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阅读教学设计要点与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阅读教学设计要点与分析陈丽(昌平教师进修学校小学高级教师)关于课程设置的说明一、课程设置依据1.国培计划课程标准依据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设计侧重关注:(1)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环节。(2)把握文本的教学解读及其要领。(3)根据学生学情,依据文本体式选择、确定教学内容。(4)把握教学的基本路径和逻辑流程。2.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语文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需要关注几个能力标准:(1)正确理解教材。(2)分析学生情况。(3)明确教学目标。(4)优化教学活动。维度能力要点的标准结果指标教学设计能力(一)正确理解教材1.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划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2.能够整体把握学段教材,描述知识的“上、下位”联系。(二)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3.分析学生学习新知与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关系。4.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同年龄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特点)。(三)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5.教学目标符合课标要求;6.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具体,具有可观察或可检测性;过程与方法目标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表述有可操作性;三维目标表现为一个过程的多个方面,有机整合。(四)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7.活动的设计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流程安排体现了知识逻辑8.活动的设计学生认知规律。9.活动的组织有清晰的指令,问题明确,过程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有效渗透,不同学生各有收获。10.能够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拓展,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应对的办法。11.有意识对活动的效果观测和调整。二、课程开发理念1.课标理念语文学科的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新课标理念,关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关注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的多元。重视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2.学习理论教学设计必须深刻领悟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设计必须时刻关注学生主体的体验。设计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3.系统理论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体现整个教学的系统流程,注重逻辑关联和环节流程的融合,确保框架建构和细节设计的一致性和系统性,体现选择——定序——综合——总结的特点。专题一、教学设计的理念2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材吃不透(2)学生吃不饱(3)思维展不开(4)匠气脱不去我们的课程站在实践关怀的角度,通过对相关课例的研究和解读,让大家明了新课城理念下如何做好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设计。二、教学设计的基础1个原则:以学定教2个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程特点、文本特点、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前的相关教学经验反思等学情分析:学生认知基础、学习能力、习惯、学习兴趣及差异状况等。3个明白:(这是基于2个分析得出的)与文本对话——教师明白(吃透教材)具有科学性——学生明白(关注学生)富有艺术性——让学生容易明白(关注学生)三、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文本读细。没有对文本的深度接触,没有对文字的反复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志——解读教材的能力就会丧失殆尽,所以,文本细读对于教师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文本细读,可以通过对话作者,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心理,以便更充分地解读文本;对话编者,了解其将文章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用意,发掘文本的语文教育价值;对话文本,关注文本的文体特点,以及文本从语言、情节、形象到意蕴、情感的表达,即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对话读者(儿童),探寻儿童阅读童话的审美体验,并在儿童的体验中激活成人的思维和情感。四、教学设计三要素教师主体对于教学活动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因为我们所谈的教学活动,更多地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的行为,教师的品格特征和认知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状态和效率。那么,教师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怎样做呢?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一)目标定准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从教学的角度研读教材,读出核心内容和教育价值,关注年段特点,兼顾学生学情,明了他们的已有经验和学习困难,立足学生发展,确定教学目标,目标的确定要遵循这样的原则:1、整体把握2、有针对性3、明确具体4、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去年的树》教学目标的确定。(二)内容选精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年段目标有别,不可能把我们在解读教材时解读到的所有信息都写到教学设计中,所以,应抓住本质去粗取精,精减非本质非重点的内容,精选与课程目标,文章主题相契合的内容,重点品读与教学目标、文章主题有关联的内容进行教学。例如,《去年的树》一课中对于最后一个环节“鸟儿对灯火唱歌”的处理。(三)设计落实杨再隋老先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我们语文课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用足教材、用活教材、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要过多依赖于多媒体,更多地摆弄花架子。确定三点和两线是把教学设计落到实处的关键。怎样针对学情定准重难点呢?这要求教师遵循学生认知特点,统筹考虑,然后细化过程,加强引导,使学生情感与认识上的“盲区”逐步过渡为“最近发展区”。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建议我们抓住“三点”,那就是重点、难点、发散点。3例如,在《去年的树》一课中,我们把“紧紧抓住四次对话体会小鸟和大树的情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基于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们把“在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深层次体会鸟儿的内心情感”作为本课的难点。