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网络集体备课二单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沂南县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网络集体备课时间2011年1月8日单位沂南双语主备人黄训红课题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型精读课文参入备课人员徐静杜凤玲刘本美李建生教材简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舟过安仁》是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所闻的情景。教学时可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清平乐•村居》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从而帮助理解诗词的意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3.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过程与方法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本课采用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教学难点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3.教师制作上课用的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备课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七彩斑斓、令人难忘的童年,让所有人都怀念着,珍惜着。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明确学习内容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1.导入新课师: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有人说,童年一预习探究试。(课件出示两首诗。)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由朗读诗歌,试着划分节奏。诵读诗歌,发挥想象。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听《童年》生:齐唱歌曲2初读课文,想象画面生:诵读古诗注意节奏想象画面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二合作交流1.师提出自学要求:(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2.交流反馈。学习《牧童》。(1)理解字词(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学生自主学习精读品诗意小组交流。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1.读古诗,要求(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2.学习《牧童》1)初读感知生诵读师板书古诗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2)理解诗意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4)总结学法,自读感悟。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感受意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自学《舟过安仁》(1)理解字词(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C.你师生交流。诵读古诗,感受意境。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第二首古诗带着自己的体验,有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3)感受诗意古诗的构画图诗人情感3.学习《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1)品读诗意2)理解古诗3)有感情的读诗4学习《清平乐·村居》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学习《清平乐·村居》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3.介绍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5.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6.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感情地朗读古诗。仔细观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掌握词的有关指示。读文,想象画面,交流感受。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1)了解词2)介绍辛弃疾3)讲解字音理解(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结合图画,说说感受。合作交流。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4)词句结合图谈感受。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三品读体验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配乐朗读或背诵。[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品读体验组织语言描绘诗意四巩固延伸五.想象练笔,拓展延伸1.童年是牧童无忧的笛声,童年是无雨张伞使风。你更喜欢哪个孩子?2你最喜欢的那一首诗里肯定有什么东西让你很动情,你最喜欢的那一首诗里或许有你童年的身影,你最喜欢的那一首诗里肯定有你难忘的场景,拿起笔,把你喜欢的那一首诗变成一片风景,一件小事。师生交流。学生练笔。交流点评。学了这三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联系生活实际回忆自己难忘的童1.巩固总结1)你更喜欢哪个孩子?2)交流2.作业1.想象文章,编写小短文3.交流点评。六.布置作业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年场景记录下来……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2.把三首古诗词讲给父母听板书设计牧童卧黄昏月明草、笛、蓑衣清平乐·村居大儿---锄翁媪中儿---织小儿---剥教学反思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以前接解过很多的古诗词,所以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并不是太难了,能够自己去结合下注去理解诗意了,本文三首古诗写的都是儿童,五年级的孩子本身就是儿童,所以能更好地支去了解诗意,了解文中儿童的所作所为.相比来说,本文中最后一首词相对来说有点难理解的词句,不过学生通过结合下注理解的也不错.沂南县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网络集体备课时间2011年1月9日单位沂南双语主备人刘本美课题第二单元《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型精读课文参入备课人员李维茂代尊荣教材简析《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第二单元的主要训练重点是通过读书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利用好教材课文作为引子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而此课文是林海音在小说《城南旧事》的一篇序言,作者以朴实纯真的语言,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与爸爸谈论关于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怎样想为骆驼修剪不整齐的毛,怎样好奇得去问妈妈夏天骆驼的行踪等童年中琐碎的小事。这些淡淡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魂牵梦萦,对已经远去的童年生活的依依留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3.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抄写喜欢的句子。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重点语段,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并通过学习运用到自己的实际习作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纯真情趣,激发孩子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从而普及到林海音的其他作品,拓宽孩子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学重点解决生字读音,弄懂课文内容,体会学习文章的重点语段的深刻含义与表达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品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与表达方法。课前准备制作上课用的课件。歌曲《送别》、《城南旧事》影片片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备课一预习

1 / 5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