贬值而引起的出口产品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导致进口原材料及其他商品价格上涨,从而使利用这些原材料进行生产的企业成本增加,使商品价格提高,并带动国内其他商品价格的连续上涨。3)混合型的通货膨胀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纯粹的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现实经济中是不常见的,长期的通货膨胀大都是在需求因素与供给因素共同起作用下产生的,故也称供求混合型的通货膨胀。4)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民经济部分结构不适应变化了的需求结构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包括:需求转移型通货膨胀、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二元经济结构型通货膨胀、斯堪的纳维亚小国型通货膨胀。5)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是指一个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造成中央银行增加纸币发行或扩大信贷规模,从而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这部分货币供应量不是为生产、商品流通所必需的,是过多的货币供给,这就造成了纸币贬值、物价上涨。6)信用膨胀型通货膨胀是指一国政府为了解救经济萧条和危机,刺激有效需求,通过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率和再贴现率,扩大信贷规模,造成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当信贷规模的扩大超过生产、流通的要求,致使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必要量时,物价上涨。7)输入型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由国际贸易中进口货物价格上升、费用增加引起的。5.通过膨胀的影响(非重点):(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促进论、促退论以及中性论;(二)通货膨胀对生产的影响:通货膨胀破坏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通货膨胀使得生产性投资减少,不利于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三)通货膨胀对流通领域的影响: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是不平衡的,于是商品就会冲破原来的渠道,改变流向,向上涨快的地方流动,这就打乱了企业之间原有的购销渠道,破坏商品的正常流动。通货膨胀助长了投机,商品在流通领域反复倒手而不进入生产和消费领域,甚至出现多次转手而仍在原地不动,多次卖出而最后还是自己买进的这种不正常现象。(四)通货膨胀对分配的影响收入分配效应:既定的生产条件下,通货膨胀会改变社会成员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例和实际收入水平。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财富分配效应):每个社会成员的资产包括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和负债。(1)实物资产。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社会成员所持有的实物资产在货币形态上的自然升值与物价总水平上涨之间是否一致。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可由此受益;反之,如果后者高于前者,就要因此受损。(2)金融资产。由于货币不断贬值,社会成员在通货膨胀中就要蒙受损失。(3)负债。通货膨胀会减少实际债务,负债者由此受益。(五)通货膨胀对消费的影响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贬值,减少了人们手中的实际收入,而实际收入的减少意味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下降,消费水平的下降又限制着下一阶段生产的发展,从而影响下一阶段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由于物价上涨的不平衡性,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所受的损失不一样,因而也加剧不同消费层次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通货膨胀造成的市场混乱、囤积居奇使一般消费者损失更大。6.通货膨胀的治理(非重点):(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出售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各种政府债券,可以缩减货币供应量。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在其顾客支付时的利息率,这就势必带来信贷紧缩和利率上升,从而控制信贷的膨胀。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减少商业银行放款,从而减少货币供应。直接提高利率、紧缩信贷。利率的提高会增加使用信贷资金的成本,借贷将减少;同时,利率提高还可以吸收储蓄存款,减轻通货膨胀压力。(二)紧缩性财政政策削减政府预算,限制公共事业投资,减少财政赤字。降低政策转移支付水平、减少社会福利费用,除了失业救济、养老金等福利费用外,其他福利、津贴等都将随经济的过热而压缩。增税。增税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以弥补财政赤字,减少因赤字带来的货币发行。增税以后,企业收入减少,从而投资也减少,政府赤字减少。最终可以控制总需求的膨胀。发行公债,以弥补政府支出与税收之间的差额,减轻市场压力。开征特别消费税,针对经济膨胀时期部分商品开征。(三)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政府为了降低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幅度而采取的强制性的限制货币工资和价格的政策。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工资管制。即强制推行的控制全社会职工货币工资增长总额和幅度的措施。冻结工资。即政府强制性规定职工工资在若干时期内不再增加而固定在一定点水平上的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其办法是通过一种对答应过多地增加工资的企业按工资增长超额比率课以特别税款来抑制通货膨胀。(四)收入指数化政策收入指数化就是工资、利息、各种债券收益以及其他收入随物价的变动而变动的措施。收入指数化的主要措施有:1)工资指数化;2)工资与物价挂钩;3)债券收益指数化(五)物价管制所谓物价管制,就是政府当局拟订一套关于物价的行为准则,价格决定者共同遵守,以达到限制物价上涨的目的。上述准则可能是强制性的,亦可能是自愿性的。强制性的准则是政府当局通过立法程序,规定物价上升率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将物价冻结在某一既定水平上,违犯者将要受到法律制裁。自愿性的准则当然是指政府当局运用劝导方法使微观经济主体自愿地约束其加价要求。(六)增加供给供给方面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有:1)减税,即降低边际税率2)削减社会福利开支3)稳定币值4)加快企业改革第十章货币政策(veryimportant)1.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一)法定存款准备率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吸收存款的比率。借助于存款准备率与派生存款的倍数间的负相关关系,中央银行在需求过剩、信用膨胀时期可提高存款准备率以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在需求不足、信用紧张时期,中央银行可通过降低存款准备率以放松银根,加大货币供给量。(二)再贴现业务再贴现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的未到期票据提供的资金融通。再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合格票据的贴现利率,即商业银行在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付的利率。再贴现业务的政策效果体现在三个方面:1)再贴现率的变动向市场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具有告示效应2)融资成本效应3)结构调整效应(三)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给的一种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的购买扩大基础货币,公开市场的出售来减少基础货币,以此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一般而言,当中央银行需要放松银根时,就会买进商业银行手中的有价证券,把货币投入市场;中央银行需要紧缩银根时,就会卖出持有的有价证券,回笼货币。2.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基本操作:经济形势政策工具通货膨胀(总需求总供给)经济萧条(总需求总供给)存款准备金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政策提高再贴现率降低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证券,回笼基础货币买进证券,投放基础货币2.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一)消费信用控制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之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信贷给予的控制。其内容通常包括:对耐用消费品的分期付款方式规定首期支付的最低额度。规定分期付款的最长年限。根据规定可用消费信贷方式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的种类,并对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信贷条件。(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进行的以证券为担保的贷款,规定第一次付款的金额,并有权随时规定保证金比率,以控制对金融市场的信贷。保证金比率愈高,可以向商业银行贷款的比重就愈小,从而引起该领域内信用规模的紧缩;反之,当中央银行调低证券贷款保证金比率时,则会引起该领域内信用规模的扩张。(三)不动产信用控制此项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阻止地产投机,防止银行对建筑业过度贷款,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同时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实现稳健经营。其措施一般包括:1)对不动产贷款最高额度的限制2)对不动产贷款首期支付额度的规定3)对不动产贷款分期支付的最长年限的规定(四)优惠利率是中央银行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对不同行业、部门的企业贷款实行差别利率,对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给予优惠贷款利率以促进其发展。(五)进口保证金制度主要是指规定进口企业在交付进口外汇前先预缴进口商品总额的一定比例的外汇,存于中央银行,这样对进口商来讲相当于一定程度上的提前付款,提高了进口成本,抑制了进口积极性。而中央银行通过该项措施可以减少外汇储备的流失,缓解国际收支不利的状况。3.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贷进行直接干预和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贷款额度限制。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形势及经济发展的需要,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规定各商业银行信贷的最高限额和最大增长幅度,强制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利率最高限额。中央银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