关于发散点,作者没有具体描写鸟儿寻找大树的过程,这个过程隐藏在鸟儿的三次问询中,所以,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象鸟儿的执着的追寻。后边的“两看”,也可以作为发散点,引发学生想象。两线是什么?教线和悟线。例如,在《去年的树》一课中,教师教的线索就是“四次对话”,学生悟的线索是小鸟对友情的执着,对诺言的信守,以及他们之间超越了生死的友情。专题二、立足整体设计教学环节我们结合文本特点,从解题和设计学习提示两个方面来分析:一、解题(一)了解课题的意义教材中,文本的题目就是课题,从教学实践看,课题可以是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统一的一个形式点。阅读课文,总是从阅读课题开始的,作为语文的课题,其蕴涵的语文意义和价值是多元而丰富的。1、从课题理解文本课文题目,有的开门见山,概括了文本的思想内容;有的色彩鲜明,铺垫了文本的情感基调;有的富有张力,引发文本的阅读期待;有的一语双关,蕴藏了文本的深刻内涵。因此,借助课题能够很好地促进和深化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比如,在阅读《去年的树》、《晏子使楚》、《巨人的花园》等叙事类的课文,要求学生弄清楚“为什么”、“怎么样”、“结果如何”,补充到课题中来,就能迅速而准确地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课题,学生深化阅读理解,掌握阅读策略,这是第一个要点。2、从课题学习表达课题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表达形式,其中蕴涵了诸多的语言技巧和规律。例如,课题《蟋蟀的住宅》有拟人的意味,教师在读议中凭借拟人的特点和作用,可以使学生体会蟋蟀住的洞穴可以称得上是住宅,它对自己的住宅要求宽敞明亮,温暖舒适,为了达到这一点,一直在不停地忙碌。正是拟人的手法,给单调枯燥的蟋蟀筑巢这一行为赋予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课题,习得文本表达的奥秘,这是第二点。(二)挖掘课题的意义和价值如何聚焦课题、理解课题、挖掘课题的语文价值呢?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把握主要内容在人教版教材中,通过课题就能猜到文本主要内容的课文不少。比如,有一类表达形式是《xx和xx》,常常承载和提炼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一年级的《爷爷和小树》,三年级的《陶罐和铁罐》、高年级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这类课题,典型的特点是短语的并列关系,如,爷爷和小树都是诗化语境中的人物角色,陶罐和铁罐,都是寓言故事中的角色,“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励志故事中母亲和父亲角色的指代。这类角色是同类的,并列的。阅读这类文本,关键是处理好两种角色的关系,可以采取对比、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主题。比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这也是xx和xx的形式,只不过是在前边加了一个定语,明确了不是一般的父与子,而是在地震这个特殊环境中的父与子。“地震中”是故事的背景,父与子是故事的任务,故事就是在“地震”这个背景下,发生在父与子之间的故事。地震越惨烈,父亲的承诺,儿子的信念就显得越感人、越可贵,父与子之间的亲情就显得越深沉、越厚重,这其实是一种环境的渲染和衬托。2、理清教学线索行文脉络是叙事文本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线索,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课文,大多是采取单线索结构。寻到这条线,就可以把文本的各个要点串联起来,进而把握文本结构,领会主题思想。4不少课题往往透露着行文脉络的信息,比如:《去年的树》一课,教学线索和树是相关联的,而树在第一部分出场后,就再也没有出场,所以小鸟对树的追寻就是这节课的教学线索。一年级有这样3篇课文《平平搭积木》、《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小松鼠找花生》,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课文中的关键字眼,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藏的主人公的行为线索,帮助学生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3、探寻课题意义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者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象征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意义深刻,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蕴无穷的感觉。比如,人教版4年级《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是具有一定象征意味的课题。该文是作家肖复兴1992年为纪念叶圣陶先生而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是作家心目中叶老高尚品格的一种独特象征,这对4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阅读挑战。他们无法自觉地将“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和“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联系在一起。由物及人是一种相对较难的思维,在这个思维中,要抵达抽象的、内在的人物精神和品格,更是难上加难。当这种文本自有和生本需要之间形成一道沟壑时,教师的引领和点播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读了课文,你知道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答案是明确的,不是写景状物,而是叙事写人。既然课文不像《爬山虎的脚》那样写景状物,为什么课文偏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明明是在叙事写人,课题为什么直接写成《怀念叶圣陶先生》或者《大作家和中学生》……通过讨论,学生初步体悟到这个课题的命题效果:形象,含蓄,耐人寻味。这只是一种粗浅的感悟,深入阅读,还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既然课文真正目的是写叶老的文品和人品,为什么作者非要选择“爬山虎”来作为象征物呢?“爬山虎”和“叶老”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再进行探究,让孩子明白了课题的意义。总之,通过对于课题的探究和理解,让学生明白,课题是走进文章的第一步。同时,掌握了课题阅读策略,也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在自己的习作中学会审题和命题,促进他们将阅读本领转化为习作本领,可谓一举两得。二、有效的“学习提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时候要设计学习提示,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这里我们谈一谈如何为中高年级的学生设计有效的“学习提示”。(一)遵循原则设计“学习提示”的原则:整体性、针对性、有效性具体说:形式: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合作交流内容:立足全文,统领全课、突出重点学生:讨论要有思维碰撞和认知冲突(跟文本对话时的碰撞与冲突,和同伴交流时的碰撞与冲突)有效的交流是生与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和教学实质的对话,这种对话应该是触发到实质的有效交流。教师应该适时介入,引导学生不仅表达自己的观点、方法,还要了解别人的观点、方法,并从中做出比较和判断,教师进行适时的小结和提升。所以,交流不仅仅是说话,更重要的是思维的交流。(二)设计思路和方法这里举个4年级的例子:我们在4年级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培养得好,孩子们终生受益。怎样掌握一定的方法,来培养阅读习惯呢?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想边表述。读、悟、写、说是一体,个性飞扬情与思。前两句,是要培养的习惯;5第三句,是运用的方法;第四句,是达到的效果。我们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